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口述太極拳練拳要訣


鄭曼青口述太極拳練拳要訣

  從來武術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謂傳子不傳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賢。以致屢屢失其真傳。倘或有得意弟子乃傳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備不測。誠如是,欲求吾國武術之發揚,豈易得哉。

今曼青之受澄師者,未敢說盡其傳。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則懷寶迷邦矣。十餘年來,每欲筆諸於書,以廣流傳。此心萌動,而復擱置者,屢矣。亦恐傳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與人同,固吾所願。乃謹錄要訣十二則如次。此皆澄師所不輕易傳人者。每一語出,輒叮嚀曰:餘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數千遍。蒙澄師之過愛若此,而不能達其厚望,慚愧無已。尚希世之賢哲英豪。有以參證而廣大之。使人皆能袪病延年。則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松,要松,要松淨。要全身鬆開。反此則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捱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為難能。如真能松淨,餘皆末事而。餘將澄師平日口授指點之大意附於下。使學者易於領悟。

松,要全身筋絡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絡全開,則軀幹所繫。皆得從下沉也。按沉與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體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虛實,拳論所謂。

處處總此一虛實。以右手與左腳相貫一線之勁。右腳與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腳實則右腳左手虛。反是,則亦然。是為分清。總之全身負擔。只許放在一隻腳上。如兩腳分擔。便是雙重。其轉變時,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方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轉變一語,即是變換虛實之樞機。不經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處也。右手實勁交與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但要在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此語非潛心領悟,不易得也。

  四、曰虛靈頂勁。

即是頂勁。即是頂勁虛靈耳。亦即所謂頂頭懸之意也。按頂頭懸者,譬如有辮子時,將其辮子系於樑上,體亦懸空離地。此時使之全身旋轉則可。若單使頭部俯仰,及左右擺動,則不可得也。虛靈頂勁及頂頭懸之意。亦若此而已。須於練功架時,將玉枕骨豎起。而神與氣,不期然而相遇於頂焉。

  五、曰磨轉心不轉。

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轉心不轉者,此家傳口訣也。比諸拳論所謂“腰如車軸”“腰為纛”二語,尤為顯赫。餘得此意後,自覺功夫日見進境。

  六、曰似拉鋸式之欖雀尾。

棚捋擠按之推手也,往復相推。喻之以拉鋸者,彼此用力均勻,則往復可以暢通無阻。如一面稍欲變化,則鋸齒隨處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則我雖欲用力不得拉回時,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復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極拳之推手上有二意。

一曰捨己從人,順其勢。可以得化勁與走勁之妙用。二日彼微動,己先動。此即彼欲用推力送來時,則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時,則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鋸之喻,其理可謂透徹之至。此真家傳妙訣。餘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動己先動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嫻熟,則操縱在我不在彼。其餘又何論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

汝為什麼掛在我身上。按太極拳,專尚松靈。最忌板滯。若如肉架子上掛肉,便是死肉。又何有靈氣之可言。故痛惡而決絕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罵。此亦家傳口訣,用意深刻。幸細翫之。

  八、曰撥不倒。

不倒翁。周身輕靈。其根在腳。非具有松沉兩種功夫,不易辦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點。拳論所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如兩腳同時用力,一撥便倒無疑。周身稍有板滯,一撥便倒無疑。要之全身之勁,百分之百沉於一隻足心,其餘全身皆松淨,得能輕於鴻毛,便撥不倒矣。

  九、曰能發勁。

勁與力不同。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剛的死的無彈性便是力。何謂發勁。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彈力。弓與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勁力不同。能發不能發,可以見矣。此猶不過論發勁之性質耳。於作用上猶未能詳盡。餘又將澄師平日,時時講解發勁要法。茲附錄之曰:要得機得勢。曰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謂健侯老先生,喜誦此二語。然得機得勢,最難領略。餘以拉鋸式之作用中,確是有機有勢存乎其間。因彼之慾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為得勢。舉此一端,可以知之。腳腿腰能完整一氣。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是身不散亂,方可命中。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學者勉之。


鄭曼青口述太極拳練拳要訣


  十、曰搬架子。

要平正均勻。按平正均勻四字,最為平淡,卻極難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處也。此即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運勁如抽絲等語。非從此四字下手不為功。

  十一、曰須認真。

打手歌曰掤捋擠按須認真。若不認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舉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來。都是錯認。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來。此是真的。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此是真的。按須認真三字。從來讀破太極拳論,未得悟澈。一經澄師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經口授指點,不易瞭解者,皆此類也。此真家傳秘訣。學者其由此體驗之,便可得其尺寸,則不復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兩撥千斤。

四兩何能撥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者。只要用四兩勁牽動千斤。而後撥之。此牽與撥是兩事,非真以四兩撥千斤也。按此節牽撥二字,分開解釋,便能見其妙用。牽之之法,譬如牛重幹斤,穿鼻之繩,不過四兩。以四兩之繩,牽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馳不可得也。蓋牽者,牽其鼻準。若牽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牽以其道,以其處也。然則牛可以四兩之繩牽之。如千斤之石馬,亦能以四兩之朽索牽之乎。不能也。此活與死作用不同。人有靈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時,其來有方向。臂如對直而來,則我以四兩之勁,牽其手之末。順其勢而抖出之。此之謂牽。因牽動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則此時以勁撥之,未有不擲出尋丈之外者。然牽之之勁,柢要四兩足矣。撥之之勁,酌用在我耳。然牽之之勁,不可過重。重則彼知之,可以變化脫逃也。或則藉牽動之勁,換其所向,得以襲擊之也。否則彼知我牽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勢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牽之之勁,而反為發放,則彼未有不應手而倒。此反撥也。

  以上種種,皆澄師口授指點之傳於曼青者,不敢自秘,願廣其流傳。幸世之同仁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