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鄉愁——刁子魚

多少人為了夢想,為了更好的生活,獨自一人離開家鄉,來到北上廣深的街頭漂泊。歲月荏苒,漸漸明白,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也只是外面。當繁華的都市就像按了快進鍵的播放器漸漸讓人心慌意亂失去方向,多少人在心裡想的,只是回家簡簡單單吃頓飯。而對於湘江子弟而言,最想念的,莫過於最家常的最獨特的刁子魚了。


刁子魚,學名䲘,俗稱刁子、麥稈刁、昌刁、刁杆等,又叫刀子魚、白刁魚。分佈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類水體中,可以做食用魚,湖南主要分佈在洞庭湖及湘資沅澧,數量多,產量高。


舌尖上的鄉愁——刁子魚


刁子魚體形細長,酷似柳葉的扁筒體,頭小呈錐狀,口小上翹,口裂平直無須。長沙的垂釣者習慣把刁子魚叫翹板嘴,在山塘裡垂釣,釣刁子魚叫做刷刁子。垂釣時用兩米長的手竿和三號鉤就行,普通魚餌容易被刁子魚一口吃掉,用蜘蛛網等粘連物代替,纏在鉤上作為一個坨,鉤尖外露,魚餌牢固又有份量,不用漂及墜,像海杆一樣甩出去,刁子魚貪吃怕餓,水中覓食、遊行速度飛快,聽見水響就會馬上聚攏過來,魚餌丟進水裡,刁子魚看到魚餌會飛快吞入口裡,垂釣者將魚杆甩回,魚就提上岸來。這種釣魚法叫邊走邊釣,見魚就扔魚餌,不用打窩。


湘江刁子魚有乾煸和香煎兩種做法,乾煸刁子魚是道名菜,魚用竹籤串著,並排在碟子上,紅彤彤的刁子魚下有紅油,香氣撲鼻,賣相誘人。做前把魚清理乾淨,要用幹辣椒和豆瓣醬醃製,經油炸後再烹製而成。刁子魚鹹鮮微辣,魚肉細嫩,骨刺酥脆,細嚼頗具風味。香煎刁子魚是最常見的做法,把刁子魚清洗乾淨,裡外撒鹽醃製半天,鍋燒熱,用生薑擦鍋底防粘,鍋入油燒熱後把魚鋪開,小火煎到兩面金黃,加入醋、糖、醬油、蒜末、薑末、青紅椒丁和老乾媽,炒均勻加蔥末,起鍋後把湯汁淋在魚身上,色澤鮮豔、魚香可口、魚肉鮮嫩、辣味深入、湯汁鹹香,邊品酒邊嘗食魚皮,味道極美,吃魚肉時,夾起肉塊粘上湯汁,緩緩吸入嘴裡,在牙齒間慢慢滑過,魚肉層層散開,甜味在口腔裡迴盪,並迅速捲入喉嚨,進入胃裡。


舌尖上的鄉愁——刁子魚


刁子魚一離開水,很快就缺氧死去,人工無法飼養,只能在河流中捕撈,因此得刁子魚一名,有刁難、不好侍待之意。因為這個特性,刁子魚成為了湘江的特色菜餚,也難怪在外遊學、打拼的湘江子弟會格外想念這道獨具特色的家鄉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