“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祕密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文 | 美物計


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國家有一個“天命之地”。


華夏民族最壯懷激烈、血脈僨張的歷史,在這裡發生。


華夏民族的滄桑與忍辱負重,又每每由它見證。


它貿易暢通時,國勢如日中天;它被封鎖時,國勢則如困獸,衰落不振。


這裡,就是——河西走廊。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東面是黃土高原,西面是塔里木盆地,南面是祁連山,北面是蒙古高原,它是一條天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雪山、冰川、沙漠、草原、戈壁、綠洲、湖泊、溼地、丹霞……它有著除海洋外,地球上所有的地形地貌。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


而四大文化匯流的地方,只有河西走廊的敦煌以及新疆地區。再沒有其它了。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這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這裡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這裡有”一片孤城萬仞山“,這裡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裡,譜寫出華夏最豪壯的詩篇。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這裡有別具風姿的馬踏飛燕,這裡有反彈琵琶的飛天,這裡有追逐星辰的酒泉……


這裡,開啟一個民族關於泱泱大國和浩瀚星空的夢想。



01 大國夢想開始的地方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劉徹19歲。


距離大漢王朝恥辱的“白登之圍”已有61年。(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


61年裡,漢朝不僅要被迫送公主和親,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量的生活物資。


然而,也並沒有換來真正的和平。匈奴仍會時不時南下,讓漢朝處於巨大的不穩定和威脅之中。


為了結束這個屈辱的局面,劉徹決定改變這一切。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從一個匈奴俘虜的口中,他得知:匈奴佔領河西走廊後,殺死了此前生活在這裡的月氏人的首領,還把人家的頭顱做成酒器。


一個想法,也就此在他的腦中成形。


他要派人聯繫這些匈奴的敵人,到時候東西夾擊,將匈奴趕回老家。


但西去之路卻極為兇險,以漢朝現有的地理知識,不僅不知道那些部落小國都在哪,還很容易直接入了匈奴的狼窩。


就在他準備進行激勵演講時,一個24歲的年輕人站了出來,他願意為大漢做這個先行者。


這個人就是張騫。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接過皇帝授予的符節,離開富庶安逸的長安,張騫正式奔赴一場生死未卜的旅程。


沒有意外地,他和他的使團很快被匈奴人鎖定,進入河西走廊後,全部被抓。


匈奴人沒有殺他,各種威逼利誘希望他為匈奴人做事。後來還給他找了個妻子,希望軟化他的意志。


他都沒有鬆口,當了俘虜9年。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張騫杳無音訊、生死不明的日子,劉徹並沒有一味地等待。


他練兵,提拔年輕將領,尋找著機會,與匈奴決一死戰。


公元前133年,張騫失去消息的第5年,劉徹派遣精兵30萬,以和親為誘餌,計劃在馬邑圍剿前來迎親的匈奴部隊。


當時,匈奴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而來。


可惜的是,有人走漏消息,匈奴退兵。


這次計劃沒有成功。


但經此一事,算是正式揭開了漢朝對對匈奴戰略反擊的序幕。


自漢初以來的屈辱和親政策,也就此結束。


4年後,劉徹再次派四路大軍,全面反擊匈奴。


首次出征的衛青,直搗龍城,一戰成名。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衛青成名的這一年,張騫終於找到機會,逃了出來。


當時,有兩條路給他選:向東,可以回朝思暮想的長安;向西,是處處危險的未知世界。


他選擇了向西。


走過飛沙走石的戈壁,橫穿水源奇缺的塔克拉瑪干,跨過寒風刺骨的帕米爾高原,終於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張騫找到了西遷的大月氏。


可大月氏人說,他們已經適應了從遊牧到農耕的安定日子,不想再東返。


張騫有點失望,但更多的,是不虛此行的興奮。


沿路的地理概況,他基本掌握;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他已深入瞭解。


而且,這裡還有一種汗血寶馬,可以大大提高騎兵戰力。


帶著這些信息,張騫踏上了歸程。


中間又歷經再被俘,再逃出,等到張騫回到長安,他已近不惑之年。


當年出發上百人的使團,最後只有他和堂邑父生還。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13年後,再見到張騫,劉徹深受感動。


他堅信,只要有張騫這樣的人在,漢朝就一定能解決匈奴的威脅。


聽著張騫帶回的情報,劉徹更是視野大開,對匈奴的作戰計劃也更加明確。


而不管是削弱匈奴勢力範圍、斬斷匈奴與周邊聯盟,還是聯通西域各國,打通河西走廊都勢在必行。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公元前123年,張騫回來三年後,劉徹命大將軍衛青率10萬大軍與匈奴單于主力對決,17歲的霍去病隨隊出征。


這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戰場。


作為皇后衛子夫、大將軍衛青的外甥,霍去病長於富貴,卻偏偏自小喜歡舞刀弄槍。


大概開始也不過是出去見見世面的,衛青只撥給他800勇士。


誰也沒料到,他帶著800人,甩開大部隊,奔襲幾百裡,直接去了匈奴的地盤。


殺敵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國級的高官和祖父輩的親戚,還俘虜了單于的叔叔。


因為勇冠三軍,霍去病被劉徹封為冠軍侯。


因為血氣正盛,劉徹視霍去病為打通河西走廊的首選。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兩年後,霍去病19歲,率一萬騎兵,兩次出擊河西。


第一次,6天中急行軍1000多里,轉戰河西五國,皋蘭山下殲敵近9000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


第二次,作為三路大軍的一支,在其他兩路都迷路的情況下,橫穿大漠,孤軍深入,俘虜匈奴五王,殲敵3萬餘人。


同年秋,霍去病還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


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斬殺變亂者,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


從此,河西走廊併入中原版圖,漢朝解除了來自西方的威脅。


匈奴人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興奮的劉徹,要賜府第給霍去病。


霍去病拒絕: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21歲。


漢朝對匈奴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大決戰——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兵5萬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


霍去病一路衝殺,北進兩千多里,殲敵70400人,並於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史稱“封狼居胥”。


此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廷”,自戰國以來的匈奴大患終於解除。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也是這一年,張騫再次接受命令,第二次出使西域。


和第一次的一路艱險不同,這一次他帶著絲綢、瓷器、茶葉和一支300多人的使團,從從容容地出發。


漢朝通往世界的大門打開了,中華文明開始向四周傳播,西方的葡萄、石榴、胡蘿蔔等瓜果也源源不斷地來到了中國。


駝鈴聲響,河西走廊開始變得熙熙攘攘。


但這一切,霍去病卻沒有看到。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突然去世,年僅23歲。


他沒有給自己留下一點私人時間,卻留給一個民族注入最青春、最熱血的記憶。


因為痛惜,劉徹在自己的茂陵為他修了墓,墓是祁連山的模樣,墓前還有座馬踏匈奴的雕塑。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公元前111年,河西走廊上四個行政區設置完成。


劉徹親自取名:

武威——顯示漢朝的武功和軍威;

張掖——斷匈奴之臂,張漢朝之臂腋;

酒泉——城下有泉,泉水若酒;也有傳言說,是霍去病將御賜的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們共享;

敦煌——盛大輝煌。


同時,還在此設置了兩個著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和陽關。


這些名字,延續兩千多年,至今未曾變。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02 薪火相傳的重要一極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分分合合,戰火連天最是常見。


為什麼始終能薪火相傳,根脈不動?河西走廊最能說明。


西晉滅亡後,中原陷入300多年的大分裂與大亂局中。


血腥屠殺、民族壓迫,曾經的沃野已成煉獄,儒家文化更是一度面臨滅頂之災。


為了生存,一部人南下,在江南建了東晉;一部分西遷,到了河西走廊。


其中,有一個人叫郭荷,就帶著數代家傳的經史典籍來到了這裡。


身處亂世,作為一個讀書人,他能做的,就是讀書做學問、開館講學。


也在這批人的影響下,河西走廊學風日盛。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郭荷有個弟子叫郭瑀,傳承了他的衣缽。


隱居在張掖的臨松薤谷,傳道、授業、解惑。


當時,河西走廊屬於十六國時期的前涼。


前涼統治者張天錫因是篡奪王位,需要讀書人為他正名,就盯上了河西學界最有名望的郭瑀。


郭瑀拒絕了,指著天上的飛鳥對來人說:“此鳥也,安可籠哉?”


那些人就抓捕了他的學生,無奈之下,郭瑀被迫出山。


不久,苻堅的前秦打到河西走廊,郭瑀趁亂逃脫。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郭瑀第二次出山,是為多年好友。


苻堅被殺後,前秦內亂。


他的好友王穆也起兵反秦,請他出山相助。


他答應了,還推薦了一個叫索嘏的大族子弟,在當地起兵五千,準備糧草三萬石予以響應。


但事情的發展,很快就超出了一個讀書人的想象。


生性多疑的王穆懷疑有人有錢的索嘏,會對自己不利,就殺了索嘏。


郭瑀萬分悲痛,絕食7天而死。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郭瑀的弟子劉昞,目睹了老師出山失利到最終死去的全部過程。


就以“朝聞道,夕死可矣”,鼓勵自己,一邊講學,一邊著述。


任憑外界如何風雨如晦,一心安坐在書桌前。


在那個造紙術沒普及,印刷術還沒有的年代,保存了很多孤本。


《宋書》記載,河西地區曾向東晉朝廷進獻了154卷典籍,其中就包括失傳已久西晉以前的古籍。


像魏晉時期名著《人物誌》,就是由於劉昞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來,並得以傳回江南的。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也正是有了無數個人像郭荷、郭瑀、劉昞三代師徒這樣的人,華夏文明的根脈才生生不息。


如果日月昭昭,我願做條小溪,然後溪流成川,萬川歸海;

如果行於黑暗,那我就是燭火,發一點熱,發一點光,最後星火燎原。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氏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中國北方地區迎來統一。


為了加強學習漢文化與制度,北魏進行了改革。


因為熟悉漢代儒家禮儀律令之學,參與其中的,大多是河西學者。


此後,隋唐繼襲了北朝的政權系統,以強盛之勢統一南北,開創了大一統的盛世局面。


國學大師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針對河西文化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漢代中原之文化學術,經歷東漢末、西晉之大亂及北朝擾攘之長期,能不失墜,卒得輾轉灌輸,加入隋唐統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源,繼前啟後,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



03

彈指間,滄海桑田。

一剎那,轉身千年。


再想到宋之時未能完成統一,明清之時閉關鎖國,河西走廊真好似是“天命之地”。


它見證了中國從青春勃發到衰老孤寂;它藏著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不倒的秘密。


這是無數漢家將士為之浴血奮戰的地方,這是無數個黑暗歲月默默獨守希望的地方。


從這裡一路向西,一個個遙遠的國家聯絡成一個更加宏大的格局——天下。


“天命之地”河西走廊:藏著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秘密


但願有朝一日,

你我都能去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一覽,

看看大漠黃沙,

聽聽駝鈴聲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