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中國:打工妹的穿衣打扮追逐潮流,圖9是城中村裡髮廊妹


【廣州市區】【廣州市區】這張照片很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沿海大城市發展迅速,小汽車在城市裡已經隨處可見。

【歸鄉的打工者】這是拍攝於當時的廣州火車站,大批打工者在排隊進入進入火車站乘車。這一幕是當時南下打工潮的一個縮影,這些打工者懷著賺取更多工資和改變自身命運遠離家鄉。由於缺乏必要的技術,這些打工者絕大多數都進入勞動密集型的工廠。

【製衣廠女工在吃午飯】1990年元旦這天,《人民日報》刊發社論,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只要保持穩定,即使是平平穩穩地發展幾十年,中國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句話確實說的很正常,當時的中國穩定發展是無比重要的。

【從城裡歸來的打工妹】相信很多農村80後對這一幕見怪不怪,每當過年時大量打工妹從城裡歸來。由於受到城裡文化的影響,這些歸鄉的打工妹了頭髮、穿著大頭鞋、喇叭褲。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當時的農村人也逐漸追求個人精神追求。

【上海年輕人在家中唱卡拉OK】上海作為當時中國最大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猛,這裡的年輕人得以接觸世界各地的娛樂方式。90年代的上海,國家正在大規模開放浦東,並作出決定“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長城上的遊客】照片中我們看到了外國人,長城作為中國的一張名片,是很多外國人遊覽北京時必到的景點之一。中國有句家喻戶曉的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世界遺產委員會也給予很高的評價,“長城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華西村村民的別墅】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華西村用投資建廠等方式對許多周邊村進行“幫扶、幫帶”,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與鄰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這種效果不是很明顯,最後創造性地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合作模式,“一分五統”。

【第一個擁有法拉利的中國人】1992年,法拉利在北京亞運村會展中心進行了一次展賣。與其說是展賣,不如說是展覽更為確切,因為法拉利方面認為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人能購買得起一輛法拉利跑車。結果李曉華成為了一個“吃螃蟹”的人,以接近17萬美元的價格將這輛法拉利買下。

【城中村裡的漂亮髮廊妹】李曉華購買可法拉利跑車後,法拉利官方他在天壇為舉行了一個交接儀式,給他配的牌號是京A00001。這件事馬上就通過世界各地媒體傳播開了,“寬敞的長安街,背景是雄偉莊嚴的天安門城樓,前景是那輛紅色的法拉利,在法拉利右側,站著李曉華,他穿一件風衣,立著領子,俊朗帥氣,正抬頭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這張照片引起的震動幾乎是全球性的。”


【環衛工人正在進行綠化】這張照片拍攝於廣州市區,廣州作為最早開放城市,這裡吸引了大量外資,城市配套設施也非常完善。同時,大量外資的湧入,也直接促進了廣州這座城市的發展,使得這裡成為南下打工者最重要的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