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年放鞭炮和貼對聯,是什麼意義?

柳暗花明G69


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種形式,鞭炮的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於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此外,放鞭炮還有一種意義——為了驅趕傳說中“年”這種怪物。

貼對聯不僅可以為春節增添不少喜慶的氛圍,同時還可以表達人們對生活、對家人的美好願景。對聯中的紋飾更是有著極為豐富的寓意,比如“魚”,寓意著年年有餘。

傳說年獸怕紅,於是過年家家戶戶貼春聯,就是為了驅除年獸。所以,貼對聯還可以表達人們避兇免難的願望。






課外知識拓展系列


古代,有個叫年的怪物,總會興風作浪,有次它跑到一戶人家,別人正在放鞭炮,年嚇的轉身就跑,後來人們猜想,肯定是年害怕這些,紅色,響聲,亮光的東西。於是,這些過年放的鞭炮,貼紅色春聯,逐漸發展成為過年的一部分。


牧犬神豹


新年放鞭炮和貼春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大年三十貼春聯,每當除夕當晚12點一過,新年時刻到來,家家戶戶都會響起震天的炮竹聲。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新年要放鞭炮和貼春聯,其實新年放鞭炮的習俗是有由來的。

一、關於放鞭炮: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每當新舊歲之交的時候,就會出來糟踏莊稼,殘害生靈,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裡為非作歹,正好遇到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然聽到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跑到另一個村莊,看到一家門口掛著的大紅衣服,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一戶人家,往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比如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在院子裡燒柴禾、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新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二、關於貼對聯:

據說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根據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神話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裡面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回到鬼域。鬼域的大門邊站著神荼、鬱壘兩個神。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老虎。因此所有的鬼都害怕二人。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據歷史記載,後蜀(shu)之主孟昶(chang)在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滄州渤海新區早知道


一、過年放鞭炮的寓意

(一)關於怪獸"年"的傳說。我們先從"年"的傳說開始,說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二)過年放鞭炮的意義。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春節放鞭炮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二、過年貼對聯的寓意

(一)辟邪。相傳以前古代的對聯都是桃木的,也就是說的“桃符”,能夠消滅妖魔鬼怪,經過不斷的演變,慢慢的變成了現在的對聯,而對聯底色是紅色,紅色能起到辟邪除災的作用。

(二)迎祥納福。貼對聯的正中央張貼著四字「橫批」,橫批的下方分別貼了幾張「掛錢」。在房間的門或牆壁上大都會貼著菱形的「斗方」。一般而言,「福」字及「春」字是張貼數最多的斗方。有人會故意將「福」及「春」字倒過來貼,因為這樣象徵著「福到」、「春到」。

(三)文化傳承。貼對聯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已經延續了很久,是中華文化的特有形式,貼上紅色的對聯,只有這樣才算過年,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年味兒,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使命。

歡迎關注@蔥薑蒜777,我會更加努力。#我要上頭條#


蔥薑蒜777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放鞭炮有著辭舊迎新之說,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裡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

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 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奇趣一線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聯,俗稱門對子。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王安石“千門萬戶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春聯始於五代。公元964年,後蜀主孟昶先是叫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又嫌他寫得不工穩,便自己動手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從此,題桃符便演變成寫春聯了。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人們逐漸用紙代替桃木板。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而且,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於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門神

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茶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

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鬱壟,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茶、鬱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菜鳥小強


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追光的少年


那時候不像現在,既沒有手機也沒有網絡,電視頻道和節目也是寥寥無幾。過年最好的娛樂項目就是放鞭炮。當鞭炮聲響起來的時候,年的氛圍也就一日濃似一日。孩子們過年時衣兜裡要是沒了鞭炮,整個人就跟丟了魂似的。即使每年都會有炸傷、燒了衣服等糗事發生,但對鞭炮的愛依然不減絲毫。

過年放鞭炮,最壯觀的是大年初二下午送家堂的時候。同姓的族人們,在村頭空地裡燒紙磕頭,燃放鞭炮,為回家的祖先們鳴鑼開道。送家堂是過年最隆重的儀式,所以各家各戶都拿出最好、最響、最長的鞭炮,這裡既有對祖先的敬意,也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有各家各戶生活水平的比拼。你看那一串串鞭炮在空中炸響,整個村莊都瀰漫著硝煙,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雲霄,絳紅色的紙屑飄飄的落下來,像是要落了一地的春紅。大人和孩子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朵朵迎新春。幾千年來,鞭炮和過年,結下了深厚的情緣。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鞭炮對今天的孩子已沒有了那份親切和吸引。但每讀到詩詞中的鞭炮,仍會勾起兒時的回憶,那份童真就是最大的幸福。


汶上老者安之


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中國人一直都有貼春聯、放鞭炮的習俗,這種習俗據說從炎黃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一直延續到現在!古時候生產效率低下,人類處在氏族社會時期,每時每刻都在受著大自然的威脅,而人類的食物主要是靠著打獵及採摘,而這些野生動物有時也是人類生存的威脅,尤其到了晚上氏族的人類會生起篝火以驅趕野生動物,從而得到安全的滿足,慢慢的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人類總結出野生動物怕火、怕聲,而到了春節時慢慢演變成了貼春聯(春聯為紅色代表🔥,放鞭炮來製造聲響)放鞭炮的形式,以此來驅趕野生動物的威脅,更表達了對來年的美好願望和祝福!



順平新視野


傳說古代有一種惡獸叫“年”,每逢年末即除夕時會出來禍害村民。但惡獸“年”非常怕紅色、火光及爆炸聲響,所以古代人就於每年除夕時分家家貼對聯、放鞭炮,趕走惡獸“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