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從古至今,世界上發生過多次瘟疫事件,因為瘟疫一旦發生,就相當原子彈的威力,會奪去疫區不少人的生命。


就在100年之前的春節前後,中國東三省也發生過一場重要瘟疫,而滅掉這場瘟疫的就是伍連德博士。他也是中國疫情推行火葬開創者,也是近代中國醫學解剖第一人,世界醫學界提出飛沫傳播病源的第一人。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在馬來西亞檳榔嶼住著一位廣東籍華僑,經營著一家五金店,名叫伍祺學,是年少時與家人遷移到馬來西亞,在1879年的3月10日對伍祺學來說,是特別高興天,因為這天伍祺學夫人生了一個兒子,按照伍家排行,屬於連字輩,畢竟伍祺學根在中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希望將來這孩子能有中國的傳統美德,於是取名為伍連德。


伍連德7歲的時候,就讀於檳榔嶼當地一家由英國人創辦公立學校,伍連德天資聰慧,也熱愛學習,經常晚上學習到煤油燈熄滅還不盡興,欣然點燃粗陶碗上沾著乾癟細繩的小椰油燈,在這艱苦奮鬥的寒窗苦讀。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在1896年拿到英國女皇獎學金,並留學英國劍橋大學伊曼紐學院學醫,並多次獲得獎金和相應的獎章。


在1896年到1903年期間,超級學霸的伍連德用7年時間,年僅24歲的伍連德一口氣,拿到5個學位,分別是醫學學士,文學學士,外科學碩士,文學碩士,醫學博士,在想想筆者我,24歲的時候還在某個工廠,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我覺得他不該叫伍連德,該叫五連殺,還是第一個作為中國實習生考入聖瑪麗醫院實習,併成功拿到獎學金,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畢業之後到新加坡吉隆坡醫學研究研究,從事瘧疾和腳氣病的研究工作,到了1904年底,回到出生地檳榔嶼,開了一傢俬人診所,積極參與華僑服務工作,因為他受到過海外高等教育,鼓勵男子減掉長辮子,提倡女子享受教育。


在1905年的時候,清朝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在經過馬來西亞的時候,開診所的伍連德結識了考察團成員中的外交家施肇基,


在考察團回國後,施肇基急忙向清政府總督袁世凱建議,邀請伍連德到北洋軍醫學堂任教,北洋軍醫學堂是由袁世凱在1902年創辦。1906年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學校。


在1907年袁世凱向伍連德拋出橄欖枝,也開出豐厚的待遇,再加上伍連德妻子黃淑瓊勸說下,一家三口終於在1908年的秋天,踏上回國之路,到達天津,出任天津陸軍醫學校的副監督(副校長職),由於伍連德出生在馬來西亞,並沒有過多機會學習中文,回國後因交流不便,於是馬上到天津上任伊始即聘請教師學習中文,超級學霸的名頭不是虛名,很快就學會普通話,在任教期間結識了梁啟超,辜鴻銘、嚴復、胡適等人,也越來越喜歡中國歷史,逐漸愛上古文物。


在1910年的10月,列強環視的清王朝,時局動盪,北京外務部每天在忙於計劃,如何應對強國的欺負,這時右臣施肇基收到一個信息,東北出現一種染之即死的瘟疫在東三省突發,正在向北京方向蔓延。

起因是在中俄邊界有一個滿洲里,一家名叫魁升元的小旅館裡,六天前從俄國回來的中國礦工,突然死亡,兩人礦工死亡症狀就是發燒咳血,有人在掩埋死者時候,發現身上有紫色斑點。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就在二位曠工死亡之後不久,旅館的兩名服務員也很快相繼死亡,死亡症狀也一模一樣。


沒過幾天,就在哈爾濱也發生類似死亡現象,這場瘟疫傳播速度極快,直奔長春瀋陽方向蔓延,一時間數百人被該瘟疫奪去生命,引起東三省動盪,紛紛陷入恐慌之中,


時任東三省總督的錫良收到各地上報因瘟疫死亡人數巨大,趕緊報告朝廷,朝廷收到東三省的瘟疫急報,清政府為了趕緊平息瘟疫事件,委派時任外務部的右臣施肇基處理該事件。


施肇基接到任務後就明白,他所處理的並不單單是東三省的瘟疫那麼簡單,想要做好瘟疫防疫,必要的時候會涉及到軍隊和警察,所以還會涉及到中國在東三省的控制權問題。


施肇基早年出洋考察過,他知道要解決瘟疫,急需一位懂得醫學細菌學有相關經驗的人來幫忙解決,但是在那時候,中國醫學主要還是靠中藥治療為主,西方醫學在中國才剛剛開始起步,有誰能擔起如此大任呢?


施肇基左思右想突然想到出洋考察在馬來西亞結識的伍連德,同年12月,31歲的伍連德接到施肇基的邀請,代表中國醫官前往疫區考察。


伍連德到了東三省最嚴重的的疫區傅家甸,傅家甸店由最早每天因染病死亡一兩例到四五十例了,伍連德清楚知道,要平息這場瘟疫,必須要找到瘟疫感染源頭,以他的經驗,於是就想到要想解剖屍體。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1910年的清朝,思想還處於封建社會,普遍認為亡者為大,對死者解剖是對死者不敬,於是伍連德想要通過解剖找到病根的想法,遭到阻礙。


好在過了2天,事情發生一個轉機,在傅家甸有一位經營皮革的商人,與日本女人通婚,這位日本女人不幸被感染同樣的瘟疫死亡,因為日本習俗和中國還是不一樣,伍連德決定從這位日本女人身上尋找答案。


於是帶著他的手術器材,找人保護好客棧,不準任何人靠近客棧,以免引起群眾騷亂,通過解剖,伍連德很快確定死者是因肺部感染而死,便從死者肺部取出一塊標本,放入藥劑中浸泡後,迅速離開旅店,這也是我國清朝首例屍體解剖就這樣開創了,伍連德通過顯微鏡觀察,找到引起這場大瘟疫的元兇鼠疫桿菌。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鼠疫因傳播快死亡率高而聞名,世界上其實早有發生過,早在14世紀中歐發生的黑死病,就是因鼠疫感染髮生,僅2年時間那場瘟疫直接奪走歐洲疫區2500萬人生命。由於當時醫療條件落後,雖然造成如此浩蕩的死亡人群,但當時並不知道具體什麼原因導致病原傳播,直到1894年有科學家分理出鼠疫桿菌,人們在瞭解這個導致染者死亡的元兇,


在當時科學家認為,引起鼠疫感染是老鼠身上攜帶的跳蚤,跳蚤咬了人之後,會引起脈鼠疫或者敗血鼠疫,被感染後悔導致病人咳嗽發熱,也會引起身上出現黑斑,伍連德開始斷定,此次東三省瘟疫,鼠疫桿菌也是元兇。


於是大家覺得,只要撲殺老鼠,就會很好的控制鼠疫傳播,但適合老鼠跳蚤生存天氣應該是炎熱夏天,可是根據當時條件,冬季的東三省,天氣都是零下30來度,伍連德開始陷入苦思,為何當下鼠疫傳播仍如此快。


就在此時日本開始在自己所經營權的中東鐵路範圍內開始撲殺老鼠,隨後德國也開始效仿,加入撲殺老鼠陣營,雖然老鼠被撲殺不少,更讓人意外的是日本和俄國在東三省撲殺的老鼠身上,並沒有找到一例老鼠攜帶鼠疫桿菌,奇怪的事哈爾濱並沒有因老鼠減少感染患者,反而快速增加死亡人數。甚至出現高達每天50人死亡報告。


伍連德通過觀察,此次東三省鼠疫和以往的鼠疫感染都有所不同,凡是被感染者,都是很快就被死亡,伍連德再次陷入困局,既然老鼠被排除感染源頭,那麼到底傳播源在哪裡,隨後伍連德在調查傅家甸鼠疫感染死者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細節,所有的死者,都曾出現過在同一間屋子內,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集體性死亡,死因都是同樣症狀,由肺部感染至死。


伍連德想到排除老鼠跳蚤人身體接觸傳播,於是想到會不會是空氣傳播,因空氣被感染,人呼吸時將空氣吸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於是伍連德向朝廷發一份電報,停止對撲鼠行動,並給本次瘟疫命名為肺鼠疫,是通過飛沫傳播,提出封鎖哈爾濱通道,也就是像現在這次武漢疫情,採取封城,希望將傳播控制在哈爾濱範圍之內。


就在這時,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法國人梅斯尼來到傅家甸調查鼠疫狀況,因為1908年曾在我國唐山發生過小規模的鼠疫,此次正是這位法國教授梅斯尼主導工作控制疫情蔓延,所以梅斯尼以自己的經驗判斷,並不贊同伍連德提出的飛沫傳播途徑,甚至對伍連德提出要求,由他來主導解決本次鼠疫工作。


由於當時梅斯尼受到清朝政府的青睞,伍連德也準備接受由梅斯尼接任東三省防疫總指揮的職位,於是向朝廷請辭,不過在請辭函中再三申述,必要時一定要對哈爾濱實施隔離。接下來便等待清朝政府的回覆。


朝廷收到伍連德的辭職函以後,也做出回應,讓伍連德意外的是,朝廷決定免去梅斯尼防疫任務,由伍連德全權負責,其主要原因是伍連德早年在劍橋學習的背景,施肇基找到英國外交大臣的幫助,迫使法國使團承認伍連德所提出的飛沫傳播。也承認伍連德是東三省的防疫最佳人選。


有了清朝政府的支持,在1911年1月4日,清政府相繼在全國範圍內,抽調醫療精英,支援伍連德,這時伍連德才有了一支真正防疫隊伍,伍連德開始想辦法解決鼠疫的傳播源,這時他想起之前他解剖的日本女人,和這女人同居住的哪位皮革商人,主要經營貂皮和旱獺皮,最後伍連德在旱獺的皮毛裡找到鼠疫桿菌。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雖然找到鼠疫病源,但是伍連德再次陷入困境,旱獺身上的鼠疫桿菌又是如何傳播到人類的。


這還得從俄國人喜歡穿貂皮服裝說起,數量有限,於是就有人開始捕捉旱獺,用旱獺毛皮仿製貂皮獲利,一些闖關東的獵人也加入其中,也並不知道旱獺所攜帶鼠疫桿菌,獵人因此感染的鼠疫桿菌。


因為當時正處於臨近春節,大量闖關東人開始回家過春節,由於獵人所感染鼠疫桿菌還處於潛伏期,踏上火車返回家,攜帶鼠疫感染者死在火車上,或者進入滿洲里等地,當地人並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死亡,和死者一接觸,病原源就由此開始傳播。


就在伍連德終於知道鼠疫感染的源頭時,接到一個重要信息,就是梅斯尼在上次和他談崩了之後,自己前往醫院看望受鼠疫感染的病人,由於梅斯尼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梅斯尼被感染了鼠疫,這時梅斯尼才以親身經歷。承認這是飛沫傳播,幾天後梅斯尼暴斃而死。


這時伍連德斷然認定,這場瘟疫是通過飛沫傳播,從肺部感染導致,通過外交交涉,由日本和俄國控制的中東鐵路相繼停運,對哈爾濱實施封城行動,伍連德將瘟疫控制在哈爾濱首要目標終於達成。


俄國最高指揮官霍爾瓦特借調100節空火車箱給伍連德,用於隔離病人,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就會明白為何這次武漢疫情,武漢快速響應,興建兩所小湯山醫院,用於隔離感染病人。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伍連德還向所有官員和醫務人員,在疫區必須要求戴口罩,避免飛沫傳播,這也是世界首創,也因此衍生出伍氏口罩,也正是因為這個口罩為當時控制疫情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雖然採取有效措施,但是疫情仍在蔓延,在1911年1月28日,是因感染死亡人數高達183人,這時哈爾濱再次陷入恐慌之中,伍連德苦苦尋找解決方案,這時他想到墳場,在那時候人死都是入土為安,由於哈爾濱冬天溫度太低,根本無法做到下葬,於是當時就將因感染瘟疫所死的人堆積在傅家甸附近郊區墳場,擺放差不多有一公里長的死屍,準備等到春天時候在下葬。


這時伍連德看到眼前情形,心想要是有老鼠和其他動物來到這裡,遇上死者,受到感染,在傳到城裡,將病源再次傳播給人,將會無法形容,心裡著急,便想立即解決這些死屍,想出一個火化屍體的想法,在之前,都是土葬,伍連德也沒有把握能否行的通。最後在哈爾濱官商聯名向朝廷陳情,好在朝廷恩准了火化鼠疫死亡死者屍體。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隨後伍連德焚燒死屍的做法,隨後俄國人效仿,在焚燒事件之後,鼠疫患者人數明顯下降,受感染鼠疫的人也越來越少,在1911年3月1日哈爾濱防疫中心收到最後一例鼠疫死亡報告,隨後伍連德宣佈解除封城防控。


伍連德也因在防控肺鼠疫聞名,清朝攝政王代表宣統皇帝接見伍連德,並授予雙龍勳章。並賜進士。


在1911年4月,伍連德在奉天召開萬國鼠疫大會,並擔任會議主席,分享此次抗疫經驗。由於伍連德在肺鼠疫防治方面擁有研究成果,在1935年伍連德被推薦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梁啟超更是為其題詞,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與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也。


瘟疫鬥士伍連德,中國醫學史上解剖第一人,1910東北鼠疫一戰成名


1937年因日本侵華,在轟炸上海的時候,伍連德上海的家也被轟炸,她妻子也在轟炸中遇害,伍連德也被迫離開,舉家返回馬來西亞,定居在怡保市,,在當地開一傢俬人診所。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出生地檳榔嶼去世,享年82歲,伍連德曾說過一句話,“人以國士待我,必以國士報之”,這次武漢疫情,全國各地醫務人員紛紛自告奮勇請求支援,其實他們也是國土。


參考文獻:

光明網 我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伍連德

三峽都市報:鼠疫鬥士伍連德,華人世界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