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麻將"逼出來的思考

看清一個人,有三張桌子可能最是地方。一張是茶桌,一張是酒桌,而另一張就是麻桌。茶桌上看修為,酒桌上看性格,麻桌上看人品。

喝茶的人,說話象羊一樣,輕聲細語,"溫良恭儉讓"。有一張口,不輕易說,放在下面,備用。這就是"善"。

在酒桌上看人有點像在化妝間,上妝以前,卸妝以後,完全不同。都說酒桌上看人品,其實不是,酒桌上就是看酒品。喝酒跟做人沒有關係,聽說過酒壯英雄膽,沒有聽說過不喝酒的人就一定是慫人。

打麻將就不一樣,有輸贏在裡面,"得"與"失"會考驗人的取捨。然而錢財不是輸贏的唯一標的,背後的東西,才是看人的關鍵。

做人有規矩,打麻將有規則,執不執行,全在自己。規矩,用來衡量做人。規則,則用來考驗做人。打錯了牌能不能悔,對牌桌上的四個人都是考驗。讓別人"悔"是寬容和大量,而不讓別人悔也是講原則,合情合理,無可厚非。願賭服輸,主動受罰是一種豪氣。萬般抵賴,把放錯的責任推給別人,這樣的人就欠缺氣度,不好相處。

聊齋裡有一篇文章叫《考城隍》說的是主人公宋燾在去世後由神差邀請,參加科舉考試,宋燾在考卷中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主考官關公一看,說得好。大筆一揮,通過。宋燾因為這句經典名言得到了城隍的官職。

蒲松齡罵官具有一流的水平,但其初衷還是一個"善"字,好人必有好報,象宋燾這種揚善抑惡,善惡分明的孝子,就是到了陰間,也應該給個官做。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你打麻將看別人輸得多了,放炮不要,雖然初心是善,但是不能希望別人感恩,你為災區捐款抑或幫了別人的大忙,也不要有內心的沾沾自喜,更不能逢人就講自己曾經如何如何。這就是蒲松齡筆下連鬼都聽得懂的"雖善不賞"。

《論語》中:"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一個人做了好事而不留痕跡,這就是善的操守,而善的境界再高也不要登堂入室,昭告天下。這是孔子的為人,更是中國人崇"善"的思想。

反過來,你打錯了牌但並不是故意耍詐,這個時候桌子上的三個人就成了被"人品"考試的對象。麻將桌上看人,這個時候就是關鍵時刻。

人在沒有利益關係和利害衝突的時候原諒別人很容易做到。但真正到了"雖惡不罰"的時候。人品100分的答卷就真不知道有幾個人的名字能夠留下來了。

人情和利益,就象桌子上的108張牌,在每個人的手裡轉來轉去,你可以講情,也可以講利,兩可之間就是一個"看人"的窗口。

中國人造字最不缺的就是老莊思想和孔孟之道。有為無為,陰陽八卦,任何事物,任何人。有善的一面必然就有惡的一方。心有不軌,內心不善之人,不管你再怎麼裝,心行不能滅,言談舉止總會流露出來。莊子講:"滅跡易,無行地難"。做賊心虛,你只有不做賊才能心不虛。選擇善還是選擇惡,讀完之後,我相信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會象我一樣反思自己,做一個真正"為善不宣,寬以待人的命中君子"。老子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品的德性是積了德而不自以為是,沾沾自喜,還始終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下品的德性是幫助或原諒了別人便以為自己是個善人,生怕別人不知道。

有人說了,不就打個麻將嘛,有必要那麼"文化"嗎?講文化,麻將桌上的確不是地方。中國人講茶文化,酒文化,唯獨不講麻文化。是的,打麻將就是娛樂,但是高尚娛樂不是純粹賭博,在麻將桌上看人比在茶桌和酒桌看人更加精準。在衡量人性的天平上,人品和"孔方兄"都是砝碼,你往哪邊放,哪邊就會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