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儒學≠儒家生命哲學

生命儒學可以理解為一種中國儒家哲學所特有的生命哲學形態,但並不能被簡單概括為儒家生命哲學。

原文 :《生命儒學不能被簡單稱為儒家生命哲學》

作者 |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劉雲超

圖片 |網絡

生命儒學可首先被理解為作為一種生命哲學形態的儒學,研究對象是儒家的生命哲學思想。生命哲學這一概念來自西方哲學,在此是指對整個世界一切有機生命的實質、本體、基礎、特性、進化(發展)、地位、價值和意義等問題進行普遍理性反思的特殊哲學形態。

從生命哲學歷史發展中看,可與生命儒學形成相互借鑑相互詮釋的西方生命哲學形態大體有如下幾種:

叔本華、尼采的意志主義生命哲學

狄爾泰解釋學的生命哲學

柏格森進化論的生命哲學

齊美爾文化哲學和貨幣哲學中的生命哲學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生命哲學

以舍勒、胡塞爾為代表的現象學生命哲學

福柯的生存美學

懷特海與約納斯的有機體生命哲學

辨析 | 生命儒学≠儒家生命哲学

但是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儒學與西方哲學話語系統中的生命哲學畢竟還有很大不同。進一步探究,生命儒學可以理解為一種中國儒家哲學所特有的生命哲學形態。

這一生命哲學形態並不能完全被納入西方生命哲學話語系統中,還呈現出對於西方生命哲學的某種補充與借鑑,因此並不能被簡單概括為儒家生命哲學。

辨析 | 生命儒学≠儒家生命哲学

第一,就思想形成而言,其不同之處在於儒家思想作為一個整體,就其本質而言就是關於個體生命與整體生命的思想,是生命的學問。

而西方生命哲學只是西方哲學一個環節,生命哲學作為一個獨特思潮從出現至今不過百十年,是在對邏格斯中心主義或理性主義作反思的過程中形成。

作為一個整體的西方哲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否可以被稱為生命的學問,這一點值得商榷。正如牟宗三先生所指出:“西方人有宗教的信仰,而不能就其宗教的信仰開出生命的學問。他們有‘知識中心’的哲學,而並無‘生命中心’的生命學問……實則真正的生命學問是在中國。”

辨析 | 生命儒学≠儒家生命哲学

第二,就思維方式而言,其不同之處在於儒家思想的思維是主客不分、物我合一,並且先天具有原始自然宗教的類比取象、天人交感等神秘特質。基於理性而反思理性,在此基礎上以揭示和宣揚非理性之價值作為反思理性的重要途徑,這是西方生命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基於上述主客不分的神秘思維方式,儒家思想先天具有審美特質和藝術追求。

方東美先生認為,中西文化的顯著區別在於,西方人宇宙觀以科學之理趣為基礎,中國人宇宙觀則“不寄於科學理趣,而寓諸藝術意境”,方東美先生因此說:“科學立論,造端乎形跡,歸依乎玄象,希臘人與歐洲人之窺探宇宙,蓋準形跡以求其玄象者也,前者創始而後者圓成之,固猶屬於相似之理境。藝術造詣,踐跡乎形象,貫通乎神功,中國人之觀察宇宙,蓋材官萬物,以窮其妙用也。”

辨析 | 生命儒学≠儒家生命哲学

第三,就思維內容而言,其不同之處更多,最大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儒家哲學非常重視以德為美,善與美雖各有其意義,卻常常不分開使用,很多時候兩者指一個意思。

例如,孔子說韶樂盡善盡美,而武樂盡美而未盡善,意有遺憾。意思就是武樂雖然有形式美,但是表徵殺伐,所以不如表徵和平的韶樂。這裡的審美判斷具有明顯的人倫道德價值評判。所以,儒家思想視野中幾乎沒有純粹、絕對的審美,而往往與人倫和德性密切相關。

西方生命哲學的審美大致仍然是康德意義上的審美,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美是美,善是善,美學範疇與科學、道德、功利等範疇不同;另一方面,審美通過想象力,成為道德的象徵。就儒學而言,審美的重要性只有在同道德的關係上才能表現出來。

辨析 | 生命儒学≠儒家生命哲学

主要基於以上三點不同,生命儒學不能被簡單稱為儒家生命哲學,而應該首先立足中國哲學傳統話語,適當借鑑西方生命哲學思想,對生命儒學作出合適的解讀。

生命儒學獨特的時代意義在於,由情感入德性,由美育達善境,或者可以在理性至上的社會發展模式之外,做一些有益嘗試與彌補。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90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視域 | 生命儒學:現代新儒學的一種新向度

視域 | 文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非也

辨析 | 生命儒学≠儒家生命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