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与何洁-是我在成都听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流沙河与何洁-是我在成都听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我是四川人,在外地工作了二十多年。回到成都后,我重新感知了这座城市的种种美好、温暖和感动,比如流沙河与何洁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故事在成都流传已久,也许很多人读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和我一样也被深深打动过。在此,我愿意再次与大家分享我心中的美好成都故事,在冬日里,给大家带去一抹暖阳。——作者

【一】

“何洁疯了!”在那个年代,何洁选择与流沙河相恋结婚,应该是被所有人反对的事。“何洁疯了!”当何洁决定嫁给流沙河时,亲友坚决制止,母亲苦口婆心。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所谓的“反右派斗争”而相互猜忌,甚至亲人之间彼此也划分界限。人人避之不及。而何洁,一个青春年少的川剧演员,一个大城市的美丽女子不惜为了“大右派”失去工作,在常人眼里,该是多么愚蠢和不可思议!正值最好年华的何洁,却选择了一条众人眼里的不归路。是怎样的勇气支撑何洁?是怎样的爱人吸引何洁?


流沙河与何洁-是我在成都听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那个勾着脑壳散步的就是流沙河!1957年,初夏的西安虽不似成都那样闷热,但白天的高温干热,让这个来自成都的小伙子本已惶恐而忐忑的内心更加烦躁不安。他要寻找一处静谧和安宁,于是躲进了游人稀少的骊山。成都市川剧团到西安演出,演出结束后,演员们相约来到骊山游玩。

【二】

“看,那个勾着脑壳散步的就是流沙河!”不知是谁认出了流沙河,一双双惊异的目光锥子一样刺向流沙河。只有一个少女,看到他的瞬间,心中一颤,默默无语。没想到“疯狂向党进攻”的他,并没有想像中的三头六臂,竟然是位儒雅的文弱书生,她看他的目光顿时充满了同情和怜惜。流沙河惊恐地看着这群认出自己的老乡,仓皇地逃离了骊山。回城的路上,想着自己的境遇,不禁唏嘘。流沙河,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从少年时期开始就酷爱文学,追求光明。他加入进步学生团体,并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新中国成立时,17岁的他是四川大学农化系的学生,为了尽早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他毅然辍学到山区当小学教员,教学之余,仍不忘文学创作。1952年,流沙河调到四川省文联专事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歌颂党和毛主席,歌颂新中国的诗篇。1956年 出版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流沙河与其他几位青年诗人创办了《星星诗刊》,这是新中国诗歌史上创刊最早的诗歌刊物,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是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心灵家园。创刊号上,他发表了散文诗组《草木篇》,这是一组托物言志的微型散文诗,通过对五种植物的描绘,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反右”运动开始后,《星星》被指控为“反党刊物”,《草木篇》则被毛主席亲自点名批判“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而成为最毒的“大毒草”。天真的流沙河以为这只是一场误会,便躲到西安避风头。他没想到在偏僻的骊山居然被一群来自成都的老乡认出来,他更没想到西安一躲,竟会“躲”出一位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二十余载的女子,此女子便是他后来的妻子何洁。这一年,流沙河25岁,何洁15岁。



流沙河与何洁-是我在成都听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三】

我只是一粒松脂,是你的爱使我变成了琥珀,有了存在的价值何洁很早就读过流沙河写的诗歌,她很喜欢他的诗歌,率真、抒情。回成都后,她多方托人打听有关他的一切,又从一位老作家口里了解到许多他的事,她替他感到冤屈,便想方设法接近他,带给他一些安慰。此时的流沙河被打成右派,留在省文联机关监督劳动,当“反面教员”。他受尽薄凉,看淡人生。通过了解,何洁更加敬佩他的人品,仰慕他的才华,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疯狂爱上了大十岁的他。而流沙河则不以为然,他以为像大多数人那样,何洁是出于好奇,想看看“疯狂向党攻击”的人真实面目。第一次见面,流沙河坐在那里,彬彬有礼,却冷漠而不在意。直到何洁提及1957年夏天在骊山的偶遇,流沙河万分讶异,本以为自己尝尽人情冷暖,看透世态的炎凉和人性虚伪,却没想到在茫茫人海中,居然还有一个多情的女子在默默关注他,他感动何洁的善良,不随波逐流,不落井下石。更感激何洁对自己的一片真情,他们相爱了。文革开始后,“大右派”流沙河被揪出来,押回原籍金堂县城厢镇接受监督改造,没人送行,唯有何洁。车站旁,茂密的梧桐树下,押送人员的监视中,他们“执手相看泪眼, 竞无语凝噎”。挥手道别,汽车载着心爱的人绝尘而去,她悲愤、心痛、无助,却倔强地坚定了要与他共赴命运的决心。回到老家劳动改造的流沙河成了锯木工。分隔两地的日子里,辛苦劳作中,何洁的来信成了他唯一快乐的源泉。鸿雁传情时,他们的爱愈渐浓烈而执着。“我只是一粒松脂,是你的爱使我变成了琥珀,有了存在的价值”。“你是一株乔松,而我只是一茎松萝,攀缘着你,托身于你”。结束一天的劳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简陋的住所,煤油灯下,给心爱的姑娘写着一封封情书,黯淡无光的日子又有了新的希望。何洁曾两次去金堂看望流沙河,第二次去时,她带去的礼物是悄悄珍藏的流沙河抽过的3个烟蒂和一块洗澡海绵,流沙河收到的却是何洁的款款深情。他们足不出户,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在风清月明的夜晚,他们坐在台阶上,流沙河朗诵了自己的诗,何洁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何洁回成都后收到流沙河的情书:“四十五小时的聚会已经使我们再也无法分开。分开,彼此都将活不下去!别后的三天里,我落在离愁织成的大网里,如痴如病,苦苦挣扎。”“我们已似结婚多年的伴侣,只在一颦一笑之间,脉脉相视之际,不用言语,就能了解彼此的意思。”“我的每一根神经末梢都在颤抖,幸福地颤抖。”短短一个月,七封情书犹如七只情雁,从金堂乡下飞到成都何洁的身边。是何洁的爱,让跌入谷底的流沙河,又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流沙河绵绵的情谊深深打动着何洁。


流沙河与何洁-是我在成都听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四】

“欢乐的贫困是美事”收到第七封情书的第二天,1966年8月22日,阴历的七夕,何洁悄悄离家而去。她义无反顾抛却了工作,迎着冷眼和鄙视,像飞蛾扑火,奔向了“大右派”流沙河的怀抱。没有一件嫁妆,只有两三件换洗衣服和一本笔记本;没有鞭炮花烛,只有用墨水瓶做成的煤油灯;没有新房,只有一间一隔为二的陋室和一只新枕头;没有热闹的婚宴,只有一小碗红烧肉;没有高朋满座,只有流沙河的老母,和两名荷枪实弹监视流沙河行动的民兵。三个人围坐在小方桌前,看着唯一的菜肴难以下箸。新婚的喜悦和前途的堪忧强力交织,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婚宴”刚一结束,流沙河就被民兵带走了,洞房花烛夜就这样划上了凄凉的句号。从此,川剧演员何洁变成了“大右派”妻子何洁。婚后的生活正如想象中的那样苦,流沙河“赤脚裸身锯大木”,何洁替人缝洗衣服做保姆,荷锄担粪植树种菜。婚后的生活也如想象中那样快乐,他们一起研究契诃夫,捧读普希金,何洁的艺术见解常令流沙河惊叹不已。暗无天日的生活有爱人共患难,虽苦尤乐。“欢乐的贫困是美事”,流沙河苦中作乐,写下了《故园九咏》、《情诗六首》和《十爱》,其中的《十爱》见证了他们的情凄意切:爱你为我丢掉饭碗,爱你为我而甘当贱民,爱你冬夜偎热我冰冷的脚,爱你夏夜扇凉我汗浃的身,爱你挽着菜篮牵着儿给我送牢饭,爱你在市场上红着脸讨价还价,爱你不顾面子给人当保姆,爱你不让我知道钱之用尽,爱你一边奶孩子一边唱《宝贝》,爱你一边织毛衣一边读《普希金》,愿来世你做丈夫我做你的妻子,愿我能给你无线柔情苦难还在继续,孩子的到来并没有阻止他们接受批斗,何洁挺着大肚子,与丈夫并排站在一起接受“造反派”批斗。孩子出生后,何洁背着幼儿继续挨斗。流沙河曾心酸地说,儿子鲲鲲6岁就“参加了工作”,随父到木工厂做工,给爸爸打下手。流沙河诗作《中秋》记录了当时的悲凉:“爱他铁齿有情,养我一家四口;恨他铁齿无情,啃我壮年时光。”随着文革运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抄家一次比一次细致。何洁怕流沙河写的《七只雁》、《情诗六首》被发现,成为丈夫的罪证,将他判刑祸延全家。她把信纸卷成一卷,藏在胸前内衣里用针线缝死,儿子出生后,又藏在儿子的襁褓之中。浩劫十年,经历无数次的抄家,流沙河的六百多册书和稿本都被抄走了。而《七只雁》、《情诗六首》则因为缝在内衣里,夹在襁褓中,藏在夹板中,辗转金堂、成都、贵阳、眉山得以幸存。即便在最黑暗的年月,为了生计,何洁四处打零工,她把信和诗稿带在身边也不忍烧毁。她始终珍藏着信和诗稿,就像珍藏着流沙河对她的爱和诺言。每每抚摸皱褶的信纸和诗稿,何洁感觉爱人就在身边,给她爱和力量。

【五】

“分手即为路人”阴霾终将散去,随之便是晴天。1978年底,
流沙河一家从金堂县城厢镇回到成都。流沙河在省文联专事写作,被禁锢的创作欲望与灵感喷薄而发,这期间,他佳作不断。1981年全国第一届新诗集评奖揭晓,《流沙河诗集》中榜,随后他又撰写了《写诗十二象》,编著了《台湾诗人十二家》等著作。何洁任职于省文联下属川剧研究所,后调入《星星诗刊》编辑部。此时的《星星诗刊》在全国颇有影响,推出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成都诗人。何洁开始了她的潜心写作,期间得到沙汀、艾芜等大师的悉心指导。然而,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这对饱受生活磨难的患难夫妻,共同生活了25年,度过最艰辛的岁月后,却分道扬镳了。


流沙河与何洁-是我在成都听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六】

“我生本无根,心安是归处”。1984年冬天,何洁提交了辞职报告,她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写作,隆莲法师推荐她去青城外山的普照寺。住进普照寺后,何洁写出了《落花时节》《山里山外》《空门不空》《山月寮记事》等佳作。写作的同时她问道求索,她开始对文坛的功名利禄敬而远之,把注意力集中于苍生冷暖之上。她花了近三年时间募集资金,修筑了普照寺通达山外的水泥公路,她对普照寺的恢复重建发挥了巨大作用。1989年,何洁觉得是时候放下情感了,她决定与流沙河协议离婚。关于他们的离婚,流沙河曾说“一个屋檐下容不下两个天才。”何洁则说:“人生聚散无常,缘尽即散,这其中本无是非可言。”爱到深处是落寞,情到浓时是离殇。“分手即为路人,这是命运,由不得你想或者想。”也许,这就是最深的爱。看着已经发黄的信笺,满满的写着对自己的惦念。她痛哭过,深谙生命悲情,直到在青城山修建了青峰书院,才找到了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我生本无根,心安是归处”。正如何洁在《我与青山共白头》中写的那样,她追求的是安全和恬静,是遗世独立的孤独感,是回归自然后的豁然明白。


流沙河与何洁-是我在成都听到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