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腾北滇滩地处边陲,气候温润,雨水调匀,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山广林茂草场宽,水草肥美,具备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滇滩的畜牧业多以家庭定点养殖和自然放养为主,不具有规模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集体发展畜牧业的畜牧联队,一度掀起轰轰烈烈发展畜牧的小高潮,书写了滇滩畜牧业发展史上的闪亮一笔。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1958年,腾冲县瑞滇公社的东部、南部、西南部有一部分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大队和生产队将入社后的牛、马、羊集中起来到野外放牧,俗称“看群”,也就是后来创建畜牧联队的最初雏形。其中联族公社(1958年10月至1963年1月,瑞滇公社与联族公社分列,同属固东联社)各大队分布在香椿园、深沟、长槽、杨梅坡、背板路、白沙洞、土瓜山、响水河等地的畜牧群,因所在地条件较好,植被旺相,牧场宽超,加之本土的傈僳族和汉族养殖历史悠久,拥有传统独特的养殖技术,牲畜不断兴旺发达,渐成一定规模。当时联族公社辖三个大队,水城傈僳族村寨为一大队,棋盘石、烧灰坝两个傈僳族村寨合为三大队;所有汉族寨子归为二大队,包括大岭子、小湾子、麻栗坝、核桃园、横山等12个生产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1971年开春,二大队将各农户入社的牛马除留用一部分从事农耕作业以外,其余的牲畜全部安排专人在棋盘石东南面的长槽大山深处建起畜牧场,集体放牧。随着时间推移,成效渐显,后来其他各大队的零星畜牧群陆续加盟,成立起规模气派的联族畜牧联队。畜牧联队最初设牛群1个火塘(火塘:也称伙场,相当于最小的放牧单位),马群1个火塘,羊群3个火塘(绵羊群2个,山羊群1个),总计黄牛350余头,马220余匹,绵羊山羊1500余只。不久又新增山羊群2个,羊群总数达5个,羊的总数发展到2000余只。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畜牧联队成立后,每个火塘由各生产队选派有一定养殖经验的骨干3~5人,脱产到长槽畜牧场作为专职看群人(放牧人)。每个火塘指定养牧犬三条,配发铜锣一面,人均长刀一把,火枪一支,作为看群装备以防不测,以此震慑随时出没的凶猛野兽,减小对人畜的威胁。那时候,人烟稀少,长槽大山里原林生态完好,豺狼虎豹成群,在山间放牧,潜在的最大威胁就是野兽对牲畜的攻击。每个火塘的畜厩,必须就地取材,把畜厩建盖牢固扎实,防御措施得当,才能经受得住大动物的攻击。在畜牧场上,牧犬是最忠诚的卫士,作为“吃俸禄”的联队工作成员之一,它们的敬业精神在夜晚显得举足轻重。白天,看群人腰跨长刀,别铜锣,肩扛火枪,说话洪声大嗓,牧犬跑来跑去吼吼叫叫着,密切配合看群人把堂口维持得井井有条,寻常野兽一般不敢贸然进犯。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畜牧联队所有火塘的炊事用具、被褥,盖窝棚的油毛毡、塑料薄膜,畜用臭油、针药等均由集体买办供给,建盖山房、畜厩所需的其他木竹石材则就地取用。看群人员的报酬实行工分加补贴,每人每月供给大米60市斤,鲜猪肉1市斤,补助伙计人民币6元,火塘负责人9元,每犬每天供粮0.5市斤。畜牧联队大本营设于长槽螺丝山下的中心位置,下属各个火塘(伙场)的放牧方式采取野外不固定区域游走的形式,畜牧联队和瑞滇公社兽医站挂钩,牲畜伤病治疗由兽医站提供技术指导,兽医站不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到长槽畜牧场对各火塘人员进行医疗技术培训,提高看群人对牲畜伤病的救治水平。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集体放牧期间,畜牧联队为入股的生产队每年提供役畜20~40头,每年上交国家的绵羊和山羊200只以上,同时每年还对外出售一些老弱牲畜。在此后二十几年间,联队牧场的大牲畜数量一直保持在牛马700多头匹、羊2000只以上,每年为入股的生产队创收3至5万元的收入,为联族大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当时国家的统派购任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响应新政策的号召,牛马羊全部分到各家各户,畜牧联队自然解散,其后逐步演化走向农户家庭自发养殖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发展趋势。

滇滩镇,曾经有一支活跃在大山深处的畜牧联队

文图:柴嘉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