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相繼出臺支持政策,“馳援”疫情下的中小企業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已經持續月餘的疫情,讓北京一家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對企業前景有些擔心。收入減少,房租、工資不能少,但現金儲備有限,怕撐不了多久。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2月2日,蘇州出臺十項政策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成為首個出臺中小企業支持政策的地方政府。

蘇州之後,上海、北京、青島等地也相繼出臺支持性措施。各地政策均提出減租減稅、延緩社保繳費等措施。北京還強調社保延繳不影響買房買車、積分落戶等權益,並明確困難企業可與職工協商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待崗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

蘇州率先出手“救企”

蘇州出臺政策的前一天,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出臺全國性政策,提出30條抗擊疫情舉措,主要聚焦金融支持。2日公佈的蘇州十項政策對全國性政策進行了細化,並率先提出穩定員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的具體措施。

“率先出手”的,為什麼是蘇州?嚴峻形勢下,蘇州對疫情連帶影響的迅速反應,或許可從它的經濟結構中找到原因。

蘇州市統計局公佈的市情市力數據顯示,2018年蘇州地區生產總值(GDP)18597.47億元,增速6.8%,在全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7。第一、二、三產業增速分別為-4.6%、5.6%和8.1%。

除增速外,三大產業結構體現更為明顯。2018年,蘇州第二、三產業分別佔GDP的48%和50.8%,第一產業僅佔1.2%。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全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7。

屬於第三產業的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都實現了超過4%的增長,營利性服務業大幅增長19.3%。此外,2018年蘇州私營企業達到60.32萬戶,增長14%;個體工商戶88.67萬戶,增長16.8%。

蘇州的經濟結構大體反映出近些年我國經濟調結構的整體趨勢。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GDP實現99.0865萬億元,增速6.1%。第一、二、三產業增速分別為3.1%、5.7%和6.9%。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鮮祖德表示,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

恆大研究院1月31日發佈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指出,疫情對餐飲、旅遊、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衝擊最大。“2019年春節七天假期內,全國零售和餐飲業銷售額約10050億元。因此次疫情影響,今年餐飲行業零售額僅在7天內就會有5000億元的損失”。

第三產業之外,我國還有超2100萬個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個體經營戶超過6200萬個。隨著去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民營小微企業受惠最多,稅負下降直接增強了其向好發展的基礎。稅務總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月均淨增一般納稅人8.88萬戶,相當於改革前的近兩倍。

減租為中小企業“救急”

蘇州之後,上海、北京、青島、山東等地也相繼出臺支持性措施。各地政策支持對象直指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中小企業。措施多集中在加大金融支持、穩定職工隊伍、減租減稅等方面。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集中在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受衝擊最大。

這樣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在餐飲行業中,人工和房租是兩項硬性投入,佔成本的30%到50%。如果停工期間工資照發、房租不減,“撐下去”變得有難度。

北京一家科技企業的負責人於一(化名)對企業的前景也有些悲觀。他算了一筆賬,停工一月少一個月收入,全年就少了1/12 ,同時工資不減、房租不減,成本保持不變。這樣算下來,很多企業利潤達不到10% 了。

被普遍認為衝擊較小的是線上商業,甚至發展出了“非接觸式商業”新模式,可能帶來一波增長。但依賴線上發展的企業主也持謹慎態度。與線下實體經濟不同的是,線上商業受到的主要影響並非需求銳減,而是上下游產業鏈的影響。

淘寶店主萌萌(化名)經營著一家時尚服飾的皇冠店,多年下來已經形成了固定客群,年收入穩定增長。疫情發生後,她猶豫著去年就跟工廠定好的春款該怎麼辦,擔心工人不能回來復工。

針對企業主普遍擔心的租金負擔,蘇州和青島都提出減租、減稅。蘇州明確,受重大影響的企業可申請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可延期報稅、繳稅,承租國有經營用房1個月房租免收,2個月房租減半;青島可申請減徵或免徵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創業園、孵化器等帶頭減免承租的小微企業房租。

支持力度“史無前例”

“目前我們最難的是資金鍊,不是稅,都沒有利潤了哪來的稅。”於一擔心的資金鍊問題或許能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

北京、蘇州、青島都提到加大信貸支持,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蘇州提出,資金困難企業貸款利率下浮10%以上;青島明確,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北京啟動線上續貸機制,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

同時,各地都提出可延期繳納社保為企業的人力成本減負。上海將社保繳納延長至疫情結束後三個月內,並推遲調整社保費繳費基數,順延至今年7月1日。據測算,此舉將為企業減負101億元。

北京將1月、2月社保費徵收期延長至3月底,旅遊、住宿、餐飲等10個重點行業可延長至7月底;蘇州最長可延期6個月;青島提出連續3個月以上無力支付工資或無法正常生產經營的企業,可申請緩繳。

政策在大力支持企業維持運轉的同時,也兼顧了穩定工作崗位。各地明確,對不裁員、少裁員企業返還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據上海測算,此項措施將惠及14萬家上海用人單位,減負約26億元。

北京還提出實施靈活用工政策,允許企業綜合調劑使用年度內的休息日;疫情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可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採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待崗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對政策持肯定態度,“在不違法違規的前提下,在特殊時期特殊政策的前提下,可以鼓勵企業與員工、供應商通過友好協商,共渡難關。”

截至2月5日,各地政策仍在陸續出臺,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史無前例”的政策支持,給曾經悲觀地認為“只能自救”的中小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