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缅第一寨"的勐景来,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傣族村寨

进入勐景来,左边一片塔林,金光闪闪的佛塔,庄严肃穆。右边,是富丽堂皇的寺院。傣族的每个村寨都有寺院,勐景来也是。寺院由恢宏气派的大殿和贝页书院构成,村里每个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有一段在寺院修行的经历。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就像寺院墙外的标语里写的那样:修行,就是在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心念。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村里115户人家,全部是地道的傣族。虽然开发成了景区,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走来走去,村寨里依然保持着傣族人原有的生活状态,鸡鸣狗吠,春种秋收,男耕女织。这些木墙黛瓦的干栏式老屋,结构精美,家家院子宽敞,走廊回绕,木柱立地,镂空的栏杆下,堆积着日用的物品,也有耕田的农具,饲养的鸡鸭。一切都井然有序。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自己家甘蔗熬制的红糖,自己手工织出的布匹,自己祖传的打铁制陶,都被规范成一家一户的营生展示出来,屋里是热闹的生活,屋外便是被吸引过来的游客,问长问短。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竹编手艺人岩师傅的店铺里挂满了竹编制品,有筐,有篓,有箩,每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他坐在一隅,专心地剖解着他的竹条,似乎,卖不卖的都不重要,他享受的是制作过程,是日复一日的劳作。

熬糖的师傅叫岩温相。岩温相说他的熬糖技术是祖辈传下来的,纯手工,除了甘蔗汁,不添加任何石膏之类的东西。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过去用风车榨汁,现在是机器。其余工序都是手工。八个小时才能熬一锅,熬出来的红糖味道纯正,甜似蜜,所以别人的糖卖十块钱一斤,他卖三十。就这还是供不应求。外地的老客户,每年早早就过来订货。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织布对于勐景来的女人几乎是手到擒来,这里每家都有一台老式织布机。她们织的披肩、服装,不仅细密瓷实,花型图案也很丰富,得到游客的一致青睐。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老人们则把家里的香蕉、芒果、椰子等水果摆在门口,也不用秤称,五块钱一堆任游客挑挑拣拣。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这里的榕树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这是热带雨林独有的景观。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这些飞檐翘角的房子,在绿树的掩映里,守着缓缓的时光,寂静而安恬。村外肆意喧哗的河水,村里叽叽喳喳的鸟鸣,斜阳下升腾着的袅袅炊烟,是一幅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画面。不需浓妆重抹,一泼水墨,洋洋洒洒,便把这诗意的村落装扮得玲珑别致!

​在这里,你尽可以倚在雕花的木格窗子上发呆到天亮,你也可以踏着青葱的小径,走在村里的甘蔗林和香蕉林,体味一下农家的悠然安适,田园南山的惬意。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打洛江的水,清澈见底,它是村里的水源,也是中缅分割的界限。神圣庄严的229号界碑,就立在一棵榕树边。见证着中缅两国真挚的情谊。

勐景来号称中缅第一寨,不仅是寨子大,它还是距离缅甸最近的寨子。打洛江从村西流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境线。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缅两国世代友好,风俗相同,贸易往来,互通婚嫁。勐景来,虽然被开发为4A景区,村民们却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原本的生活里,无论游客来还是去,他们照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该做什么做什么,依然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我们去的这天是情人节,村里有五对青年结婚。都是傣族老式的婚礼,游客们熙熙攘攘参与其中。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几年前,《爸爸去哪儿》选择这里做为外景地,拍摄了一期节目,一下子把勐景来推进人们的视野。游客慕名而来,一睹真容。五个家庭住过的房子,成了游客们不愿错过的景点。一时村里热闹异常。

只有到傍晚,勐景来从游客的喧嚷里解脱出来,还原成它本来的面目,炊烟从每个木楼里伸展出来,米饭和着芭蕉叶的清香,一缕一缕直往人肺腑里钻。那才是真实的它自己。

号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