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說一個人“忠忠直直終需乞食”,難道“忠直”有錯嗎?

人生何處不相逢DJ


"忠忠直直"的意思就會被人說成"智力低下"如此為人為事要吃虧,有提醒之意。

分明可以說;做出結論的人,曾經也是"忠忠直直"的為人為事風格,被別人當"智力低下"的看待,用數次吃虧的經驗來指導同事同人,不能再"忠忠直直"為人為事,不然連飯都吃不上。

顯而易見,這樣的勸道是錯誤的,假如都變成"奷曹滑流"的人,社會就會嚴重缺乏正氣,結果是糟糕之局。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舉實例,揭穿醜漏行為,說出對策,孤立此種"奸曹滑流"的人,讓其沒有市場,並且要防犯同流合物。

世上還是好人多,"忠忠直直"才是“正能量"

會得人民大眾認可,能豐衣足食,還一生平安。


張師傅5107


忠直是人的良好品質,本身沒有錯,忠直與乞食也沒有必然關係。所謂“忠忠直直、終須乞食”,是說一個人太忠直了,就會不受人待見,在社會上混不下去,甚至遭來殺身之禍。

1、從文化上講,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深受中庸之道的影響,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為人處事應不偏不倚,否則就會過猶不及。

2、從生活感受講,人們雖然不喜歡聽假話,但都喜歡好聽的話。忠言逆耳,往往給人一種被教導的感覺,因此與太忠直的相處,肯定會令人不愉悅。

3、從人際關係講,中國的人際關係是複雜的,說話辦事的藝術也博大精深。給上司講話叫彙報,給下屬講話叫指示,與長輩講話要語氣平和,與朋友講話要坦誠得體,即使做個廣告,也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審美和語言口味。

4、從歷史上講,自古以來,很多忠言直柬的人,非但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識,反而因此觸怒龍顏而身首異處。即使你的建議是正確的,也要考慮到皇帝的尊嚴和麵子,如果處處顯得比他高明,則禍不遠矣。

5、從情商方面講,同樣一個事、同樣一個意思,情商高的人總能找出最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說話的藝術。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可以溫故一下官渡之戰中沮授和賈詡的說話藝術。沮授的建議都是正確的,卻一再惹怒袁紹,被下入死牢;賈詡的建議與曹操的想法相左,卻能讓曹操欣然接受,最終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袁紹。


詩酒煙花


忠直哪能有錯呢。其實忠直就是公平、正義,但生活中造成的錯覺好像好多人藉口自己就是忠直的人特別不受人待見。好像忠直有錯了。

其實這是對忠直的理解有錯誤造成的,所謂忠直一定是在大問題,大是非這樣的絕對真理面前才能稱得上,否則談何忠直呢?比如說幾個朋友一起吃飯,為了吃點啥意見發生相左的時候,某些自認為自己忠直的人就會不顧別人的感受,直接說自己的意見,還號稱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其實這裡的忠直就是藉口了,因為這樣的問題本來就沒標準答案的。但如果在國家,民族的問題上,我們哪個人不敬仰,頂禮膜拜那些英雄,豪傑呢。

這就是真的忠直,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從哪個角度看都有一定道理的多選題,在表達這些意見的時候說自己忠直確實就有待商榷了。



萬重江山


忠直本身是沒有錯的,畢竟能做到忠直的人不多,就得少數服從多數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