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的三个基本标准,你做到了吗?

好教师的三个基本标准,你做到了吗?

  什么是好教师?是特别会“教书”、充分掌握课堂话语权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有课堂掌控力、会教书、特别能讲通常是评判好教师的标准。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好教师都是‘教的专家’,那么21世纪的好教师则必须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少教多育

  教与育是两个概念,如果教是“阳”,育就是“阴”。现实教育的问题是教得太多、育得太少,以致许多学校充斥着教训、教导、训练,而“育”却少之又少。什么是“育”,其实就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里自己体验、感悟、成长。

  中国古代教育家都是少教多育的典范,孔子自不必说,商朝宰相伊尹辅佐了五位帝王,作为太子的老师,其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少教多育。鬼谷子培养的几个弟子,决定性地影响了战国纷争的局势,其教育成功的秘诀是“以修身之道驭治世之术”,其教育方式亦是少教多育。

  第二、少教多学

  教与学也是两个概念,如果教是“阳”,学就是“阴”。之所以要课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

  教师为什么要少讲?因为少讲才有可能把控教与学、教与育之阴阳,减少对学生的干扰、控制、伤害,利于学生早日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第三、少他多自

  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他主”,注重“自主”。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除非他愿意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育本质是自我教育,好的教学本质是自我学习,好的管理本质是自我管理。

  现实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班级管理,“他主”仍处于主导地位,成人对孩子控制过多,进而导致成长中的伤害,让孩子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走向“自主”,就是教育者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更多的是提供爱的环境,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让成长成为自己的生命常态,而不是自己不成长却要求孩子成长,自己不读书却强迫孩子读书,自己不学习却强迫孩子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