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每天瞭解一個人


齊桓公是真正的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三十七年,桓公霸政時期縱觀春秋來看,是中原地區難得的安定時期和鼎盛時期。


周室東遷以後,從周平王到周釐王之間的九十多年,也就是齊桓公稱霸之前,是一個混亂的社會狀況。北方戎狄掠於黃河南岸,南方荊楚稱雄於漢水有南侵中原之勢。而中原諸侯國則相內兼併,不只各國混戰,君臣父子之間的弒殺屢見不鮮。齊桓公當上齊國國君的時候正是周室王綱已墜。前有鄭莊公與周桓王因卿士之權為質,禾苗麥之爭為導火索所引王的王師與鄭師的戰爭,其中鄭國祝聃竟然箭射王肩,王師大敗不說,幾乎是王威喪盡。


在齊桓公任用管仲之前,雙方有過討論。齊桓公問“社稷”是否可以安定。管仲的回答是“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可以說是管仲一眼就看穿了當時社會的問題,並且也在引導齊桓公承擔起尊王攘夷的重任。前提是兩個人都以“安定社稷”為目標。

齊桓公任用管仲以後,管仲的思想是“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國家富足了,遠人自然來服,國家富足了,人民自然知禮義榮辱。國家富足了就要以法治國,“法者民之父母也”,法制是上下行動的準繩。


管仲在齊國一方面抓行政、抓軍事建制,一方面又重農重商,並且和中原各地用鹽鐵做起了對外貿易。不得不說,對外貿易的經濟戰略有很大作用,讓宋、魯、萊、呂、代、衡山等相鄰國家都因鹽鐵而仰於齊,與齊成為通好之國。齊國的稱霸策略大致就是:結鄰國、驅戎狄、御荊楚,從而捍衛中原。

山戎侵燕,齊國北伐山戎;狄侵刑、衛,齊國率宋、曹伐狄。此外就是興兵伐楚。《左傳》裡記載齊桓公率諸侯聯軍到楚地時,楚成王質問,“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楚成王的意思是,楚與齊風牛馬不相及,你沒事幹為什麼要聯軍伐齊?管仲的回答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徵之,以夾輔周室。”這是告訴楚成王,當年召公輔成王時就授予齊國輔助周王室的重任,誰不尊周室就討伐誰。

齊桓公和管仲可以說是為了中原的團結,為了抵禦夷狄,為了輔助周王室操碎了心,齊國組織多次會盟以達到以上目的。比如說“鄄之會”,齊桓公以天子之命號令天下,成為霸業之始,相鄰的宋、鄭、衛等都臣服於齊。楚國在齊桓公率宋、曹伐戎狄時趁虛而入進入中原地區侵犯鄭國,為了懲罰楚國這種侵犯中原、窺伺周王室之心,齊桓公又組織了貫之會、陽穀之會等達到聯軍伐楚的目的。


此外為了周王室,齊桓公也多次組織會盟。周惠王因為私愛惠後,欲廢太子鄭而改立惠後的兒子王子帶,齊桓公組織宋、魯、陳、衛、鄭、許、曹等諸侯盟於首止以定周太子之位。太子鄭繼位,史稱“周襄王”,周襄王繼位後怕弟弟王子帶爭位,又是齊桓公與宋、魯、衛、許、陳、曹、鄭等再次盟於洮以定襄王之位。之後在最著名的“葵丘之會”齊桓公與各國諸侯盟誓,維護宗法制的統治秩序,各國之間互相協作。


沅汰


齊桓公發家史,史上第一“職業經理人”(手動滑稽)


齊桓公,又名“姜小白”。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國君,晉文公合稱為“齊桓晉文”。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開創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為春秋五霸之首。


1.不作不死的齊襄公——愛玩“德國骨科”

齊襄公,作為齊桓公的大哥,在歷史和我們的小白一樣“有名氣”。


齊國的首任國君是姜子牙,因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成就大業,被封到了齊國這個地方。姜子牙一生雄才大略,賢明有德。可惜在後繼的國君中,出了齊襄公這種頑劣的敗家子。


齊襄公素以“荒淫無恥,昏庸無能”聞名朝野,在位期間,堪稱各種作妖。不僅垂涎於美女的姿色,還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亂倫,玩上了羞羞的“德國骨科”。給自己的妹夫魯桓公帶了綠帽子以後,為了防止妹夫報復,還直接派人把自己妹妹文姜的老公也殺了。(齊桓公:愛是一道光,綠到你發慌~)


眼瞅著朝野變得一塌糊塗,說不定哪天自己大哥就要綠到自己身上來了,姜小白和自己的二哥公子糾商議以後,果斷跑路。分別在自己師傅鮑叔牙和管仲的協助下,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

(管仲:猥瑣發育,別浪!)


2.公子小白的逆襲:《奔跑吧,公子》

出逃以後沒多久,公子無知率先發難。幹掉了荒淫無道的齊襄公,開始自立為君。

前人種田後人收,還有收人在後頭。就在公子無知即位一週年之際,自己卻又被別人幹掉了。齊國短時間之內,一連損失兩位國君,權力出現了巨大的真空。


齊國朝野群龍無首,面對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外逃難的兩位公子開始了拉力賽:誰先跑回齊國,誰就能贏得齊國國君的獎勵!歷史上最早的綜藝節目《奔跑吧,公子》開播,首先開始動身的是姜小白。


就在公子糾還在收拾東西的時候,姜小白已經遙遙領先了一大截~就在姜小白埋頭趕路的時候,管仲卻早已經埋伏在半路上的草叢裡準備“打野”。就在姜小白路過時,管仲暗戳戳的瞄著,衝著小白放了個大招——一箭射了過去!

姜小白十分機警,當下一個“蛇皮走位”,有驚無險的被射中了衣服的帶鉤,隨即演技大爆發,兩眼翻白,躺在地上痛苦掙扎了一下,假死了過去(小白:其實我是個演員)。


管仲:???

姜小白:基本操作,基本操作。


姜小白“死訊”傳回來後,公子糾大喜過望。管仲和公子糾從而也被姜小白的“神操作”所麻痺,在回國的路途中開始不慌不忙的趕路。姜小白趁機日夜兼程,一溜煙跑回了齊國,再次證明了“最可怕的事情是,比你成功的人比你還要努力。”


公子糾趕回到齊國,發現自己的弟弟早就成了國君。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腳底抹油,又跑回了魯國避難。(原來,這一時期,公子糾的日常工作是跑來跑去。)


3.管仲:一點微小的貢獻,很慚愧~

被射上位的姜小白終於成為了齊桓公,長期在外顛沛流離的經歷使得他深深感到國家強大的重要性。當他準備徒手建設國家之前,還要解決一件棘手的問題:二哥公子糾。

齊桓公隨即派大軍攻打魯國,懲戒這個敢收留自己兄弟的國家。但是面對自己的二哥,又不想背上“殺兄”的惡名。採納了大臣鮑叔牙的建議:逼魯國殺掉齊桓公,交出管仲。

(政策解讀: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兄弟除內亂)管仲在自己的好基友鮑叔牙幫助下,不僅沒有像公子糾一樣被殺掉,反而被齊桓公所委以重用。


面對成為階下囚的管仲,齊桓公沒有絲毫的怨恨和擺架子。不僅提前沐浴更衣,還要親自出城迎接。君臣初相見,就談了一整夜的“霸王之術”。子曰:士為知己者死。面對齊桓公展現的胸襟氣度和遠大的抱負,管仲深受感動,遂成就了歷史上又一段君臣佳話。

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

管仲曰:‘貴天’

(桓公仰而視天——戰術後仰)

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人君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管仲,號稱“春秋第一政治家”,也是齊桓公背後的神秘男人。

在管仲被齊桓公拜為相之後,君臣同心,勵精圖治。

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富國強兵。

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這一時期,齊桓公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齊國的國力日漸強盛。最終,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齊桓公就成了春秋亂世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一點微小的貢獻,很慚愧。


4.周天子有話說:我懷疑你演我

北方的燕國深受遊牧民族山戎的影響,曾經一度被打的差點亡國。

可惜這時候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老大”,面對燕國的求援,也只能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了。心急如焚的燕國,只好派人把求援的“雞毛信”送去齊國,懇求齊國的相助。

齊桓公收到來信以後,表現的非常仁義,不僅派大軍把解除了燕國的困境,還把山戎打到殘血,差一點就直接來個“推塔”。(齊桓公:不服就幹,越塔強殺!)


得知齊國緊急馳援燕國的事情後,天下列國紛紛為齊國“點贊”,誇讚齊國很有老大哥的風範。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對外正式舉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不僅佔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還成功使得列國諸侯對自己馬首是瞻,徹底架空了周天子。

所謂尊王攘夷:

對外抵禦遊牧民族的騷擾,對內聯合天下諸侯列國。

對上“罩”(架)“著”(空)周天子,對下幫助“小弟”,扶植自己親信。


齊桓公:為了華夏文明,尊王攘夷!

(諸侯列國:瘋狂點頭ing)

周天子:小白,我懷疑你在演我~


5.最強王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國在葵秋這個地方舉行會盟。

周天子派人對齊桓公賜“天子胙”(臘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最高規格的賞賜,同時也是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官方認證”。


齊桓公:我讓你們看看誰才是爸爸!


葵秋會盟時,齊桓公還頒佈了“五禁條款”——實際上對自己成就霸業多年經驗的總結,形成了系統化、理論化的體系,標誌著“”齊桓公理論”的成熟(手動狗頭)。


葵秋會盟上,齊桓公不僅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主張”,還得到了周天子派來的大臣與會和高規格禮遇,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到了最頂峰。


歷史段子集



齊桓公僅僅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並且,管仲去世後,齊桓公還在世之時。齊國就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

春秋時期的超級霸主,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九年,周莊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齊王死後,魯莊公欲扶持公子糾為齊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齊為王。周曆八月二十四,魯軍與齊軍戰於乾時,魯師敗績。魯國無奈,只得將公子糾交給齊國。齊王小白殺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

自此,魯國與齊國結怨。次年,齊國聯合宋國攻打魯國。魯國在長勺大敗齊師。接著又在乘丘大敗宋軍。

明年,宋軍再次伐魯。魯國再次勝之。

可見,此時的齊國政局不穩,再加上魯莊公有才幹,憑藉一己之力,與齊、宋聯軍對抗。不落下風。

直至魯莊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魯國歸附齊國,齊國才開始走向霸主之路。齊桓公連續兩年會盟諸侯。與會的諸侯從三五個,增加至七八個,齊國的威信漸漸增強。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幫衛國復國;二是討伐楚國,迫使楚國退兵納貢。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衛師敗績,遂滅衛。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文公及衛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

在齊國的協助下,以及衛文公的勵精圖治之下,衛國終於復興,最終成為與魯、鄭、宋並肩的二等強國。

此時,有力量與齊國爭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國。

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侵蔡,蔡師潰敗。遂伐楚,駐紮於涇。楚王派使者至涇,問其為何伐楚?

管仲藉口稱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使認罪,稱立即向天子進貢。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重新易牙、豎刀。導致自己最後被拘禁,活活餓死。齊國也陷入長期內亂,國力減弱。

齊桓公能成為霸主,最關鍵的原因有二:一是鮑叔的舉薦和讓賢。二是管仲極具戰略眼光,提出尊王攘夷。

假如鄭莊公能有管仲的輔佐,鄭國也能成就霸業。並且,鄭莊公比齊桓公更有才幹。正如韓非子所言——桓公暗主。

假如繼承齊國君位的不是公子小白,而是公子糾。或許會比齊桓公更有作為,管仲原本就是公子糾的屬下。管仲追隨公子糾,而不是公子小白。管仲慧眼識英雄,更佐證了公子糾比公子小白更有才幹。

齊桓公使齊國失去霸業,甚至失去了爭霸的資格。以後,諸侯爭霸逐漸成為晉楚兩國爭霸。

齊桓公並不牛,而是與漢武帝類似,是一代熊主,狗熊的熊。


楊朱學派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時期齊國第十五位國君。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兒子,其母是衛國人,與齊襄公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小白哥哥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後來,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小白和其哥哥公子糾聞訊立馬回國爭位。在小白趕往齊國的路上,被管仲帶兵截住,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齊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小白即齊國君位後,立即發兵攻打魯國,要魯國交出公子糾、管仲和召忽。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時,幸得鮑叔牙勸說,成就天下霸業非用管仲不可。於是齊桓公和管仲進行了一場霸王之術的談論,談論結果齊桓公很是滿意。齊桓公不計較管仲曾經射傷他,正式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整頓朝政。管鮑之交這個成語,就來自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十萬字哲學書籍《體悟道》作者,致道絕學傳播者,歡迎百度體悟道,瞭解更多。

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管仲拜相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實力逐漸強盛。

實力逐漸強大的齊國開始東征西討,首先攻滅的是譚國,譚國這個地方曾經桓公逃亡時路過,譚國待桓公並不友好,於是這次直接發兵滅了譚國。然後齊桓公又與宋、陳、蔡、邾等國國君在齊國北杏會盟,齊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指導盟軍聯合作戰。

桓公五年(前681),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失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答應了,並與魯在柯地會盟。齊桓公八年(前678),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致道絕學


“春秋”到底是什麼?有一派觀點認為,就是出自儒家經典《春秋》。《春秋》從時間上來說,起點是魯隱公元年,這個時期標誌王室衰弱的事件是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東周時代。然而當時周王室的組織結構不斷膨脹,行政能力卻在逐漸削弱,軍隊戰鬥力也在日益下滑。周王室直接控制的極大部分土地,已經分散到了世襲貴族手裡。



在春秋初年,強國是魯國、齊國、宋國、鄭國和衛國,也就是孔子到過的那些宋國、衛國。這些國家大多代表老派、正統的諸夏文化,這種擁有宗法、禮制基礎的國家,才是儒家最理想的合作對象。周平王想要有所作為,就要聯合次等的貴族階層的力量,打擊這些老牌權貴。他找到的盟友是當時並不是大國的晉國、秦國這些國家。結果,晉國通過利用周平王的名義,實現了向四周擴張;秦國得到了伯爵的封號,卻誰都沒有幫助周平王。而周天子這種和諸侯結盟的做法,等於把自身的地位降低到了諸侯的水平。此外,諸侯和貴族把天子綁到了道德高地上,讓他沒法對舊體制做出改革。天子想擴大軍備,貴族說不好,耀武揚威那是粗鄙行為,您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天子向諸侯國尋求經濟支持,諸侯也說不行,這不符合禮制的規則。



除了這些內在矛盾,周王室還受到外族的威脅。那些原本被視為蠻夷的民族,代表就是南邊的楚國和西北地區遊牧民族戎狄的入侵。遊牧民族來去不定,讓周王室在部隊徵招和後勤補給上壓力很大,疲於應付。

也正是是這些來自外部的危機,常常會強化內部的共同體意識。過去,中原的老牌貴族國家,號稱以周王室為首的諸夏,就是王室的同宗、姻親。諸夏一直內訌不斷,在和遊牧民族和楚國這種新興力量的對峙裡,諸夏開始彼此認同。

但是因為文化守舊繁雜,這些老牌國家很快就衰敗了。周朝初期,魯國的地理相對齊國優越。它處於後方,可以從容地搞禮法制度。而齊國處於東方最前線,要和很多外族鬥爭,政策上只能抓大放小。後來,齊國一路打到海邊,反而成了防禦上最安全的國家。而最讓魯國人驕傲的禮樂,拖住它的改革進程。周朝遺留下來的封建宗法體制,讓魯國和周王室一樣,國內權力高度分散。這種守舊的國家,沒法維持強國地位。宋國、鄭國、衛國在黃河以南,這是當時最發達的地方。但是,當其他列強發展起來之後,傳統強國成了夾縫中的國家。



再說齊桓公,他是五霸之首,也是最正宗的春秋“霸主範兒”。擁有穩固的後方,進,可以安心出擊;退,有地理屏障可守。而且經過管仲的改革和開展最早的貿易戰,齊桓公的霸主之道已經成熟了。



霸主政治,實際上是一個對西周的懷舊產物。在先秦時代,霸不是貶義詞,而是一種道德上的肯定。霸相當於“老大哥”的意思。霸道的觀念,有兩條核心,就是“尊王”和“攘夷”。攘夷,我們說了,就是和戎狄或者楚國作戰。尊王有點兒麻煩,因為周天子對新晉的強國很忌憚,經常給齊國製造麻煩,鼓動過鄭國背叛齊國。而齊桓公所尊的,也不是具體的周天子,而是禮法。也就是說,要當霸主,不僅要有武力,還得有道德力量。比如,衛國受到戎狄攻擊,國土淪喪。齊桓公就派軍隊把衛國的難民給保護了起來,還提供物資救援。他還支持過丟失國土的邢國整體搬遷他出兵替燕國打退了山戎進攻。燕莊公很感激,送行時送過了國界。齊桓公就說:按照禮法,天子不授權,諸侯相送是不能出境的。於是挖了一條溝,把燕莊公送到的地方,都割讓給了燕國。臨分手前還提醒燕國要按時向周天子納貢。



你看,在諸侯眼裡,齊桓公應該是個威嚴的好大哥,畢竟老牌的諸侯國,都是一個老祖宗,起碼是親戚關係。在齊桓公的時代,霸主們還想象不出改朝換代做皇帝。對他來說,能號令其他諸侯,讓他們來開自己的會盟,就是人生的高峰體驗了。然而,他的霸主政治,用現實眼光看,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國內民眾也看不到什麼好處。後來稱霸的楚國和晉國,道路就完全不同。它們的共同點是軍事發達而文化落後,它們稱霸的目的很直接,就是從同盟國身上吸血來發展自己。


滿月已霜


“春秋五霸”中,晉文公“譎而不正”,楚莊王在當時中原人眼裡算是“非我族類”,宋襄公則傻得有些可笑,秦穆公功業偏於一隅,唯獨齊桓公才是貨真價實的一代霸主,連孔子都誇他“正而不譎”,孟子贊他“五霸桓公為盛”。

齊桓公的“正”,說白了就是中庸,有節制,凡事把握分寸,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用最佳的方式實現自己既定的戰略目標。這是齊桓公的大智慧。

齊桓公穩重,善於權衡利弊,及時變招,一旦遇上問題或挫折,知道從中認真汲取教訓,儘快剎車。剛登基時,他雄心勃勃,血氣方剛,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早早確立起齊國的霸權,汲汲於“欲誅大國之無道者”。可是長勺之戰那一大盆冷水給澆滅了,強大的齊軍居然讓曹劌率領的魯國兵馬在長勺之戰中殺得丟盔棄甲、慘不忍睹。齊桓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得以平復下來,馬上調整自己的爭霸戰略,改急進冒取為穩重待機,變單憑武力為文武並舉。正是這種穩重的做法使他一步步接近事業的頂峰。

召陵之盟,更彰顯齊桓公戰略利益的穩重風格。當時,楚國威脅中原諸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在這種情況下,齊國如果心血來潮,同楚國真刀真槍幹上一仗,不是正確選擇。最好的辦法是組織起一支多國部隊,兵臨楚境,給其施加巨大的政治、軍事、外交壓力,迫使對手作出一定的讓步。於是,齊桓公與楚國方面在召陵(今河南偃陵)地區聯袂上演了一場妥協大戲。楚國承認不向周天子進“貢苞茅”的過錯,表示願意承擔服從“王室”的義務,給了齊桓公所需的臉面;而齊桓公也達到了警告楚國、阻遏其北進迅猛勢頭的有限戰略目的。

正因為齊桓公處事穩重,儘管他在霸業上的成就似乎不及晉文公、楚莊王,然而他的歷史形象卻遠比其他霸主來得高大。


大先生的故紙堆


作為春秋第一霸主的齊桓公,他的才幹、性格、品行、德操,均沒有什麼明顯過人的特別之處,甚至還有著斑斑劣跡,荀子說他和自家姑姨姊妹亂倫者七人,後來的大儒們也都羞於談論五霸的故事。

但在齊桓公的時代,他的確是當之無愧的霸主,無論他怎樣揮霍無度,他的國民們卻並不覺得他奢侈。那麼,作風毫不正派、毫不清廉甚至荒淫的齊桓公,究竟又憑什麼可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呢?

在《管子》這部書裡面,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齊桓公打算通過增加稅收來充實國庫,他就去諮詢管仲,兩人間這樣交談:

桓公:“我打算對我國居民的房屋進行徵稅,來充實國庫,你覺得怎麼樣?”

管仲:“這就等於是叫房屋漲價,讓大家都住不起,最終會把建成的房屋都毀掉。”

桓公:“我打算對山上的林木徵稅,如何?”

管仲:“這就等於是在鼓勵大家快速砍光尚未成材的樹木,很快就荒成一片禿山。”

桓公:“我打算對牲畜徵稅,如何?”

管仲:“這就等於濫殺牲畜,不讓它正常的繁殖。”

桓公:“我打算徵收人頭稅,如何?”

管仲:“這就等於讓人們故意隱瞞人口的實際數字。”

桓公:“我打算徵收車馬稅。”

管仲:“這就等於是把有車的人都趕到國外去。”

兩個人就像說相聲一樣,齊桓公每說一句想要徵稅的話,立馬就被管仲當場否決掉。

收這個稅也不行,收那個稅也不行,最後,齊桓公急了,不徵稅,那我們這個國家的財富從何而來?你還叫我怎麼當國君?

管仲聽了,不慌不忙,說了這樣一句話:“唯官山海為可耳。”

“官山海”,這個詞就出自《管子》,什麼意思呢?

齊國在今天的山東靠海一帶,土質鹼性,不適農耕,如果和其他諸侯國一樣去拼農業,則處於劣勢,毫無競爭力。但因為靠海,先天的漁、鹽資源非常豐富,這種優勢則又是別的諸侯國所不具備的。

鹽,作為生活的必需品,誰都少不了。管仲主張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優勢,控制食鹽專賣,通過商業活動從中謀利,而不直接徵稅。

這樣,表面上沒有加重任何賦稅徵收,納稅人也不覺得有什麼負擔,政府卻在不知不覺中獲取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又控制了食鹽流通的各個環節。

一般來說,國家機器是不從事生產的,一旦脫離了稅收,便無法繼續支撐運行。但管仲自有高招,他不但不增稅,反而還減稅免稅,在桓公上臺後第十九年,實行了大減稅政策,成為稅率最低的國家。

這樣一來,到齊國發展,就成為當時天下各國商人們無法拒絕的最佳選擇,有錢人紛紛跑來齊國投資,齊國焉能不強?

另一方面,齊國專賣的食鹽,高價流入各國,各國的黃金也就潮水般湧入齊國。齊桓公大賺特賺了天下各國諸侯們的鉅額財富,闊綽到足以讓他買來第一霸主的地位,卻沒有向他的人民多要一分錢。

這就是利用自身優勢資源賺取他國財富的典型案例。

在強國如林、大國爭霸的時代,一個好的君主,不是說性格好、道德高、有修養、有禮貌、善良仁慈,就是好了,這些都是虛的。管仲非常清醒,他是最務實的人。

一個執政合格的君主,或許有著諸多的標準,但最基本的兩個硬指標則是:

1. 對內:是否能夠讓你管轄範圍內的人過的更幸福。

2. 對外:是否有能力有本事賺到其他外國君主的錢。

因為在競爭的局面中,君主的對手,必須瞄準其他的君主,你沒有能力賺他,他必然賺你。

即使縮小到最小單位,拿我們每一個獨立個體的人來說,也還是這個最基本的道理:1.你能不能讓你的家人過的更舒服;2.你能不能在外面賺到更多的錢。而並非總是在家裡找你老爹要錢。

不管你是何種性格,也不管你信奉什麼理念,能達到這兩個標準,就是合格,否則不及格。不及格的也就自然而然的會被淘汰。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缺點,甚至惡習,但這並不妨礙你成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也還都有著上天賜予我們的與眾不同的優點。

發現自己的優勢,才可以在競局中脫穎而出。


山東尹氏


齊桓公之所以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周王室衰弱,諸侯相侵伐。使當時中國需要一個“霸主”。

周王室自從東遷洛陽之後,就一直衰弱。大一些大的諸侯國,已經無力約束。最明顯的,就是楚國。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還說,當今天下諸侯相侵相殺,我有強兵利甲,請王聽我號令。命令隨人去向周室說明,請尊楚。周王室當然不聽。然後楚國自立為王,也就是楚武王。而周王室對此,顯然無可奈何。

第二,齊國本身很強,在齊桓公之前就很強。

周桓王十四年,是齊國齊僖公二十五年,齊僖公是齊桓公的父親。齊僖公死後,齊襄公繼位,是桓公的哥哥。齊襄公和魯隱公的夫人,也是自己的妹妹私通,然後殺死魯桓公,又殺死鄭國君主子亹。而兩國對此無可奈何。這就證明了,齊國的國力強大。

第三,齊桓公為人還算“正義”。

齊桓公的女兒,魯莊公的妻子哀姜,在魯莊公死後和慶父私通。後來,還想要讓慶父做魯國君主,失敗。哀姜逃到邾國,齊桓公把她抓回齊國殺死。

第四,齊國有錢。

齊國因為使用管仲政策,重視商業,發展魚鹽業。國力又有所加強。齊國因此聯合了很多小的諸侯國。後來更是帶領諸侯討伐楚國,利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逼迫楚國結盟。

當時,強國,是齊、楚、晉。楚國,自稱蠻夷,不可能成為霸主。晉國晉獻公無道昏庸,因為寵愛驪姬,殺死太子申生。而且誣陷申生,弄得諸侯皆知。更不可能成為霸主了。所以,在那個時間,只有齊桓公算是比較好一些。可以成為諸侯”伯“之主,也就是霸主。而後來,齊桓公死後,晉、楚換了“好”一些的君主,也相繼成為了霸主國家。


歷史八卦陣


春秋時期,群雄逐鹿,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春秋霸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的。這個時期產生了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分別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以及宋襄公,這五霸都在春秋時期取得一定的成就,並對之後的戰國諸侯的分部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戰國七雄的威名都沒有春秋五霸顯赫。那麼春秋五霸中誰的成就最高呢?我個人認為,這名額應當屬於五霸之首的齊桓公。

齊桓公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而他在眾諸侯中也是威名赫赫的。他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各方面的改革,政治方面;鼓勵大臣納諫,選賢舉能,鄒忌諷齊王納諫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美談,知人善任,並且實行了國野分治的方法,這雖然沒有郡縣制的高效,但卻是郡縣制的雛形。致使齊國政治清明且高效,真正做到了政通人和。軍事方面;實行的是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農忙時訓練,有戰事時出征,這有很像是清朝的八旗制,但卻真實的發生在當時齊軍中。不僅為軍隊儲備了大量的生力軍,也為軍隊的配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既擴充了軍隊,又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經濟上;減少農民稅收,抑制商業,對商業實行重稅,減少了貧富差距,有力的促進了齊國經濟的發展,充實了齊國的國庫。在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的實施下,齊國迅速的擺脫了齊襄公時的混亂,走上了國富民強的的道路。

有了這些做為後盾之後,齊桓公開始走向了制霸之路,先是與周邊各國交好,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式滅掉那幾個不聽話的小國,並把他們的國土併入齊國,然後召開了著名的葵丘之盟併成為盟主,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成為盟主的諸侯。這之後更是抑制的楚國這個蠻夷之國向北發展的勢頭,避免了中原先進文化被蠻夷蹂躪,聯合各諸侯國扛擊北方的戎狄,尊王攘夷,保衛了華夏文明。這一切的一切讓齊桓公在諸侯國中留下極好的名聲,其威望也達到了巔峰。之後更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實現了其霸業。與其他四位霸主不同的是,齊桓公的稱霸是不以軍事征服來稱霸的,他的稱霸不費一兵一卒,是以其絕對的政治優勢及成就來雄霸諸侯的,各國來賀都是從內心之中真正的信服,沒有任何的敷衍。

總的來說,齊桓公的霸業保衛了華夏文明,使華夏文明不受戰爭的影響,使得中華文明及中華民族得以持續性的發展,這是齊桓公與其他霸主最大的不同,這也是齊桓公最大的成就。因而,若論春秋五霸中,成就最高者,個人認為理應為齊桓公。


未來可期wr


齊桓公能夠稱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基礎打的好。姜太公立國之初,就以霹靂手段迅速穩定了局面,並且他採取開明的政策,既尊重原著居民的風俗禮儀,又充分吸收其他地方先進經驗,使得齊國的發展步子走的很穩。

二是地理位置優。齊國北面是戎,南面靠魯,東面臨海,西面是小國,這種地理為齊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它既有豐富的海產資源,也廣袤的陸地資源,使得齊國經濟發展形式更加多元化,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韌性比其他諸侯國都要強,發展後勁也強的多。

三是稱霸起步早。齊國稱霸之心並不是齊桓公才又的,早在齊禧公就有了這個心思,他和陳魯等幾個小國就曾經會盟過,只是規模比較小,影響力也弱的多。齊桓公只能算是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罷了。

四是人才儲備足。經過一代一代的國君準備,齊國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國家舉辦的稷下學宮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紛至沓來,使得齊國一時間人才薈萃,各種思想廣泛傳播,人文思想空前活躍,這都為以後齊桓公的稱霸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是國際形勢好。當然這種“好”並不是指各國友好和睦,而是各國之間征戰不斷,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強烈要求有一個國家能夠結束這種混亂局面,齊國的稱霸也算是順應大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