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會誘發腦溢血嗎?

昌洲漁翁


阿司匹林確實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道理很簡單,阿司匹林幹嘛用的,抗血小板聚集,簡單說就是讓血稀一點,不要那麼快凝固,那自然會增加出出血風險,自然也會增加腦出血風險。



但權衡一個藥是不是要吃,關鍵在於看這個藥有沒有必要性,我們吃阿司匹林只是為了降低更多的風險,是為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為了預防心肌梗死腦梗死。這期間確實會增加一點腦出血的風險,但並不能因為阿司匹林會增加腦出血風險,我們就不吃阿司匹林。

我們還是先看看腦出血是主要原因:發生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有關,即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菸等密切相關。


當然最常見病因是高血壓合併小動脈硬化;還包括微動脈瘤或者微血管瘤,煙霧病和動脈解剖變異、血管炎、瘤卒中等。當然如果長期高血壓不控制,肯定是腦出血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這個時候如果再服用阿司匹林,那無疑會加大腦出血的風險。所以,我們在服用阿司匹林前一定要把血壓控制好,以免增加腦出血。

第二,我們要把握阿司匹林適應症,也就是我們吃阿司匹林是為了給我們帶來更多好處,明確吃阿司匹林的疾病比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支架術後,搭橋術後,腦梗死等等情況。


對於沒有這些疾病的人,不能隨便吃阿司匹林,一定要在醫生評估後,決定是否要吃阿司匹林,這樣既能嚴格把握阿司匹林適應症,避免不該吃的人吃了阿司匹林出血,也保證該吃阿司匹林的得到應該有的好處。

總之,阿司匹林理論上確實會增加腦出血風險,但腦出血的主要原因和阿司匹林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只要嚴格控制阿司匹林適應症,該吃吃,不該吃千萬別亂吃,一定能減少因為阿司匹林帶來的腦出血。

【有任何心血管、高血壓、高血脂的問題,可私信我,我會盡快回復您。】


心血管王醫生


阿司匹林誘發腦溢血,這確實在臨床上有所發生,但因此突然停掉長期服用的阿司匹林也是有特別深刻的教訓的!

前段時間,在我們醫院就發生過這樣的一個病例,一位67歲的老大爺因急性心梗復發被送我往我院搶救,幸虧送的及時,後來給患者增加一個支架,患者得到了明顯好轉,但是若家裡人晚五分鐘再送過來,那真的就不好說了,當時這個病人第一次發生急性心梗後,有三年多時候其實都好好的,每半年也有複查,最近一次也沒多大問題,但是怎麼就突然冠心病復發了呢?

後來經過跟患者和家屬瞭解,才知道患者和家屬們在網上看到有關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導致腦出血等不良反應,然後身邊又突然有一個經常一起玩的老朋友在去年底因腦出血癱瘓在床了,於是這個老大爺就特別擔心,後來過了沒多久也就自己擅自停掉了吃了好幾年的阿司匹林,結果今年初就冠心病復發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對現在的一說醫學科普說法要有一個正確的辨別認識的能力,在自己把握不準的時候應多諮詢專業醫生,切勿隨意改變醫囑!

確實,阿司匹林存在有誘發出血如腦出血等不良反應的風險,但這不代表阿司匹林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一級二級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地位就受到了很大的質疑,甚至不應該再使用。

首先,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的使用都是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的,當然,能規避最好規避,但是在無法給規避,在利大於弊的前提下,我們是需要繼續選擇這樣的藥物來服用的。像阿司匹林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胃腸道反應和出血,而我們醫生之所以還會給你開阿司匹林,肯定是經過權衡利弊,分析風險大小後的結果,要停用,也必須在醫生指導下!

其次,隨意停用阿司匹林,簡直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在開玩笑。小劑量阿司匹林(75-150mg)是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這點是經過大量臨床研究發現的結論,並不是簡單的實驗動物中的結果,換句話說:是在臨床患者身上經過考證的!

而臨床上會選擇服用阿司匹林,基本上屬於以下兩類人:

第一類:已經發生過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或者明確診斷為冠心病,甚至做過支架或者搭橋手術的患者,這時候只要沒有禁忌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是必須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然易復發,而且獲益肯定是要遠遠大於其風險的。(剛剛那個張大爺就是屬於這種)

第二類:雖然沒有明確診斷為冠心病,或者未發生心腦血管疾病,但經過專業風險評估,屬於高危型,比如年齡>45或50 ;有糖尿病 或者血脂異常,再者有高血壓,血壓一直沒有很好控制、抽菸 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等,未來十年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10%的,也推薦服用阿司匹林, 同樣是獲益大於風險的!

最後,我們確實要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過程中注意辨別自己是否出現有了服藥後出血的不良反應,便於及早發現,立即就診,做出處理措施。

如在服藥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的皮下有瘀斑、瘀點、牙齦出血,甚至嘔血、胃痛,大便顏色異常改變等,都應該懷疑是否出現有服藥後導致出血的不良反應。但是切勿因此自己擅自停藥,而是應該儘早就診諮詢專業醫生!


醫學小偵探


不僅僅是阿司匹林,下面這些藥物都可以引發腦溢血。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藥物。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臨床上常用來預防心梗、腦梗的藥物。這個藥物的藥理就是抑制血小板在我們血管中的聚集,從而防止形成血管栓塞。但是,我們血管止血靠的就是血小板聚集。當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之後,我們血小板的功能受到抑制,那麼就容易出血。最常見的出血就是發生在腦部的血管,引起腦出血,患者可以突然出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意識喪失,頭痛,嘔吐等症狀。

另外,阿司匹林還可以引起胃黏膜損傷,導致胃出血,患者表現為胃痛,拉黑便或者是嘔血。

如果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當皮膚經常莫名其妙出現紫色的淤青、瘀斑,那麼就提示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已經很明顯了,患者此時已經有明顯的出血傾向,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藥物。

雖然阿司匹林有這些副作用,但是,對於有腦梗、心梗風險的患者來說,仍然是利大於弊,好處高於風險,因此還是要服用的。只是正常人就沒有必要為了防止腦梗而服這個,得不償失。


氯吡格雷

同樣是一款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同樣是用來預防心梗和腦梗的。因此,同樣是有腦出血和胃出血的風險


華法林

這種藥物可以抑制維生素K的功能。因為維生素k密切參與我們體內的凝血過程,因此華法林依靠抑制維生素K的功能,起到抗凝血的作用。房顫的患者經常要服用這個藥物,同樣,它如果長期服用,也有可能有腦出血的問題。


肝素

肝素也是一種抗凝藥物,不過這個藥物是靠注射,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上述幾個藥用的多。但是它長期使用也可以引起腦出血。


由於上面四種藥都可以影響我們的凝血功能,因此,通常是不能聯用的。比如正在吃阿司匹林的患者,一般就不要再使用華法林。

另外,一些解熱鎮痛藥,比如布洛芬、萘普生等藥物,都可以和阿司匹林的效果產生疊加。如果是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藥物的患者,在服用解熱鎮痛藥時,最好諮詢醫生。


人體探索者


阿司匹林是一款百年老藥,關於阿司匹林的褒貶一直都眾說紛紜,說好的有,說壞的也有,說用的不夠的有,說用的太濫的也有。今天我們主要來回答,提問者所提到的這個問題,阿司匹林會誘發腦出血嗎?

一、阿司匹林會增加腦出血風險嗎?

阿司匹林,會不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我們首先來看阿司匹林到底有什麼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種非常常用的血小板抑制劑,可以不可逆的和血小板進行結合,直到阿司匹林結合的血小板死去,其對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抑制才會消失。由此可見,阿司匹林,當然會增加出血的風險,主要是因為其抑制了血小板聚集止血的功能。但事實上,阿司匹林不僅僅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還會增加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眼底出血,等其他部位的出血風險,這都是因為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導致的。


二、阿司匹林是腦出血的唯一原因?

阿司匹林肯定不是腦出血的唯一原因,引起和誘發腦出血的原因有很多,最為常見的幾大類,有外傷導致的腦出血,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腦血管畸形導致的腦出血,腦動脈瘤導致的腦出血,凝血功能異常導致的腦出血等等。由此可見,阿司匹林只是增加出血風險的一個原因,並不是導致腦出血的所有原因,所以阿司匹林並不是腦出血的唯一兇手。


三、怎樣減少阿司匹林導致出血的相關風險?

既然明確的知道阿司匹林會增加患者出血的風險,那麼怎樣減少阿司匹林導致出血的風險呢?對患者病情和具體情況,進行有效出血風險的評估,以及及時發現口服阿司匹林以後可能出血的異常表現。必要時及時停用阿司匹林,都是減少出血風險的有效方法。

看懂了嗎?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給您。


心健康


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小板聚集,繼而起到預防血栓形成的功效。但阿司匹林在預防血栓形成的同時,也有增加出血發生的副作用,因而也有誘發腦出血發生的風險,但相對而言,只要大家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規範服用,時利遠大於弊。

阿司匹林副作用主要有胃腸道不適、過敏、出血、肝腎損害等,其中出血的副作用主要見於皮膚、粘膜、牙齦等,少見的有胃腸道,而顱內出血則即為罕見。阿司匹林顱內出血的患者,常常會有高血壓、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基礎問題。



阿司匹林使用前要充分評估病情,對於存在活動性消化道出血、對阿司匹林過敏、出血體質(血友病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孕期最後三個月者,應禁忌服用阿司匹林,同時,阿司匹林也不宜與甲氨蝶呤合用。

希望大家正確認識,阿司匹林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預防和治療中十分重要的藥物,對於病情控制十分重要。我們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時,也要注意監測病情變化和定期複查,只要大家加持規範化治療,對於病情控制都是利大於弊的,大家切勿偏聽偏信。




全科掃地僧


阿司匹林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石藥物。長期應用,有助於預防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腦梗死。但阿司匹林在使心腦血管受益的同時,也會帶來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出血。那麼,阿司匹林會誘發腦出血嗎?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阿司匹林所誘發的出血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如消化道、泌尿道、皮膚、腦血管等。從理論上來講,阿司匹林有可能會誘發腦出血。但實際上,阿司匹林誘發腦出血的幾率極低。我們的腦動脈分為內、中、外三層,中層具有比較發達的肌層,阿司匹林雖然可抗血小板聚集,但作用部位畢竟位於動脈管腔內,是沒有能力腐蝕或穿透腦血管的,除非腦動脈內膜本身就存在潰瘍等病變。導致腦出血更常見的原因為高血壓合併腦動脈硬化。存在腦動脈硬化時,血管脆性增加,彈性減退,久而久之,破裂風險增加;血壓長期未達標時,急劇升高超過腦血管的承受能力,是誘發腦出血的直接原因。當然,如果高血壓合併腦動脈嚴重硬化的患者,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在血壓未達標的情況下,腦出血的風險就更高了。因此,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將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下,降低腦出血的風險。


阿司匹林所誘發的出血最常見的為消化道出血,這是因為阿司匹林進入胃腸以後,通過抑制環氧化酶-1,會損害胃腸粘膜,再加上阿司匹林本身就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使受損的胃腸黏膜更易發生出血,尤其是對胃黏膜的損傷比較顯著。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應密切關注有無消化道出血的發生,可通過大便的性狀判斷,如果大便為黑色,在沒有進食動物血旺、鐵劑、鉍劑的情況下,應考慮是否為阿司匹林所誘發的消化道出血,建議及時就診,必要時停藥觀察,避免消化道大出血的發生。


綜上,阿司匹林雖然有誘發腦出血的可能,但幾率極低,更常見的為消化道出血。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有一些出現腦溢血問題的患者,確實有在日常中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況,但是否是阿司匹林誘發了腦出血問題呢?在這個時候,把出現腦溢血一味歸咎到阿司匹林身上,這種說法當然也不夠科學。那麼到底阿司匹林有什麼作用,對腦出血風險又有什麼影響呢?今天就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阿司匹林是一個百年老藥,目前它在心血管領域的應用,已經遠遠超過了其解熱鎮痛方面的應用。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和數據統計發現,每日服用低劑量(通常推薦日劑量75mg~160mg)的阿司匹林,就可以具有抵抗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的作用,對於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風險的朋友來說,在充分評估的情況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進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是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好辦法。

但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也是一把雙刃劍,當硬化血管的斑塊出現破裂時,會激發血小板的修復傷口特性,使血小板在血管內形成聚集,甚至最終可能會形成血栓,造成梗阻性的心腦血管疾病,阿司匹林對於血小板的聚集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可以減少這種血小板在血管內的聚集,降低血栓風險;但這種作用,當身體出現出血性的風險問題時,就會變成一種不利因素,增加出血的風險。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預防血栓的同時,我們最強調的也是充分注意出血的風險,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對於本身就有消化道健康問題的朋友,加大消化道的內出血風險,另外,也有可能會導致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甚至腦出血等出血風險的增加。

阿司匹林有導致腦出血風險增加的可能性,但出現腦出血問題,也並不能完全怪罪在阿司匹林頭上,畢竟腦出血的發生,與腦動脈的硬化程度高,腦動脈出現血管瘤,腦壓驟然升高,凝血功能出現障礙等因素,都息息相關,導致這種問題的出現,阿司匹林可能是誘因,也有可能會導致出血後的風險加大,但阿司匹林也並不是導致腦溢血的唯一原因。

對於確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疾病問題的朋友,預防腦出血風險,建議做到以下3點:

1. 對腦出血的風險進行充分的評估,這種評估包括對腦動脈硬化情況的評估,家族史情況,血壓控制情況等多個方面來評估,如果是腦出血風險較高,而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較低,則不應該長期服用阿司匹林。

2. 控制好血壓,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時,對於有高血壓問題的患者來說,一定要控制好血壓,血壓水平至少應該控制到150/90以下,而如果能夠控制到130/80以下則更佳。

3. 避免生活中的各種誘因,便秘導致排便過於用力,情緒激動導致血壓驟然的升高,這些生活中的因素,看似不起眼,卻往往是導致腦出血的誘發因素,因此,想要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期間,減少腦溢血風險,這些方面也要注意控制。


李藥師談健康


阿司匹林是臨床上使用十分廣泛的藥物之一,既往主要用於解熱鎮痛,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小劑量的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繼而起到預防血栓形成的功效,所以阿司匹林現在多用於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


當然,是藥三分毒,阿司匹林在治療作用外,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阿司匹林常見的副作用主要有胃腸道不適、出血、肝腎功能損害等。而在這些副作用中,阿司匹林的出血風險相對少見,其發生的原因是血小板活性被抑制,當我們血管出現破潰後,常常難以有效的止血。所以,阿司匹林出血風險發生的原因是難以有效止血。

阿司匹林顱內出血風險很小,常常是發生在有高血壓、顱內動脈畸形等基礎疾病者,由於血壓波動,引起血管壁壓力增大,易發生破裂或血管存在動脈瘤等畸形。這些原因是腦出血發生的根本,而出血一旦發生,由於血小板活性降低,常常難以有效止血,這也增加了持續性出血的風險。


阿司匹林正規使用下,是利大於弊,用的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規範化使用,以最大程度發揮藥效,減少副作用發生。特別是對於存在消化道潰瘍、出血體質的人群,更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監測有無副作用發生和定期複查。

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共同探討。關注作者,每日持續性更新健康知識。


銀杏葉的守望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過程中,確實有患者出現過腦出血的情況,因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會對凝血功能產生抑制,久服該藥的話可能會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而增加腦出血的風險,嚴重時或可誘發甚至加重腦出血;

可我們也得明白,誘發腦出血的原因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嚴重的腦血管硬化和高血壓等因素,所以,並不能將腦出血完全歸結於阿司匹林。

正常情況下,小劑量(75~150mg)的阿司匹林還是相當安全的,這也是被大量臨床實驗所證實的,該劑量範圍內,阿司匹林可以通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減少血栓形成的幾率,進而有效的避免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更重要的是,在保證上述療效的同時,該劑量的阿司匹林還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藥物副作用的發生,所以,只要正確服用阿司匹林,其服藥獲益將遠遠大於藥物副作用所帶來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患有較為嚴重的腦動脈硬化,或者血壓長期高於150/90mmHg時,患者便不適合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因為這部分人群發生腦出血的風險本身就不小,如果再疊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那麼,患者發生腦出血的風險性也會隨之暴增。

另外,我們建議所有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儘量避免情緒的過度波動,比如大喜大悲大怒等,因為這些情緒也是誘發腦出血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合內科張醫生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喜歡用數據說話。最近有篇臨床論文探討了“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腦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及預後分析”,把關鍵數據跟大家分享一下。

某院神經內、外科就診收治的62例腦出血患者資料,根據其是否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發病之前長期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天),服用時間1.3~8.6年,平均為4.25±1.75年,對照組未服用。

(1)兩組患者入院經治療後臨床表現及預後比較:

研究組的臨床評分(GCS評分)低於對照組,研究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血腫面積、血腫擴大後的面積、持續出血的人數、死亡率均高於(或多於)對照組。

(2)兩組患者在入院8小時內主要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PLT水平(血小板計數) 低於對照組, 研究組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凝血酶時間)、TT水平(凝血酶時間)高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組凝血功能低於對照組

阿司匹林又稱為乙酰水楊酸,其作用機制為抑制環氧化酶1,進而阻斷血栓素A2生成,發揮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有研究報道,除高血壓和血管實質性病變以外,抗凝、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已成為導致腦出血的第三大原因,因此合理應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及優化治療方案已成為臨床討論的熱點

近些年學者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適量的阿司匹林可降低血小板凝集作用,但劑量增加反而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性。美國心腦血管最新修訂指南中提出,阿司匹林存在可引起出血的潛在危險性。據統計在美國每年約有70000例自發性腦出血患者,其中約有5000例是因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所引起。另有研究提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藥物強度大時,有出現腦出血的可能性。故臨床上應嚴格控制阿司匹林的用量,以降低腦出血的危險性


參考文獻

[1]周晉,黃春剛,鄭建輝,常久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腦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及預後分析.血栓與止血學,2017,23(4):639-640.

[2]史立信,臧穎卓,王清濤,張慶永,孫國興,孫夏青,張林燕.阿司匹林相關性腦出血患者的預後、部分凝血指標改變與對策.腦與神經疾病雜誌,2016,24(4):236-2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