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茶葉加工現場,工人直接用腳踩,看上去不衛生


正在製茶的男子。光緒元年,俄國社會活動家查魯辛在清朝某地拍攝了茶葉的加工、包裝以及出售的過程。具體拍攝於哪個地方沒有留下記錄,小編猜測是漢口。晚清時期,漢口因為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成為全國茶葉的集散地,俄國人在此投資建設了茶葉加工廠,一度壟斷了漢口的茶葉外貿。

辨別茶葉品質的工作間。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有2000多年的種茶、飲茶歷史。大清王朝對外出口的主要貨物,就是茶葉。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一直創造著巨大的順差。為了購買清朝茶葉,英國政府甚至不得不在墨西哥開銀礦,籌措資金。

用於加工茶葉的簡易機械。歐美等國貴族有飲茶的時尚,他們飲用的茶葉都來自中國。進入19世紀,飲茶時尚開始從貴族向平民傳播,茶葉不再是一種奢侈品,而成為大眾的一種生活必需品。西方對茶葉的需求量保持增長態勢,但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的茶葉出口卻面臨危機。


工人在對茶葉進行稱重。晚清茶葉出口的危機來自茶種及種茶技術的外傳。鴉片戰爭之後沒幾年,英國就掌握了種茶、製茶知識和技術,並在印度種植。從此,印度的茶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急劇躍升,世界茶葉市場格局由此發生變化,清朝處於不利的一方。

工人正在踩茶。在傳統的製茶工藝中,有踩茶這個步驟,據說用這種方法制出的茶葉香味醇厚,風味獨特。然而,此舉在衛生方面存在瑕疵,並被日本方面拿來做文章。製茶工藝傳統落後,不能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而進步,是晚清茶葉出口危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婦女正在揀茶。揀茶是去除夾雜物、純淨茶葉品質的重要工序。茶鮮葉採摘下來後,會附帶許多雜物,如茶梗、茶筋、茶籽、草葉等等。若這些雜物無法剔除,將影響茶葉的品質,進而降低了市場價格。照片中的人工揀茶,工作量大,效率低。


裝在籮筐裡的茶葉正在風乾。剛採摘下來的茶葉首先要晾曬風乾,然後再進行高溫炒制、揉捻、熱風烘乾、緊壓等工序。

工人正在打包磚茶。從箱子上的字樣判斷,這家茶葉加工廠名為順豐號。

工人正在將加工好的茶葉打包,很快就要揚帆運到海外了。

人們排隊將加工好的茶葉交給出口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漢口成為通商口岸後,俄國商人嫌中國茶商生產的茶磚質量不好,大舉出資直接把製茶工廠開在了漢口,生產更加符合俄國市場喜好的茶磚。1877年,在聖彼得堡每擔磚茶的成本平均是4.8兩,售價則為10.7兩,每擔利潤為5.9兩,利潤率為137%。巨大的利潤刺激俄國商人非常積極地從事茶葉貿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