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是惡諡,齊桓公的名聲為什麼卻很好?

印影2


簡單來說,題主的先決條件就出了問題,“桓”是美諡!齊桓公的名聲好是很正常的。

提到“桓”這個諡號,我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齊桓公,然後就是漢桓帝,這兩位是名氣最大的,恰恰也導致了人們對“桓”這個諡號的誤解。

先說漢桓帝,這是位有名的昏君,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是課本里有的句子,所以人們下意識地認為他的諡號“桓”是惡諡,其實不然,“桓”是正經的美諡,雖然不是“文”、“武”這種最高級美諡,但也絕不是惡諡。

諡號是周朝創立的,用於給君主貴族大臣等蓋棺定論,用一個或數個字概括一個人的一生功過,所以諡號是含有褒貶的,諡號的議定準則《諡法》裡的諡號可以分為三類,表讚揚的美諡、表憐惜的平諡和表批評的惡諡,惡諡存在的意義就是監督君主大臣等不要胡來,不然死後給你上了惡諡,遺臭萬年。

周朝以後,除秦朝廢除諡號,歷代帝制王朝都言而用之,直到清朝滅亡才結束,期間也有不少人獲得過“桓”的諡號,不論獲得者生前表現如何,這個諡號都是表示對獲得者讚揚的。

在《諡法》中,對“桓”的解釋是“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滿足這三者中一個及以上的,就可以獲得“桓”的諡號,當然這是廢話,符合不符合全憑一張嘴,像明清時期皇權極度專制,皇帝說先帝符合,誰敢說個不字。

從《諡法》中我們可以看出,“桓”的核心是“闢土”,也就是開疆拓土,而土地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想要土地,就得調動民力,發動武力,去打,如此才能獲得土地。

而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擊敗宋國,滅掉譚、遂、鄣等小國,是完全符合“桓”這個諡號的。雖然其晚年寵信奸佞,釀成死後齊國的內亂,但他的功業無可指責。

再說漢桓帝,他能得這個諡號一方面是因為群臣的諂媚,群臣甚至還給他上了個廟號,要知道在西漢也廟號的皇帝才四個,漢景帝都沒有;另一方面,的確是因為漢桓帝在位期間搞出了點名堂。

漢桓帝在位前期由外戚梁氏掌權,漢桓帝借宦官之手誅殺外戚,宦官專權,引發黨錮之禍,同時漢桓帝荒淫無度,宮女多達五六千人,漢朝國力漸衰。但也是漢桓帝時期,漢朝持續對西北用兵,解決了困擾東漢百餘年的羌亂,就憑這一點,群臣給他上了“桓”的諡號。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提的恰恰相反。齊桓公的桓字並非惡諡,而是美諡。但齊桓公卻非一代英主,而是暗主。

諡號——桓: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桓公暗主: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並且打壓了楚國囂張氣焰,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衛復國。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認和冊封。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

此時,齊桓公依然在世,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國霸業為何衰落。

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能任用賢能。而是重用易牙豎刀。導致齊桓公晚年,自己被易牙豎刀囚禁,活活餓死。然後齊國諸位公子爭奪君位,太子流亡。齊國的長期內亂,損耗了國力。使齊國失去霸主地位。甚至連爭霸的資格都沒有。

是齊桓公葬送了齊國霸業。鄙人比較贊同韓非之論——桓公暗主。


楊朱學派


此話從何說起?“桓”不是惡諡,而是美諡。題主會覺得“桓”是惡諡,可能因為漢桓帝吧,其實那是誤解了。

我們看一個諡號是美諡還是惡諡,不僅僅是去看獲得這個諡號的人,而要追本溯源,去看《諡法》中的嚴格規定。《諡法》中對“桓”字解釋是這樣的:“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所以說,“桓”最基礎的意思就是開疆拓土,建立戰功。從這點來說,齊桓公諡號“桓”一點問題都沒有。而《諡法》中“桓”這一項並沒有貶義內容。

(齊桓公)

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擊敗山戎、宋、楚等強敵,滅掉譚、遂、鄣等小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的戰功卓著,是“桓”字諡號很生動的體現。至於他晚年昏庸,中影易牙等小人,死後更是幾個兒子更是停屍不顧,束甲相爭,導致了齊國衰落。但這些問題與“桓”這個諡號無關,並不體現在諡號中。

(孫策諡號“長沙桓王”)

另外,說明“桓”是美諡的證據,我們還可以舉兩個例子,都是三國時期的。一個是著名的小霸王孫策。孫權即位後,追諡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雖然有人覺得孫權不厚道,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孫權的地位是孫策給的,應該追尊孫策為皇帝,而他僅僅給了個“王”。但對孫策的“桓”字諡號是沒有異議的。孫策在父親孫堅死後,扛起大旗,打下江東基業,才有了後來的東吳,稱得起一個“桓”字。

(張飛諡號“桓侯”)

第二個更著名了,那就是張飛。蜀漢後主劉禪給張飛諡號“桓侯”。就是表彰他在蜀漢政權發展過程中建立的赫赫戰功。更重要的是,劉禪的兩任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他又怎麼可能給岳父一個惡諡呢?

(漢桓帝在位期間基本平定了西北羌族入侵)

至於題主會覺得“桓”是惡諡,估計是因為漢桓帝,他與漢靈帝並稱昏君。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他們“親小人遠君子”。但是漢桓帝和漢靈帝其實是有區別的。漢靈帝的“靈”真的是惡諡,就是昏庸的意思。但漢桓帝不是這樣。他在位期間雖然重用宦官,導致黨錮之禍,朝政打亂。但同樣是在他在位期間,東漢王朝基本解決了羌族的外患,在西北擊敗了擾亂邊疆近百年的羌族侵擾。所以,他的“桓”字不是說朝局動盪,而是說平定羌亂的功勞。


伊耆角木


桓: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看來諡“桓”的大多跟武力有關,這些君王多是開疆拓土者.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一生顯赫,是—位有治國才幹和雄圖大略的統治者,他在自己的國內實施了一些整頓和改革,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國中成為第一個霸主。雖然爭霸戰爭對社會經濟有很大破壞,勞動人民對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對中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齊桓公之死

齊桓公前半生可以說是英明神武,但是就像絕大部分前半生豐功偉績,到了晚年卻晚節不保的人一樣,齊桓公到了晚年也要幹出點讓人驚歎的事情來。晚年時候的齊桓公不再像年輕時候那麼英明神武,開始變得昏聵無能,而且隨著管仲的身死,一大批老臣也相繼去世,齊國上下竟然短時間內沒有了丞相的人才,於是奸邪小人開始趁機作亂,易牙、豎刁等人受到了齊桓公的重用。



這些人和齊桓公的感情其實也不差,其中易牙和齊桓公的交情甚至讓人毛骨悚然。據說當時齊桓公一次無意間跟易牙說到自己這一生什麼美食都吃過了,但是唯一沒有吃過的就是嬰兒肉,本來只是隨口一說,無心之談,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易牙把這話記下了,回家之後把自己的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給清蒸了送給了齊桓公,這也讓齊桓公更加信任他,但試想這麼一個為了自己取悅君王能夠殺死自己兒子的人怎麼能夠算得上是忠臣呢。果然後來齊桓公老了,管仲等人去世以後,易牙和其他的一些奸臣聯合起來把齊桓公“請”到了一個小房子裡,監禁著他,而他的兒子們都忙著爭奪皇位根本沒工夫管他,所以曾經叱吒風雲的齊桓公竟然在這麼一個小黑屋裡面活活餓死了。



用戶3222727529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論語·憲問》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史記》也有記錄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穀梁傳》稱衣裳之會十一次,兵車之會四次。

應該是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不僅僅是第一個霸主,還是最值得稱道的霸主,雖然晚年悽慘。但是在位為君42年期間,先後16次會盟諸侯,不僅通過會盟建立起中原諸國秩序,同時北擊山戎,南伐楚國,為中原建立起了相對平穩的內部環境。

《諡法》有云:闢土服遠,克敬勤民,皆曰桓。

桓: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

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

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所以桓不是惡諡號!那為什麼題主會問這個問題呢?

我想應該與漢桓帝有關,這個風評很差的皇帝諡號也是桓。

《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個桓指漢桓帝!

其實漢桓帝還是有所作為的,平外戚跋扈將軍梁翼就是一大功勳,大體平定羌人之亂也是漢桓帝的功績!

千年功過誰評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我意縱橫1


答:“桓”不是惡諡,而是美諡。

根據諡法,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即諡“桓”多偏向於開疆拓土,建立戰功者。

以桓侯張飛為例,“桓侯”的諡號是蜀漢後主劉禪所賜,“桓”字是表彰張飛在蜀漢政權發展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功。

想想看,劉禪是張飛的雙重女婿——劉禪連娶的兩任皇后都是張飛的女兒,他是不可能給岳父上一個惡諡的。

認為“桓”是惡諡,多半是受到了東漢桓帝的影響。

漢桓帝十四歲登位,三十六歲暴崩,在位二十二年,但其真正親政是從二十八歲開始的,時間只有短短八年。在這八年裡,國內經濟持續發展,對外作戰連戰連勝,降烏桓、壓鮮卑、伏南匈奴諸部、誅休屠各各部首領,邊塵平靜,國內人口劇增,在籍人口達5600多萬,比西漢任何一個時代都多,達到了古代中國土地承載量的上限。

就因為有這樣的文治武功,他才獲得了“桓”字美諡。

但是,漢桓帝時代不過是東漢迴光返照的最後一縷餘暉。

到了他的繼任者漢靈帝當政,東漢政權衰落,隨後便出現了三國亂世。

漢桓帝和漢靈帝兩朝相連,後人談論這段歷史,都喜歡串在一起說。

比如,諸葛亮就在出師表中串在一起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這不免使後人在認識上產生了這樣一個誤區:“桓”和“靈”都是惡諡。

但是,屬於惡諡的只是“靈”,“桓”絕不是。

齊桓公擁有美諡“桓”,名聲的確非常好,那是因為他身為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戰功卓著。

此外,歷史上獲美諡“桓”的人還有很多。

如西周桓公、季桓子、曲沃桓叔、荀林父、秦桓公、衛桓公、趙桓子、齊桓子、魏桓子、韓桓子等等。

下面說兩個比較著名的。

一是三國時代的小霸王孫策,他的弟弟孫權追諡為“長沙桓王”。

另一個是元憲宗蒙哥汗,他的弟弟元世祖忽必烈追諡為“桓肅皇帝”。

結合齊桓公、張飛、孫策、蒙哥汗這些人的事蹟和成就看,也可以知道“桓”字美諡裡的稱頌和讚揚之意味了。


覃仕勇說史


首先,按《逸周書·諡法》:“闢土服遠曰桓”。可見,“桓”一字,並非惡諡。

對齊桓公而言,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足以當得上“闢土服遠”四字,因此他的諡號“桓”也足以評價他的一生功業。

然而,齊桓公的一生,“闢土服遠”四字又是否足以涵蓋?

齊桓公晚年重用易牙、豎刁、公子開方等等小人,使得齊國政壇陷入混亂,自己臨死前也被這些小人禁錮,落得個孤獨病死在床無人知曉的可悲下場。

以齊桓公晚景的淒涼而言,“桓”的諡號似乎又過譽了。

從齊桓公的例子就可見,以諡號來全面地評價一個人其實是極為困難的。“闢土服遠”,本身來說並不是什麼惡諡,齊桓公本人也確實有過“闢土服遠”的功業,但是他晚年的昏庸也是歷史事實。因此,後人在給齊桓公定諡號前,究竟是該突出他的功業還是突出他的過失?

對齊桓公,我們已經知道了結果。


再來看另一個例子。

楚共(恭)王死前,曾經留下遺言:“我沒有德行,喪失了先君的霸業,敗壞了楚國軍隊,這是我的罪過。如能保全首領而終,得以在春秋二季祭祀時追隨先祖,請將我的諡號定為‘靈’或者‘厲’。”

靈:“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事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鬼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厲:“致戮無辜曰厲”。“靈”,肯定不是美諡,但還算不上惡諡;“厲”則肯定是一惡諡了。楚共王如此看待自己,說明他確實在臨死前意識到了自己的執政失誤,否則楚國也不至於失去了楚莊王時期的霸主地位了。

然而,楚共王死後,楚國令尹子囊卻將他的諡號定為了“共(恭)”。楚國大臣們都說:“大王不是已經定了嗎?”子囊回答:“不行,侍奉國君之人,議定諡號時要舉出他的善行而不是他的過失。楚國威名顯赫,在君王統治下,鎮撫南方,畏服中原,尊榮可謂大矣。如此尊榮,又能知其過,難道不可以稱為‘共(恭)’嗎?如果要舉出君王善行,那就請定為‘共(恭)’!”

子囊在定楚共王諡號時,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夫事君者,先其善不從其過。”因此,國君去世後的諡號是否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其一生功過,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後世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將相,都因為“先其善不從其過”的原則,在諡號方面往往存在一些不符其實的現象。典型的如漢桓帝,雖然有清除跋扈將軍梁冀之功,可是他重用宦官亂政、賣官鬻爵,以致民不聊生,引發了著名的黨錮之禍,可謂是昏君的典型。後世劉備與諸葛亮在談及漢朝歷史時,也稱:“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可見,對漢桓帝的評價,普遍不高。可他卻得了“桓”這一美諡,可謂是糟蹋了這一諡號了。然而,從“先其善不從其過”的原則來看,就可以理解了。雖然漢桓帝執政多失,但漢朝政權並非在他手上傾覆,當時大臣從這一原則出發,為他選取一美諡也是正常。

然而,對齊桓公而言,“闢土服遠”四字完全當得上他一生功業,“桓”字當之無愧。“桓”談不上是什麼惡諡,只不過後世在定諡號時,常常把控不住基本原則罷了。


欲雲談史論今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桓根本不是惡諡,而是美諡


根據諡法:

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可見,桓表現的是能夠開疆拓土,征服四方,這是大大的讚美。按上中下分級,桓也是典型的上諡。齊桓公曾經九合諸侯,尊王攘夷,打退少數民族入侵,整合華夏諸侯國,用這個諡號算比較合適的。


天外村藥房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齊桓公肯定是符合“闢土服遠”的,所以桓對他來說是美諡。然而桓這個諡號也有都是下場悲慘的,或死於非命的,下面列舉幾個:

1.齊桓公:桓公病危時,他的兒子們就在積極準備爭奪國君之位,根本不管齊桓公死活,甚至齊桓公死後(可能也是沒人管餓死的),也不給他收屍,屍體躺在床上六十七天,都腐爛長蟲了。

《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2.鄭桓公:鄭國始封之君,周幽王時擔任司徒,犬戎攻殺周幽王,並殺鄭桓公。

3.衛桓公:被公子州籲弒殺。

4.魯桓公:魯桓公夫人文姜和齊襄公私通,被魯桓公發現,齊襄公派人殺死魯桓公。

5.楚聲桓王:即楚聲王。史記楚世家雲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

6.宋桓侯:宋國國君,被司城子罕所廢。紀年雲宋易城盱廢其君闢而自立也。即戴氏取宋。

7.晉桓公:史記晉世家有孝公,竹書紀年作桓公。紀年雲桓公二十年趙成侯、韓共侯遷桓公於屯留。已後更無晉事。則晉桓公為亡國之君。

8.長沙桓王:即江東小霸王孫策,被許貢的門客刺殺。

最後吐槽下,樓上幾個回答直接照搬百度未免太過分了吧



晨起北風其涼


齊桓公為人光明磊落,處事公正有禮,逐山戎、尊周禮,功業赫赫,為春秋五霸之首。從業績或人品各個角度來看都比後來的晉文公高出許多。連孔夫子也說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這個評價可以說是很客觀的。"桓"字在當時是一個評價很高的諡號,而齊桓公也絕對當得起這個字。有人說他晚年昏聵,重用小人,以至於終受其害,也是實情。但是老虎還有打盹兒的時候呢,秦始皇、漢武帝、唐明皇老了也都犯糊塗,英雄的通病,何況齊桓公還是個帥哥,所以我們應該原諒他,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