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等待疫情“寒冬”退散

时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一方面,新闻等媒介为大家传递着希望和温暖;另一方面,一些毫无根据的谣言也通过各种媒介广泛蔓延。如“洗热水澡可以杀死冠状病毒”“留学生捐赠340万套防护服”等消息充斥舆论场,随后便被官方媒体或机构及时辟谣。

细细想来,谣言固然需要治理,但造谣者、传播者的人心何尝不需要一同“治理”?

纵观这些广泛传播的谣言,不难发现其存在很多的共同性。首先是谣言产生的环境,都是社会被不安和忧虑的氛围所笼罩。时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不少地区都采取了封城、封路等手段阻止疫情的蔓延,长时间的待家不动使得人们缺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只好另寻渠道去发泄自己的情感。此时,手机、电视等媒介成为了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手段,“死亡”“传染”“爆发”等敏感字眼充斥着眼球,也加深了信息受众的紧张,人们在高度紧张感和恐怖感下,更渴求外界信息对自己的处境有所改善或加以安慰,而一个小道消息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谣言的爆发和蔓延。

其次,谣言受众自身的影响。前几天发生的“猫狗也会感染新型肺炎”谣言,起初是由于部分媒体在解读央视采访李兰娟院士关于宠物是否传播肺炎病毒时理解错误,进而导致部分宠物被随意捕杀。这就是由于受众自我对事情的判断失准或描述失实,对谣言的扩散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会抱着求证态度去查看,更倾向于相信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再者现在消息传播的便捷性,只需要按一下转发、分享,再加上自己第一印象的评价,就能对后面的受众产生主动的影响,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扩散,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蔓延。

再者,谣言本身的“破窗效应”。大部分情况下,有些谣言针对的是一个群体中的一个个体或一类事件中的特别个案,但是“破窗效应”的影响下,谣言针对的个体扩大为群体,个案扩大为某类事件,导致了谣言的破坏力和煽动性加剧,进而导致社会性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治理谣言,更需要治理人心。谣言的防治离不开国家的措施和官方的监督,同时也需要我们自身的改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首先平复自己的心态,学会使用恰当的方法发泄自己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不做谣言的传播者和盲从者;其次,学会甄别消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不被谣言“牵着鼻子走”,凡事多问、多了解,转发扩散消息前想想是否会有不良后果,用冷静的头脑去判断、思考;另外,加强对辟谣媒体的关注,第一时间向他人解释、辟谣,减少谣言对自我、他人甚至大众的危害性。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治的关键时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为防疫工作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相信疫情的“寒冬”过后,一定会有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华夏九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