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年輕人出去幾年就變城市口音,而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卻沒變呢?

棒奔霸


惠農圈為你解答疑惑!在我的家鄉,就有很多年輕人出去幾年後,回來就是半土不洋的口音。你說他說的是普通話吧,聽著又不是那麼順耳;你說他說的是家鄉話吧,然而卻又不在家鄉話的調上。這樣的人在村子裡免不了要被笑話的,而那些歲數大的農民工,雖然常年在外,但家鄉話卻一點都沒有改變。其中的原由應該就是年輕人在外說家鄉話會覺得丟人,所以會跟著周圍的人學說普通話;而農民工呢,卻不以為然,當地的人也不會在乎農民工是哪兒的口音,當然,農民工自身也不在乎自己是什麼口音,所以就不會跟著當地的人學習普通話。

說到這裡,我想起來,我的一個同學,在外地上大學;很長時間都不會回來一趟,第一次回來的時候,跟我們說話的時候就是家鄉話;然而第二次回來的時候,就不是純正的家鄉話了,而是家鄉話裡時不時的會夾雜著一絲絲的普通話。讓人聽起來是特別的不舒服,也不入耳。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也不會當著他的面直接跟他說,你說話能不能好好說,因為害怕傷害到朋友之間的友誼。可是不說吧,總會覺得不好聽,聽起來真的是不舒服。

其實,除了我這個同學,其他的年輕人去外地幾年,都會這樣的。在我看來,應該是年輕人出門接觸的人的時候,大家都說普通話,而自己卻說家鄉話;一來會讓人笑話,二來會讓人看不起;所以農村出去的年輕人大多都會跟著城市的口音改變,這也就形成了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話摻著家鄉話,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

而農民工出去幾十年,都不變口音,是因為農民工出門打工大多都是結伴而行,並且跟當地的接觸的少,說不說普通話都無關緊要。農民工出門打工,周圍接觸的人都是自己的家鄉人,因此,想要改變口音也是難事。所以這就是農民工出門打工幾十年,都沒有改變鄉音的原因。


惠農圈


農村年輕人出去幾年就變城市口音,而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卻沒變呢?

看到這個問題 ,讓我想起來一個小夥伴真是發生的事情

2011年左右,我們村的一個年輕人(當時有20歲吧)去無錫打工,在無錫待了半年就過年回家了,到家以後和我們這些小夥伴一起聊天也是一口撇腳的普通話,我們就問他咋不說家鄉話呢 ,他直接說忘了,不會說家鄉話了 ,我想靜靜,半年就把家鄉話忘了?後面他和一些年老的人說話,也是一口撇腳的普通話 ,這時那些老人就不樂意了 ,在他不在的時候就和別人說, 出去半年家鄉話都忘記了,還學了一口洋話,反正就是很不好聽的那種語氣,後面小夥伴的家人可能也是聽到外面一些不好的傳言,回家讓小夥伴不要再講普通話了 ,第二天在見面聊天時,那口標準的家鄉話又回來了 、回來了……

我上大學是在外地上的, 然後又在深圳工作了8年,周圍的人都是講的普通話,每次回來老家時,都不用思考的一口流利的家鄉話就出來了 ,但是也會偶爾蹦出來一兩句普通話。

我想說的是從牙牙學語就是學的家鄉話,在家鄉生活了20年,講家鄉話也是講了20年,哪裡會那麼容易就會把家鄉話給忘記呢!


夜石頭雜談


農村年輕人出去幾年就變城市口音,而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卻沒變呢?

說起這個口音來,姐姐自己就鬧過笑話兒!

二十年前從農村上了大學,半年後帶一個外地同學回到家鄉,下了火車就到了一個小吃攤,我一邊跟同學聊著,一邊讓老闆上菜,競沒有覺察自己一直說的是普通話!



等到結賬的時候,一碗麵的價格驚到了我!我才回過神來,這小販看我和同學說的都是普通話,就按外地人要價了!我趕緊改成家鄉話跟老闆砍價,他一聽是當地人,立馬就便宜了!還質問我怎麼不說家鄉話?!周圍的人也都看著,我一下子感覺到羞愧難當,好像自己是忘了本了!

後來我就十分地注意起來了,提醒自己回到家鄉一定要講家鄉話!

可是,剛剛回到家鄉工作的那幾年,只要我的身邊有人講普通話,我就可能要被帶偏了!後來在家鄉呆的時間長了,也就沒有這回事了!

所以,個人覺得這個口音的事,主要決定於語言環境!

農民工出去打工大多數是由當地的包工頭帶出去的,他們成群結隊地在一個工地上打工,包括做飯的廚師都是自己帶著。所以從老闆到工友,到所有的服務人員,都是一個地方的人,所以他們的鄉音就沒有那個改變的環境!



而題主所說的年輕人,那是指那些到外面上學的孩子們,在大學裡,四面八方的不同口音的人在一個班裡,在一個宿舍裡,所以必須講普通話才能夠溝通,幾年下來也就改了口音。

現在不少出國留學的孩子是衝著學外語出去的,因為到了外國這個環境中,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必須說外語!這與在國內學習外語是有本質不同的。

而且,語言這個東西對人來說也有敏感期,年齡越小,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語言。這是人的生理科學決定的。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如果一個人長期脫離社會,單獨生存在一個孤島上,他的語言功能也是要退化的。這都表明了語言很大程度上是由環境決定的。

所以針對題主的提問,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鄉親們往後在遇到本村的年輕人改了口音的時候,大可不必責怪他忘了本!因為他不是故意的!


村姑說村事


農村年輕人出去幾年就變城市口音,而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卻沒變呢?

農夫有個小夥伴,在四川重慶那邊讀了4年的大學,回來以後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現在只會說四川話了,居然連家鄉話都不會了。開始的時候,我們以為他是裝的,後來我們發現他和家裡人說話也是“洋話”夾雜著土話。對此,他的父母開始也有點不理解,認為兒子是:出門三天半,就豬吃冰草——學起了“洋”。但是我們在和他聊天的時候,他很嚴肅又認真的告訴我們,其實並不是他在裝,而是真的已經不習慣說家鄉話了。因為女朋友也是四川那邊的,每天說的都是四川話。所以想要說家鄉話,都要先在腦海裡把這句話用四川話翻譯一遍,然後才能用家鄉話說出來。因為長期沒說家鄉話,四川話說習慣了,舌頭也不聽指揮了,有很多家鄉話的的發音也就說得不準確了。這樣不僅聽的人不習慣,就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很彆扭,是很不習慣的。

有些人估計就很好奇了,年輕人出去幾年回來之後就鄉音變了,那很多的農民工在城市裡打拼幾十年,回到家鄉以後,依然還是一口流利的家鄉話,絲毫沒有一點“城裡口音”,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個的原因也是很簡單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農民工雖然常年在外面打工,但是他們的周圍還是有不少人說家鄉話。我們都知道,農村裡出去打工的農民工,普遍是成群結隊的,他們都是和家鄉人在一起,基本上每天說話也是用家鄉話,如此一來就沒有了說“洋話”的語言環境了,自然就難以被其他的語言所同化掉。而年輕人好些都是在一些陌生人的環境中上班,周圍的人都是說普通話,潛移默化中就受到了影響。有些甚至連下班回到家也是說普通話,因為老婆是外地的。這樣時間一長,就會淡忘自己的家鄉話。

第二個原因就是年輕人的學習能力比較強,比如有些人因為讀大學的時候就出去了,這個時候是他們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是非常容易就學會第二語言。並且隨著在後期的生活中高頻率使用,就越來越熟練了,如果不用反而不習慣了。而農民工好些都是在二三十歲以後才出去打工,鄉音對其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了。即使多數時間用普通話和人交流,但家人、朋友好些還是本地的,他們要經常回家,經常和家人電話溝通等,所以使用家鄉話的頻率依然很高,鄉音就很難改掉!


農夫也瘋狂


其實,還是接觸的群體有差異,還有就是心態的問題。

我也是農村的,高中畢業之後,就讀的是省外的大學,曾經還因為口音的問題鬧過笑話。因為,上大學之前,從來沒出過省,也沒說過普通話,所以,第一次嘗試說的時候,特別彆扭,而且根本都不知道怎麼說。所以,我就少說話,大多數時候,就只專注聽同學怎麼說,然後私下裡再偷偷練習。當然,結果喜人,很快,我也能說的很好了,基本上沒帶口音了。

我認為,農村年輕人很容易或者說很主動地,被城市同化。

農民工,出來打工,接觸的也多是農民工,甚至直接接觸的是本村的村民。接觸的大多是這一群體,口音怎麼變呢?而且,也沒變的必要吧。而且,農民工到城市打工,基本上不會選擇在城市紮根,多數還是要回到自己老家去的。


HI蝸牛先生


年輕人在城裡打工,幾年就變成城裡人口音,而農民工在外打工,口音咋就沒變呢?

說一件事,孩子的姥姥家是山東的,孩子四歲那年,我們到孩子的姥姥家過年,孩子在家是說普通話的,到了姥姥家,和孩子們一起玩,幾天口音就有了當地口音的味,打電話跟奶奶說話,奶奶當時都沒聽出來,和奶奶說了幾句就又回到普通話了,在姥姥家住了一個月,從口音你都不能一下分辨不出孩子不是山東人了,回到家,孩子經過幾天的適應,很快就又是普通話了。

我就不行了到那都是一個腔調,普通話,就是到了媳婦家呆上十幾天,一句山東話也沒學會,媳婦責不同,和我說普通話,和孃家人用家鄉話交流,普通話說的很好,家鄉話也沒忘記,就是現在和孃家人打電話,也是她們的家鄉話,就這麼簡單。

那麼為什麼年輕人會在城裡打工,口音會變的這樣快,從我們一家人的口音變化,我認為,年輕人各種適應能力,接受能力都很強,自己的口音發聲應該沒有定型,能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調整,一但在一個環境形成固定發音,在外面大環境下也很難改變,就如同我自己,學也學不會,改也很難。

有的人家鄉話和城裡話兩不誤,就是因為他們在形成固定發音期經常接觸兩地發音,沒有選擇性失忘,就如同我們學外語,母語是漢語,以根深蒂固,外語是學,如果沒有好的外語環境學過不經常用,也會漸漸的淡忘,而如果大環境是外語,那你會熟能生巧,運用自如,但母親是不會忘,因為已經長在記憶裡,遇到環境就能應用。


東72607259


農村年輕人出去幾年就變成城市口音,而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沒有變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出門打工,雖然出去沒有幾年,但是回到故鄉以後卻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是有很多歲數比較大的農民工不管打工多少年,還是地地道道的家鄉話,這是為什麼呢?


雖然我也是常年在外說普通話,但是回到家鄉以後,家鄉話立馬就變了回來,相信有很多人和我是一樣的,一到了故鄉,家鄉話立馬就會回來。但是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即使回到家鄉後,還會說著普通話對於我個人來說,這種回到家鄉還說普通話的人太裝,太嘚瑟,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在“大城市”上班。

雖然年輕人在外面工作和別人溝通都是說普通話,即使說普通話說的再多,也沒有說家鄉話的時間多吧,所以不要說說普通話說的太多把家鄉話忘了,個人覺得就是忘本。


很多農民工在外地打工,但是最常接觸的都是老家的人,平時溝通說的也是家鄉話,再就是歲數大了以後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較差,所以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工還是會說家鄉話。

雖然現在倡導說普通話,但是不管你在外面多麼的威風多麼的厲害,回到家鄉還是說家鄉話比較好。家鄉話不僅是一種語言,個人覺得家鄉話還是聯絡感情最重要的語言。我們在外面工作,當聽到熟悉的鄉音時,立馬就會感覺親切,這就是家鄉話的魅力。


小馬話三農


農村年輕人出去幾年就變城市口音,而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卻沒變呢?

這個問題是因為農名工跟年輕人接觸的不一樣。

農名工接觸的都是工地的人,不在乎是否需要普通話,所以一直都是用家鄉話說話,後期也就不會改變口音。

年輕人上班,接觸的都是上班族,上班的都是高學歷的人,所以很多人都是講普通話,導致年輕人也都說普通話了,時間一久,就習慣了說普通話了。

我上班也說普通話,但是如果比較熟悉了,能聽懂的情況下,那我就說家鄉話,不會一直說普通話。

我的朋友有一個出去後,回來就說普通話,很彆扭。

我感覺朋友之間說普通話,關係總感覺有點遠,還是說家鄉話來的比較實在。

不知道你們怎麼感覺!


我是“氵主啶菰獨蔠銠ぐ”,喜歡就關注一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懈的動力!謝謝!


氵主啶菰獨蔠銠


農村年輕人出去幾年就變城市口音,而農民工打工幾十年,為什麼口音卻沒變呢?

這個跟你每天打交道的語言環境有關。年輕人出去打工,接觸的都是五湖四海的人,個人口音都不一樣,為了大家溝通方便,就都學會了使用普通話或者這個城市口音。農民工出去打工,基本都是在一起工作,他們接觸的還都是老鄉,相互之間交流也是用家鄉話,所以他們的口音沒有太多變化。

說說我自己吧。

我大學畢業就出去廣州打工,由於習慣了說普通話,回到家裡也是說普通話的,家裡人都會說我,然後就說那些比較蹩腳的家鄉話,其實我那家鄉話也不是正宗的了,裡面還是含有很多普通話的成分,為了體現自己沒有忘本,就努力的說著那蹩腳的家鄉話,每次說話之前,我都要在腦袋裡面想半天,這個詞家鄉話怎麼說,實在想不到就普通話加上家鄉話,就這樣溝通,感覺真的費勁。


苦逼的職場大叔


其實我對自己的口音這玩意,一點感覺都沒有的。

畢業之後去了上海,待了2年不到。 在上海做銷售,接觸的人基本都說普通話,不管標不標準,說就完事了。偶爾會遇到說上海方言的,但是不多。

現在回老家省會了。過年期間在老家和人說話,都是一口正宗的方言,沒人說有問題呀。來省會這邊,城市裡面嘛,還是以普通話為主。 交流的時候,經常有人說我不是本地人吧,是江浙滬那邊吧? 口音不像安徽人。。。

我懵了,別的不說,黃山那一片,十里一方言,你是怎麼聽出我不是安徽口音的啊!!!!

我就是普通話不標準啊啊啊啊啊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