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一诗,仅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写进了天下人的心中。从此楼以诗名,诗以楼传,它不仅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巍峨雄壮,更有气吞山河之势。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闻名遐迩,吸引了武术历代名流登临作赋,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形成了独特的鹳雀楼文化。在历史中,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至州官府县,都喜欢修建阁楼,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求神拜佛。那么这座闻名遐迩的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又是由谁来主持修建的呢?

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鹳雀楼坐落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老城西门外的黄河边上。这是一个仿唐建筑,一共是9层,其中台基3层,主楼6层,高达73.9米,真可以说是巍峨状况,气势恢宏,因此被称为“黄河第一楼”。最早的鹳雀楼是什么时候兴建的呢?最早的鹳雀楼是北周时候建的,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叫李翰,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河中鹳雀楼集序》,他在这篇文章里面这样介绍:

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

这个“河中”就是河中府,就是鹳雀楼所在的永济市蒲州镇,“周”就是指北周,“大冢宰”是一个官名,相当于礼部尚书,“河外之地”就是黄河东边的蒲州这块地方。宇文护这个人本人并没有驻守古蒲州,但是他先后派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宇文会,一个叫宇文训任蒲州刺史。鹳雀楼就是在他的儿子宇文训为蒲州刺史的时候兴建的,时间是在天和元年,也就是公元566年。宇文护这个人在北周的地位就相当于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地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权臣,因此李翰在《河中鹳雀楼集序》里面讲的这几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这个鹳雀楼是他的儿子宇文训任蒲州刺史的时候兴建的,这个事情毫无疑问是宇文护主持拍板的。

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历史上的鹳雀楼是不是重建过多次?鹳雀楼在历史上没有重建过,宇文护主持兴建的鹳雀楼在历史上存在了700年左右。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还有唐代的宋代的其他诗人写的与鹳雀楼有关的作品,他们所讲的鹳雀楼就是宇文护主持兴建的这个鹳雀楼,这个鹳雀楼是在金末元初毁于战火。据当地的学者们介绍,当时鹳雀楼是由金朝的军队所控制,而元兵在黄河对岸。金兵的一个小头目料定自己打不过元军,料定鹳雀楼会被元军占领,所以自己放一把火把鹳雀楼烧了。鹳雀楼在金末元初被一把火烧掉之后700年没有重建,所以元明清三代的诗人他们所写的鹳雀楼他们的作品当中所出现的那个鹳雀楼就不是宇文护当年主持兴建的,实际上就是蒲州老城的西门城楼。

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因此元明清三代的鹳雀楼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历史上的鹳雀楼名气太大了,魅力太大了,人们需要这个楼,需要站在这个楼上登高望远,抒情言志,于是就把这个蒲州老城的西门楼当作了鹳雀楼,这是一种借代或者说是一种借景,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鹳雀楼在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我们讲鹳雀楼的历史,就可以用两个700年来概括,第一个700年是真实存在的700年,第二个700年就是用蒲州老城的西门楼做替身的700年。在抗日战争时期,蒲州老城的西门楼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弹炸毁,于是鹳雀楼连一个替身都没有了。鹳雀楼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遥远的记忆,人们只能通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样的作品来想象当年的鹳雀楼的风采了。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12月,山西省永济市人民政府开始重建鹳雀楼,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2002年的时候终于建成了鹳雀楼了。

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今天的鹳雀楼是不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呢?据当地的学者介绍,今天的鹳雀楼不是在当年的鹳雀楼的原址上面重建的。为什么没有在原址上重建呢?一个原因就是黄河改道了。人们登上鹳雀楼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楼上看黄河,如果鹳雀楼在原址上重建的话,就看不到黄河了,因为现在的黄河离鹳雀楼的原址有7华里。于是永济人就把鹳雀楼的楼址往西边移,移了5华里,也就是说今天的鹳雀楼离黄河有两华里。这个距离是比较合适的,站在今天的鹳雀楼上面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黄河由北而南,然后又由西而东,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鹳雀楼就建在这个拐弯处。所以它的地理位置,它的观景效果都是很好的。

这个楼为什么叫鹳雀楼呢?这个楼之所以叫鹳雀楼是因为它楼下的黄河河滩上有许多鹳雀,有白鹳,灰鹳还有黑鹳。鹳雀这种鸟类有这样一个特点,觅食是在河滩上面,但是它栖息是在高处,所以在当时的鹳雀楼上面就可以看到很多的鹳雀,因此人们就称这个楼为“鹳雀楼”。蒲津桥见证了黄河两岸的历史变迁,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就是产生在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在秦国兴建的蒲津桥,在北魏的时候经过一次大修,到唐代的时候就破败不堪了。蒲津桥本事连接长安和河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而在河东地区又有很大的盐池,一个就叫“盐池”,还有一个叫“女盐池”,这两个安驰每年向国家交的盐税就有160万贯,而盐税收入又是当时唐朝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因此这个蒲津桥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在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就任命宰相张悦为工程总指挥,主持改建蒲津桥,主要就是把这个竹索浮桥改成铁索浮桥,又在河的两岸铸造了8只大铁牛,这8只大铁牛紧紧地拽着这个铁索。《新唐书·地理志》里面记载:

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有蒲津关,一名蒲坂,开元十二年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梁。

蒲津桥的改造大大地改变了长安和河东地区的物资和人员往来,当时整个黄河以东地区的人到长安去应考都要走蒲津桥,京城长安的官员他们要到黄河以东地区来公干,都要都蒲津桥。经过了蒲津桥,一般情况下都是要到鹳雀楼上去看一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蒲津桥和鹳雀楼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相辅相成的。在战争年代,鹳雀楼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镇守蒲津关。在和平年代,蒲津关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迎送登鹳雀楼的人过黄河。

鹳雀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带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

唐代以后,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心的东移,中国的国度长期就在东部的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一带移动,所以长安就慢慢地衰落了。随着长安的衰落,蒲津桥也风光不再,再加上气候的变化以及人来的乱砍乱伐,使得洪水泛滥,黄河经常地改道,黄河河道忽东忽西,蒲津桥多次被水淹,以至于最后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