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中緬第一寨"的勐景來,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傣族村寨

進入勐景來,左邊一片塔林,金光閃閃的佛塔,莊嚴肅穆。右邊,是富麗堂皇的寺院。傣族的每個村寨都有寺院,勐景來也是。寺院由恢宏氣派的大殿和貝頁書院構成,村裡每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要有一段在寺院修行的經歷。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就像寺院牆外的標語裡寫的那樣:修行,就是在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心念。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村裡115戶人家,全部是地道的傣族。雖然開發成了景區,每天絡繹不絕的遊客走來走去,村寨裡依然保持著傣族人原有的生活狀態,雞鳴狗吠,春種秋收,男耕女織。這些木牆黛瓦的幹欄式老屋,結構精美,家家院子寬敞,走廊迴繞,木柱立地,鏤空的欄杆下,堆積著日用的物品,也有耕田的農具,飼養的雞鴨。一切都井然有序。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自己家甘蔗熬製的紅糖,自己手工織出的布匹,自己祖傳的打鐵製陶,都被規範成一家一戶的營生展示出來,屋裡是熱鬧的生活,屋外便是被吸引過來的遊客,問長問短。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竹編手藝人巖師傅的店鋪裡掛滿了竹編制品,有筐,有簍,有籮,每件都是精美的工藝品。他坐在一隅,專心地剖解著他的竹條,似乎,賣不賣的都不重要,他享受的是製作過程,是日復一日的勞作。

熬糖的師傅叫巖溫相。巖溫相說他的熬糖技術是祖輩傳下來的,純手工,除了甘蔗汁,不添加任何石膏之類的東西。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過去用風車榨汁,現在是機器。其餘工序都是手工。八個小時才能熬一鍋,熬出來的紅糖味道純正,甜似蜜,所以別人的糖賣十塊錢一斤,他賣三十。就這還是供不應求。外地的老客戶,每年早早就過來訂貨。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織布對於勐景來的女人幾乎是手到擒來,這裡每家都有一臺老式織布機。她們織的披肩、服裝,不僅細密瓷實,花型圖案也很豐富,得到遊客的一致青睞。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老人們則把家裡的香蕉、芒果、椰子等水果擺在門口,也不用秤稱,五塊錢一堆任遊客挑挑揀揀。

常言道:獨木不成林!可這裡的榕樹樹形奇特,枝葉繁茂,枝條上生長的氣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樹幹,稱之為"支柱根"。支柱根和枝幹交織在一起,形似稠密的叢林,因此被稱之為"獨木成林"。這是熱帶雨林獨有的景觀。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這些飛簷翹角的房子,在綠樹的掩映裡,守著緩緩的時光,寂靜而安恬。村外肆意喧譁的河水,村裡嘰嘰喳喳的鳥鳴,斜陽下升騰著的裊裊炊煙,是一幅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畫面。不需濃妝重抹,一潑水墨,洋洋灑灑,便把這詩意的村落裝扮得玲瓏別緻!

​在這裡,你儘可以倚在雕花的木格窗子上發呆到天亮,你也可以踏著青蔥的小徑,走在村裡的甘蔗林和香蕉林,體味一下農家的悠然安適,田園南山的愜意。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打洛江的水,清澈見底,它是村裡的水源,也是中緬分割的界限。神聖莊嚴的229號界碑,就立在一棵榕樹邊。見證著中緬兩國真摯的情誼。

勐景來號稱中緬第一寨,不僅是寨子大,它還是距離緬甸最近的寨子。打洛江從村西流過,形成了一條天然的國境線。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緬兩國世代友好,風俗相同,貿易往來,互通婚嫁。勐景來,雖然被開發為4A景區,村民們卻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原本的生活裡,無論遊客來還是去,他們照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該做什麼做什麼,依然繼續著他們的生活。

我們去的這天是情人節,村裡有五對青年結婚。都是傣族老式的婚禮,遊客們熙熙攘攘參與其中。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幾年前,《爸爸去哪兒》選擇這裡做為外景地,拍攝了一期節目,一下子把勐景來推進人們的視野。遊客慕名而來,一睹真容。五個家庭住過的房子,成了遊客們不願錯過的景點。一時村裡熱鬧異常。

只有到傍晚,勐景來從遊客的喧嚷裡解脫出來,還原成它本來的面目,炊煙從每個木樓裡伸展出來,米飯和著芭蕉葉的清香,一縷一縷直往人肺腑裡鑽。那才是真實的它自己。

號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