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的鲁迅朝花夕拾里的那些趣事

睡到自然醒后,起来把自己收拾干净。

早已没了外出的念头 ,阳光甚好。顺手抄起旁边桌子上的朝花夕拾,坐在那一口气读完。

鲁迅的这本薄薄的散文集 ,里面都是一些小短篇,或者中篇。

记述的都是他小时候在家乡绍兴发生的一些趣事,奇事。有几篇大家都耳熟能详,语文课本都学过。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了解到他那个时代,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家乡风俗。小孩子上学淘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一点是相通的。

对小动物猫,狗,兔, 鼠有着不同的感情。他小的时候很不喜欢猫,因为猫叫春的时候特别吵,他睡不好觉。就会去打猫。而且还听长妈妈说猫吃了他养的隐鼠。当然后来揭开是个误会,长妈妈自己踩死了赖在猫身上。

我读到的鲁迅朝花夕拾里的那些趣事


和猫和解还是很多年后的事了,随着年岁增长,对猫也宽容起来。

他小时候发生过的一切事情好像都被他记得一清二楚,他身边的人,事,看过的小画书 ,都被他融入文字。我真是佩服他超强的记忆力。我小时候的事早都忘得七七八八了 。

山海经,二十四孝图都是他小时候看过的小画书,并对其中的情节表达了看法。有着疑议,他的口吻是幽默,风趣的。

那不完全是他小时候的思想 ,应该是加入了他写作时的认知的。

喜欢他起的这个名字朝花夕拾,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年岁大的时候回忆小时候,年轻时候的事情。

每个作家的文字都带着自己生活的背景,时代的背景。我看过很多关于写作的经验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他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阅历都是自己的一笔宝贵财富。

比如作家沈从文,他的家乡湘西被他写红了,那个偏远边城凤凰城成了旅游胜地。从他的文字,书信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每一个人的文字就是一部纪实文学。

我读到的鲁迅朝花夕拾里的那些趣事


他写到父亲的死,在死前他大叫父亲直到他咽气。后来在日本学医时,碰到的藤野先生对他的教导。并一直怀念一生。

我想他父亲的死肯定是触动他去学医的源头吧。虽然最终弃医从文。

他写雪,写秋夜,凡事都可入他的眼,化作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长着他思想的翅膀,翩翩起舞。

我印象比较深的的是他写的“我的第一个师傅”这篇故事。他因为是周家的长子,物以稀为贵。按照家乡的风俗,给他拜了一个和尚当师傅。意思是给了寺庙,这样好养活长寿。

就像过去的人们给孩子起名越低贱,诸如阿狗阿猫啥的,好成活一个意思。

因此从小跟和尚家来往亲密,知道许多和尚的事情。他的师傅也不常念经,有个老婆他叫师母。师母对他不错,每次去给他拿好吃的。他好像听说和尚是不能结婚的,但是师傅有 ,他也没怀疑。

我读到的鲁迅朝花夕拾里的那些趣事


师傅有几个儿子,就成了他的师兄。大师兄是个不折不扣的和尚,不结婚 ,不吃肉。人也比较严肃,不好打交道。

但是和三师兄挺好。后来长大了明白和尚是不能娶老婆的。可是后来那个三师兄就娶了老婆,于是他就调侃三师兄说和尚不能娶老婆的 。

三师兄就和他说,去去去,和尚不娶老婆,小菩萨从哪来。鲁迅说 ,我明白了,原来小菩萨是这样来的。

其实我看到这里是大笑了的。真是童趣无限。先不说真假和尚了。

笑过之后 ,来点有责任感的。

我读到的鲁迅朝花夕拾里的那些趣事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他写的另一篇有关养育方面的文章。这些文字如果早点被很多为人父母的人看到就好了,实际上有很多父母意识真的很欠缺。

他主张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第一方面就是需要“爱己”让自己的身体健康,生下来的孩子才是完全健康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欧美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遗传梅毒。父亲不检点,中途就做不成人了。

留下这个带着梅毒的孩子由妈妈照顾,孩子因不忍看见母亲受罪,求母亲帮忙把自己杀死。母亲说我是生你的人啊,孩子说,这样的日子我不想要。孩子是有多痛苦才会说出这样的语言。

第二方面就很好理解了。大概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的父母教育意识已经很强了。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比父母有本事,比父母过得好。

我读到的鲁迅朝花夕拾里的那些趣事


第三方面就是对孩子加以理解,而不是认为自己生了他,他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用爱做桥梁,加以指点,让孩子学本领,有高尚的品格,以后做一个独立的人。做指导者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解放孩子,让他成为一个有独立精神和人格的人。

以往想起鲁迅就是他的寸头,一副严肃的样子。两句经典的话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他的概括。当然还有他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还有“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都是硬汉钢铁形象,革命斗士。

现在觉得他的形象丰富起来,立体起来,不光是犀利的,也有一些柔和,幽默 ,童趣在里面。

他的文章还有很多没有读过,读过的里面也还有很多趣事,以后咱们再聊。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己读一读。


感谢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 创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