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呼吸科主任厚银环和传染科主任雷宗良会诊患者胸片

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随时洗手防护

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60岁的护士长刘玉娥和前来帮助她的丈夫

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新设留观区

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新建隔离区

防控一线的静宁儿女(一):走进县医院

送支援武汉医务人员——重症科室护士长王晓娟上战场

近期,作为地方宣传部门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积极贯彻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响应上级新闻媒体机构的报道导向,深入一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那些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人们,为那些奋战在防控抗疫一线的人民卫士和工作人员鼓劲打气,传播正能量。致敬那些奔波在防控线上的卫健人、市场监管干部、人民警察!致敬那些劝导排查的基层乡镇干部、村社干部!致敬所有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但更要致敬那些直面病毒的白衣战士,他们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做斗争!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必将唱响胜利的凯歌。

2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静宁县人民医院。

呼吸科是此次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

原本每年这个时候,因季节性发病原因,对于呼吸科来说,类似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人数本来较平时要多,由于疫情的缘故,近期整个科室住院病人将近60人,病患数量居高不下。一脸疲惫的呼吸科主任厚银环是院里最年轻的科室主任,她笑着说,昨晚是唯一一个没被电话叫醒睡到天亮的夜晚。由于丈夫也是一名顾不了家的一线警官,从腊月底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开始,夫妻俩就火速将孩子送回乡下老家,开始在单位没日没夜的拼!

呼吸科全体成员从年前开始就全员上班,24小时随叫随到。厚银环是县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的一员,随时要会诊那些发热且伴有肺部阴影的病人,还要负责住院部的事。全科室的医生不但要管理住院病人,还要轮流去新组建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留观室值班。几天下来,高强度的工作,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不堪。

尽管辛苦,但科室所有医务人员都排除一切困难坚守岗位,没有人愿意在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掉队。“拼尽全力去工作,是每一位同仁展现出来的觉悟和担当。面对无数次的临时抽调换岗,大家任劳任怨,无人退缩。”厚银环说,科室几位老师傅都是50多岁的人了,都上有老下有小,舍小家顾大家,毫无怨言。几位年轻医生里面有的还在哺乳期,有的在孕期,但在人员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大家都主动提出要参与到防控第一线。科室里一位有先兆流产而请假休息的怀孕护士,在得知同事们忙得顾不上吃饭的时候,立马提出要给大家送吃的,不顾同事们的坚决反对和劝阻,很快和她老公戴着口罩抱着两大箱方便面出现在大家眼前。

与呼吸科共同承担重任的传染科。

传染科主任雷宗良今年已经50岁了,在体力上俨然有些跟不上,但他们科室面临的情形和呼吸科一样。每天往来在住院部和发热门诊之间,时刻盘算规划着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病人。电话来电话去,生怕中间出现什么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多日来高强度的工作,和对家里老小无暇照顾的愧疚,让这位50岁的汉子说着说着竟然失声落泪:已经4天没回家了!80多岁的老母亲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和眩晕症,行动不便,经常会摔倒,他担心极了!小女儿在家里感冒发烧,只好自己量体温自己吃药。因为妻子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两口子根本顾不上家。

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里出外进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他们因工作回不了家的话,家里老的小的连口饭都吃不上。而他们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坚守时,家里老小也是坐卧不安,担惊受怕,内心在万般祈祷自己的儿子或父亲能够平安归来。

但是,雷宗良在提到一个人的时候,他立马收住难过说,这是我们的职业啊,大敌当前,无人退缩,就连我们科室年龄最大的老大姐刘玉娥护士长都坚持在一线,一直没有休息。她每天既要负责培训护士,又要照管病人的治疗,管理病房……

有信心控制疫情,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就好!

提起雷宗良所说的护士长刘玉娥,副院长杨玉霞直接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你看,这是她老公于军启,原来也是我们院的大夫,现已退休,被医院返聘回门诊二楼普内科继续发挥余热。近期他每天下班就跑过来帮妻子刘玉娥收拾新建成的隔离病区。那天很晚了,我看他们夫妻俩还在忙活,心里很难过,就顺手拍了这张照片。”照片上,刘玉娥护士长正和老伴拉着一个垃圾箱在楼道里走,老伴回过头跟她说着什么,表情充满关切。

杨玉霞说,这老夫妻俩2003年都是上过“非典”战场的,所以,这次疫情发生后,他们立马投入战斗,把医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了能让新建的隔离病区尽快启用,夫妻俩不顾自己60多岁的年龄,和其他同事一样坚守岗位不休息。其实,于大夫本可以置身事外的,但他每天不顾自身安危来到传染科帮忙。与其说是在帮妻子,还不如说他是在帮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这个阵地——静宁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的两个大夫,因为工作需要临时被调到消杀上,昨晚半夜10点多了,我还看到他俩背着喷雾器在那里喷洒,真的很感动,我们的每一个同志临事都不退缩,抽到哪儿就到哪儿!”“辛苦还在其次,主要是压力大,这是关乎全县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局,稍有差池,便会追悔莫及,所以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希望大家平平安就好!众志成城,我们有信心控制疫情!”52岁的杨玉霞也算是医院的“老将”了。她说,从腊月二十七开始,她就没回过家。一是忙,二是觉得毕竟每天和发热病人接触,很不安全,她不想影响家人。作为分管公共卫生的副院长,她的工作职责是将进院的所有人一网打尽,逐一排查。追踪发热病人,一个都不能漏。防控面极宽,必须仔细盯紧!好在这两天终于将规范病房这块工作拉顺了!

大敌当前,每个人都能正视职业使命,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扎扎实实的工作。

平时或许会有懒散的现象,但大事当前,在紧要关头,虽然每个人都觉得很辛苦,但是干了这一行,都能任劳任怨,没有一个推诿退却、耍奸溜滑的。特别是,疫情面前,说不恐慌是假的,但是大家都能正视自己的职业使命,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扎扎实实的工作。作为院领导,这一点让53岁的副院长白新利感到非常欣慰。“我们的医务人员觉悟都非常高!心非常齐!”

和杨玉霞一样,白新利每天拼在一线,只是俩人分工有所不同。他负责临床救治组的安排部署。每天跑来跑去,查完这边看那边,一刻也停不下来。“病人在外面如何我们管不了,但只要进了医院,就是我们的责任。”白新利每天都精神高度紧张,为了防止院内传染,必须在他这一块把好关口。

“紧紧张张,糊里糊涂,不知道这个‘年’咋过的!”白新利说,最近,每一个人心里似乎都不知道在过年,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大的贡献,希望赶紧送走这场噩梦。巨大的压力下,他和同事们很少回家。白新利一直顾不上卧床的老父亲,把他留给患有严重脑溢血后遗症的大哥照看。大哥在电话里说父亲抱怨弟弟很久没来看他了。于是,白新利昨天下午匆匆赶回去报到了一次,专门把老父亲喊醒说:“爸,你睁开眼瞅瞅,我回来看你了!”看见父亲点头以后,白新利又匆匆赶回医院。他心里明白,父亲并不是责怪自己几天没回去看他,是老人家心里挂念儿子的安危。

不惧疫情,主动请战支援武汉!

院长张宏斌说,全院6个党支部,96个党员齐上阵。第一批次支援武汉的人员名单里有重症监护室的两名医务人员。第二批次马上开始,没想到全院大夫都在“请战”。

呼吸科主任厚银环说,按照时间计算,正月十五前后,咱们静宁的疫情发展形势应该就明朗了。呼吸科大夫目前就是战士,敌人来了,战士责无旁贷,武汉那边医务人员非常紧缺,我们科室里的好多人都主动请战,要前往武汉支援。当然,不可能大家都去,一切还得听从医院的决定和安排,咱们医院也得留人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