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親的公主,大多與皇帝沒有直系血緣,為何要選“假”女兒呢?

馮潘


唐朝送出去和親的公主,基本上沒有一個是皇帝的女兒。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是真公主。

就算是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不是真公主。

在歷史記載中,文成公主只是一個宗室女。但具體是哪一位李姓宗室的女兒,史書上卻並沒有明確說明。既然史書上並沒有明說,這就說明,就算是宗室女,與皇帝的親緣關係也是很遠的。

金城公主也一樣。她的父親雖然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但其實與當下皇帝李顯關係並不近。而且金城公主的父親還一度被廢為庶民,可見,金城公主的身份,是不顯貴的。

(文成公主)

那麼,既然唐朝送出去和親的公主,都不是真的公主,難道被和親的少數民族首領沒有意見嗎?

要講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那些少數民族首領,知不知道送給他們和親的公主是假的?

我認為肯定是知道的。唐朝對這件事,絕對不會隱瞞。少數民族首領,肯定也知道唐朝的這種操作方式,是先把一個宗室女送給皇帝當養女(甚至有些宗室女,在輩分上與皇帝都是不合適的。比如金城公主是李治的重孫女,也就是李顯的侄孫女,但是李顯卻把她收為養女,再把她當公主嫁出去),接著就堂而皇之地以公主的身份,送出去和親。

儘管那些少數民族首領都知道這種操作方式,可是為什麼,他們並不在乎這一點,並不覺得是受了皇帝的欺騙呢?

其一,皇帝親生女兒中可能沒有合適的。

當少數民族首領向唐朝求親,或者唐朝想要嫁一個公主出去和親的時候,必須要有年齡合適的公主。但是皇帝的女兒中,年齡及婚姻方面,可能都沒有那麼合適的。要麼年齡還小,要麼已經嫁人,這兩種都不合適。而且,皇帝的女兒,數量上也有限。有些皇帝,由於本身生育能力有限,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女兒。沒有什麼女兒,要想和親,必然只能從宗室裡選擇。

所以,這種情況,少數民族的首領其實也是理解的。

(金城公主)

其二,並非一定要求娶皇帝的親生女兒。

少數民族為什麼要求娶唐朝皇帝的女兒?唐朝皇帝為什麼要送出公主和親?其實,本身並不是要嫁一個公主的問題。也就是說,本身不是公主長得有多美,少數民族的首領如何對這個公主一見鍾情,都不是這樣的。而是唐朝和這個少數民族國家之間,要通過這種政治婚姻,建立政治聯繫。

這種政治聯繫,在少數民族國家那裡,是希望能夠受到唐朝的庇護,唐朝能夠不斷地賞賜他們糧食絲絹等物品。當少數民族國家受到別的國家侵略,或者國內出現動亂的時候,唐朝能夠帶兵幫他們擺平。而在唐朝那裡,則是希望這些少數民族國家能夠奉他們為大哥,服從唐朝的指揮,不會輕易地入侵唐朝。

既然這才是兩個國家的真實目的,因此,只要和親這件事,能夠實現這個目的,對於兩個國家來說,都是很滿意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娶一個真正的公主呢?

何況,所有嫁出去的宗室女,都已經變成了皇帝的養女。這就是一種身份的認可。有了這個身份,也就能達到政治目的了。

(古代和親場景)

其三,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對雙方都有好處。

為什麼說對雙方都有好處呢?

首先,這是一種政治行動。既然是政治行動,因此形勢就可能發生變化。也就是說,雙方可能在這一時刻是友好的,在下一時刻就打起來了。如果是真公主,那麼唐朝就可能投鼠忌器,很多軍事行動就會猶豫不決。而少數民族國家也會因為真公主的存在,有其他一些選擇。如果不是真公主,顯然雙方在政治決策上,都要自由得多。

其次,如果是真公主,唐朝會很難受,少數民族國家也會很難受。因為唐朝皇帝一定捨不得他的親生女兒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受苦。儘管吃的穿的可能沒有什麼差別,但畢竟氣候不一樣,而且會長年累月見不到一面。所以唐朝皇帝不願意。而少數民族首領似乎也不願意。因為既然是真公主,脾氣就會很大,需要伺候。少數民族首領本身是老爺,還要去伺候別人,這怎麼可能呢?但如果不伺候,把公主得罪了,她送一封信去唐朝,唐朝可能就會興師問罪,矛盾就會引起。總之,這樣做,對雙方似乎都是不利的。

既然嫁個真公主,實際上並沒有嫁個假公主好,誰還會嫁真公主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唐朝時候君王為了緩和與各少數民族的關係經常採取和親政策,就是把公主嫁給少數民族作為政治聯姻的一種策略,但是為什麼皇帝要選擇假公主呢?難道不會被對方發現嗎?


首先說皇帝為什麼要選擇假公主,其實就是捨不得罷了,要知道誰不疼自己的親生女兒啊,不僅皇帝就是平民百姓也疼愛自己的心肝肉啊,要知道公主從小嬌生慣養養了這麼大,一單和親去了誰知道會有什麼山高水長的事發生,並且嫁走了那可真是死生不復相見了,皇帝怎麼捨得。


皇帝選了假公主難道少數民族不會發現嗎?其實公主是假的但也是李姓宗族旁支,在假也真是姓李啊,並且家教禮儀怎麼也比王工大臣家的女兒強一些,並且公主雖是假的,但是公主的儀式可是真真的,怎麼會被人發現呢?即使發現了又如何反正娶得是唐朝皇帝認可的公主並且大張旗鼓送了來的,這面上也是有光的。


要知道唐朝著名的文成公主就是李姓旁支,嫁給了藏族首領松贊干布,兩個人也算是琴瑟和諧,並且文成公主帶去了大量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方式,得到了那邊最高規格的待遇,這不就是典型的因禍得福了嗎?可見凡事真是有弊也有利啊。


婉兮歷史


唐朝在統治的289年裡,以公主身份嫁給少數民族首領的皇室或貴族女兒共計23位。這些和親公主,大多與皇帝沒有直系血緣。唐朝作出這樣的決定,主要基於四大原因:



一、和親公主都肩負重任

和親的目的是維護邊疆穩定,說白了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有利於國家的和平環境。和親公主既是和平使者,還肩負著朝廷的重託。和親公主不僅代表的是國家和朝廷,還要求能緩解或化解國家間的矛盾,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朝的太和公主因沒有完成確保邊疆平安的任務,回到故里時,遭受到唐武宗的責備。 因此,和親公主的能力往往也是重要的考量。



這樣的人選,若只從與皇帝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女兒中選出,其選擇範圍肯定會比較窄。但如果將範圍擴大到整個皇室甚至貴族,顯然可選擇的餘地將會更大。

而皇帝的親生女兒,因為父母的原因,多少都帶點恃寵而驕,能否擔此重任尚是未知之數。另外,皇帝是否願意也是一個原因,畢竟骨肉相連難以割捨也是人之常情。




二、“假公主”可避免後宮干擾及日後成為掣

選擇與皇帝沒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女子作為和親公主,可以避免後宮對朝廷制定對外政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干預或干擾。同時,也能避免因兩國關係惡化後,和親公主反成了對方用以要挾的工具。

據《舊唐書》記載,“會昌三年,回紇大掠雲、朔北邊,唐武宗以公主之故,不欲急攻。”此時的和親公主,其角色已發生變化,全然不是充當和平使者,而是成了唐朝出兵的一道障礙或掣肘。


三、和親公主出嫁後,其命運難以預測

唐朝的和親公主出嫁後,其命運大多悲慘。據《新唐書》記載,“俄而可汗死,國人慾以公主殉。”這裡說的是寧國公主,因回訖有殉葬的風俗,公主差點被用以陪葬。後幾經周折,性命保住了,但又因為沒有子嗣,雖回到長安,最終落得無人問津孤獨終老。

據《資治通鑑》記載,“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 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靜樂公主、宜芳公主和親後半年,雙雙成了刀下亡魂;而燕郡公主嫁到契丹後,因契丹內部爭鬥,不得已只好四處漂泊;東華公主因丈夫被殺,走投無路之下,逃回大唐投平盧軍。



縱是出色完成任務的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等,和親後在異鄉同樣備受煎熬。正如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宮鬥不僅存在於唐朝的後宮裡,也存在於周邊國家的後宮當中。文成公主初到吐蕃,便受到赤尊公主百般刁難。

據《西藏王臣記》記載: “見文成公主暨從人抵達漢地。於是心生妒嫉,故設障難,使公主與贊普不能相見。” 在相見會舉行時,赤尊公主更直言: ‘漢主文成汝,辛苦婚使迎,雖來此藏地,然我先為大。” 其後宮爭鬥之激烈可見一斑。

而《西藏王統記》中記載的金城公主在後宮生下兒子後竟被搶走,雖最終與兒子相認,但 “殆王子五歲時,母后即逝。” 此記載雖至今仍有爭議,卻能反映出金城公主在異鄉後宮裡,承受著不少的生存壓力。


四、和親公主需長途跋涉歷盡艱辛

以文成公主進藏為例,從唐朝的長安出發,至終點即現今的西藏拉薩。按照傳統線路來走的話,全程大約有3000公里左右。(文成公主進藏具體線路至今未有定論)

不僅路途遙遠,所經之處又大多是荒涼之地。一路之上,和親公主們既懷著對自身命運的忐忑之情,還要抵受惡劣的自然環境,未達終點皆已身心俱疲。

結語 :

基於上述四大原因,唐朝在挑選和親公主時,大多會選擇與皇帝沒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女子。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這個問題問得好有意思。

那些匈奴單于什麼的要有皇帝血緣的公主幹什麼?看到天可汗英明神武,想改良自己血統?

古代看重的是名分,其他的都無所謂。

這些“公主”不管父母是誰,和現在的皇帝血緣遠近甚至有沒有血緣,都無所謂。沒人在乎!

所有人在乎的是皇家承認的,賜予這個女人的“公主”的名分。

娶有這個名分的女人,才證明大家有一定的親戚關係,才證明相互的尊重和重視。

如果皇帝說這個女孩是我親女兒,我最喜歡的孩子,就是因為這個那個什麼原因,沒公開承認,現在把她嫁給你。

猜猜單于會因為皇帝的重視而感動,還是破口罵街回頭帶病繼續和你打?

皇帝有多喜歡自己的子女

不否認有些子女,皇帝真的很喜歡,或者是他的孃親受寵,愛屋及烏;或者是這孩子很可愛皇帝看著喜歡。

但都幾乎是特例,至少是很小部分。對於大多數子女,不過是一個連生命延續意義都不那麼重要的後代而已,不過是可能的繼承大統的備份的備份的備份,還是多個備份中的一個。

一切都是政治交易,利益、名分什麼都比真的血緣重要的多


文開石


‘’和親政策‘’只不過是一場政治外交,其象徵意義往往大過實際意義,‘’和親公主‘’也只不過是政治博弈的一個道具而已,所以對於‘’和親公主‘’是不是當朝皇帝的女兒,皇帝說是那就是,要的也就是皇帝認可的名號,所以和親雙方都不會深究這個問題。

和親政策最早是漢高祖劉邦想出來的外交方式,說實話漢高祖劉邦真的很聰明,穩固邊防不能只是靠打仗,那樣犧牲很大,費用也高,算算賬划不來。西漢初期,天下初定,匈奴經常犯境,於是劉邦就想到了這一招,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那樣劉邦就成了岳父,匈奴單于就成了女婿,女婿打岳父那叫不孝。



再說公主嫁給了匈奴單于,同時還有大量的陪嫁品,單于也很知足,大仗就不打了,小小的騷擾還是時有發生。這樣岳父就會經常發紅包安慰。劉邦去世後,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繼續推行“和親”政策,漢朝和匈奴之間相處還算和睦。

可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不再給匈奴送‘’和親公主‘’了,只給他們送去了衛青和霍去病的大軍,霍去病的軍隊,如風捲殘雲一般,把匈奴打得暈頭轉向。後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得到了西漢的支持重新統一了匈奴。

為了報答西漢的支持,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向漢元帝表達了和親的願望,漢元帝把王昭君許配給他,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yān zhī),也就是正室,昭君出塞也成了傳頌千古的故事,王昭君的付出讓漢朝和匈奴和平相處了幾十年。

到了唐朝,同少數民族的和親政策也是唐朝外交國策,不過用來和親的公主,真正是當朝皇帝親生的還是很少,就連大家非常熟悉的文成公主也不是正品,當然對於這個贗品,松贊干布也是以極高的規格迎娶,成為唐朝的女婿那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可以說松贊干布是滿意的,西藏的布達拉宮說明和見證這段歷史。

和親是以極小的成本,獲得國家的安寧,可見一個女人的作用有多大,因為有了這形式上的和親,表示了雙方締結友好的願望。和親公主也只是一個象徵,她的男人愛不愛她只有天知道,其實和親公主並不一定會得到她男人的喜歡和疼愛,她們只是一個符號。因此很多和親公主一生寂寞孤獨,鬱鬱而終的時候都很年輕。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都是遠嫁吐蕃,她們為唐朝和吐蕃的和平友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們的作用歷史不會抹殺,可她們在吐蕃過得幸福嗎?這就未必,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一生都沒有留下後代,這就說明了很多問題。其一、她們的男人可能對她們根本就沒有興趣,雖然她們也是國色天香,可胃口不對。其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與漢人不同,和親公主去到那裡,肯定水土不服。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體會到和親公主們的心酸和不幸。



其實我認為,和親公主是犧牲自己,為國獻身,她們應該是民族英雄,雖然她們也是被逼無奈,但還是擔起國家和民族賦予的使命。大唐王朝前期的繁榮,與和親政策有直接的關係,邊境穩定,人民才可以安居樂業。雖然唐朝的和親公主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公主,可她們的民族氣節比很多真公主強一萬倍都不止。


史道驛站x


首先,作為公主都是金枝玉葉,不管如何,畢竟是皇帝的子女。作為皇帝,有時會處於政治利益因素,而施行聯姻,其中就包括遠嫁和親。



這時的和親公主能起到的不小作用的,此舉一定程度上講可緩解兩方的局勢,同時亦可促進、維持兩方的穩定。本來和親公主單純的來講就是皇帝之女,這樣可看出和親的重視。

但是就以和親之事而言,其實最重要的並非只是和親公主的真實身份,其中重要的一事就是和親一方的外在誠意。

故而此時的和親公主,並非一定要真的是皇帝之女真正的公主,有時宗親之女還是作為和親公主去遠嫁的。這時只要把宗室之女封為公主,那在名義上此女就已經成為了公主,此時所代表的則是王朝,這也是可以達到和親真正意義的。比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其次,之所以會選宗室之女遠嫁和親,而非真正的公主去和親,是因為公主是皇帝之女,是金枝玉葉,作為公主的父親、母親不忍心女兒遠嫁。

遠嫁和親,一則遠嫁後,再想見到女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畢竟山高路遠。二則,公主遠嫁之地畢竟是番邦,不如中原天朝之邦,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如此又怎麼會忍心嬌生慣養的公主去受苦呢,畢竟生活差距、習慣還是有的。

又有哪個父母忍受自己的子女去受苦的,又怎麼子女遠離自己的。更何況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而就是因為他是皇帝,他不忍自己的女兒遠嫁,但他身為皇帝有無上權力,就可以讓別的女子作為和親公主去遠嫁。

最後,和親公主遠嫁和親,本身就是存在政治婚姻因素的,然而天子的穩定、王朝的安定並非是一個遠嫁和親的公主所能左右的,就算能促進、維持安定,但也只是暫時。時局難料,可能很快又會戰事緊張,那時和親公主的處境不僅尷尬,而且還可能會很危險。

這樣的結局皇帝又怎麼會想不到。甚至有時之所以和親,就是因為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如此皇帝又怎麼會讓自己的女兒親身犯險呢!當然有的和親公主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兩方的安定起到很大貢獻的,比如著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中孚鑑


為何選“假”女兒?因為真女兒不捨得啊!

原因很多,說三個:

一、條件差

那時候和親的民族都是些遊牧民族,條件遠遠比不了農耕民族優越,去了就是受苦。

二、太遠了

那時候交通不便,又是兩個國家,嫁過去一輩子難看到了,這女兒就等於沒了。

三、不安全

這也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誰知道哪天兩國打仗,那時候怎麼辦,安全誰來保證?

現在的人也不願意嫁窮地方遠地方不安全的地方,從古至今道理一樣的。



道聽途說169


皇帝的女兒從小嬌生慣養,錦衣玉食。而和親的部族像吐番、突厥都遠在塞外,條件艱苦,去了之後可能今生都無再見面的機會。作為父母肯定也捨不得。至於別人骨肉分離,那就呵呵了!


木易品生活


古代去和親的女兒基本就是哪位大臣的孩子或者是那個王爺的孩子,皇帝隨便給一個稱號,某某公主就嫁過去了,自己的孩子當然不捨得那些遊牧民族那個時候都是被稱為沒有開化的野人,其實一個女人嫁過去只能暫時性的解決問題並不能一勞永逸,國家大事面前豈能一個女子可以左右的,作為現在人來說特別不喜歡和親一國之男兒居然需要靠一個女子來苟且,怒之。


z大王叫我來巡山1c


很高興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在唐朝近300年的歷史中,唐朝一共有過二十多位和親的公主,但是這些公主包括著名的文成公主在內,都不是皇帝親生的,為什麼要選假女兒去和親?

首先,不是自己親生女兒不心疼啊,真正的公主都是金枝玉葉,和親之地過於偏遠,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原來在皇宮有人侍奉,嫁過去成了別人的妃子,肯定會受苦。

其次,和親只是一種外交手段,是為了緩和唐朝同下面屬國之間的摩擦,我把人嫁過去,兩家都是親戚,就不好意思再搞摩擦了。既然如此就沒必要用真公主。

最後,唐朝皇帝在和親之前都會認“假公主”為養女,養女也是女兒,何來真假之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