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作為公共品的口罩天價問題

天價口罩的本質問題不是什麼市場價格與供求均衡,而是全球集體行動中的“最弱環節”防疫協同機制,外加疫苗開發中的“最佳投籃”問題

如何破解作為公共品的口罩天價問題

文 / 經言經語

近來中國內地疫情蔓延,做為防疫重器的口罩幾近天價。坊間有一些自由市場經濟學愛好者認為“發災難財”是可取的,因為價格上漲會刺激供給,吸引有利可圖的供給者運輸口罩到本地市場,從而讓更多的需求者獲得急需的口罩,而價格也會因更多供給者之間的競爭而平抑下去。在他們眼裡,口罩價格應隨行就市,“發災難財”不但不該受罰,還應得到獎章。

疫情當頭之際,不能任由這類不切實際的“黑板經濟學“橫流於市,且不說公共衛生災害時期口罩市場的本質不是市場價格規律,就算是依照這些經濟學愛好者的”市場效率“邏輯,市場運行的結果也不一定是供給增加,而恰恰相反更可能是奸商囤積居奇。

本文分四部分,一是探討“真實世界經濟學“的思路方法;二是用”市場效率“邏輯推導出”發災難財”的市場無效性;三是指出傳染疾病的危害性是由群體行動中的“最弱環節”(weakest link)所決定的,只能由政府幹預而不是市場價格來優化配置救命口罩;四是結論。

愛好自由市場的朋友可能要發問:“政府有形之手會損害市場無形之手的分配效率”。您別急,不管是自由市場背後的成本收益優化理論,還是多重歷史經驗,都證明了在“最弱環節”的情況下,市場個人的成本收益最優選擇就是政府幹預。

一、“真實世界經濟學“的方法論:科學還是故事會?

經濟學做為一門社會科學,有兩種科學意義。一種是建立在大數據普遍規律上,此為數據歸納法。另一種是把問題的實質用理論抽象出來,把複雜關係濃縮為核心邏輯鏈,再檢驗此邏輯鏈是否廣泛符合社會現實,此為邏輯引申法。初級微觀經濟學前三章所教的“供求機制市場效率模型“(即上述愛好者筆下的理論依據),正是通過無數數據歸納與邏輯引申所證明出來的極簡真理:需求與供給決定市場價格,需求上升推動價格,價格上升刺激供給。

可以說每一個真實運行的市場都起步於“收益最大化”之理性人假設基礎上的供需價格機制,所以這是基礎科學邏輯。而接下去的經濟學就開始一步步分化複雜起來,有時候只看單棵樹,即微觀經濟學,有時候看整片森林,即宏觀經濟學。有時候約束是資源稟賦,而有時候約束是制度,這就有了新古典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區別。有時候知道各種行動選項的概率,即期望效用理論,而有時候我們兩眼一抹黑,這就導向了基於不確定概率的行為經濟學。有時候一個人選擇就行,如個人選擇;有時候以社會計劃者(social planner)來決策,如薩繆爾森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理論;也有時候行為人的決策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各類博弈論。根據不同現實背景,學者選擇不同的理論假設與研究方法來著書立說,於是就帶來了關於假設與方法的各種爭論。

經濟學作為科學,尋找的是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共性規律。但每個現象都有所不同,所以要仔細考慮現象之間不同的部分是次要的,還是主幹的,如果假設次要部分一模一樣,我們是否能在主幹部分達成一致。比如計算自駕遊所需時間,各種汽車千奇百怪,但設計啊功能啊都是次要的,共同的主幹部分只有兩個 – 限速和距離。

經濟學的研究從來不侷限於孤例,更不會以孤例做為理論依據而證明另一個案例也必然是這樣的。比如同樣是救災,颶風后的發電機短缺與肺炎後的口罩短缺,貌似都是短缺,貌似漲價都能吸引供給,但其本質上是不一樣的,買不起高價發電機大不了一家子乾等幾天唄,但買不起口罩的人可能就會迅速成為新的傳染源而威脅到他人,這兩個案例下的“價低者不得“機制是本質不同的。而經濟學研究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將各種本質用歸納或引申法分門歸類,不是簡單粗暴的描繪一個孤例故事,然後總結說”嘖嘖,你看看,類似吧…“

所以,用經濟學考察真實世界,的確可以從成本收益理性選擇入手,但不能侷限於初級微觀經濟學前三章引介的基礎供需均衡失衡關係。 如果把案例們用歸納或引申串起來找出共性,那就是科學,而如果只是孤例套孤例,那就只是故事會。科學還是故事會,就是學者與愛好者的重要區別之一。

二、“天價口罩“背後的供需價格機制:靠漲價能解決問題嗎?

答案是能刺激一些供給,但各種變數很多,尤其是現實已存在的市場恐慌情況下後患無窮。以下的思維推導是按照那些推崇“發災難財“的經濟學愛好者的邏輯(漲價刺激供給)來延伸展開的,希望達到一個歸謬的論證目的。如果有哪位愛好者覺得筆者誤解您的邏輯了,先表示歉意,無論您的邏輯是何種,不影響如下推導的最終答案。

討論起發點是沒有疫情,一方面本地供應廠商數量既定,產能可拓展,生產越多則單位成本越高(就如同僱傭木匠,假設市場上本來有一百個木匠,那麼你僱傭第一個木匠和最後一個木匠的僱價是不一樣的,所謂“奇貨可居”), 市場價格高了就能覆蓋更高的生產成本,從而在擴大供給量後獲得利潤,另一方面需求者的價格彈性很大,價格高了就少買點,促銷就多屯點,誰感冒就得戴個n95口罩不成?

然後出現疫情,一方面需求者的口罩偏好陡增,同樣價格下需求量增加,這裡還有個剛需數量,按每人每天計算,價格高還是低都得買那麼多。另一方面短期內本地供應廠商會應對需求上漲和價格上漲,提高供給量,直至願意支付天價的需求者都買到口罩了,不願意支付或者買不起的需求者悻悻而歸了。整個這個供求調整與漲價的過程都是來源於需求偏好的驟然增加。如果短期內供應量不足,達不到剛需的數量,那就只能靠漲價了,價高者得,價低者不得, 此時可能是天價(就如同沙漠裡的一瓶水)。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漲價能吸引新的供給商嗎?“ 答案是”NO,不能。” 假設剛需已經得到滿足,那麼擴大產能或增加新廠商,都不會擴大需求量。剛需滿足後沒有恐慌心理,需求者不需要囤貨,所以對降價沒有反應,且可能越降價心越安。既然降價不能刺激更多需求,那新的廠商自然沒有加入動力了。

但反過來說,漲價以後反而可能刺激新一輪漲價,因囤積居奇帶來的漲價。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囤積居奇以後,供給減少,但剛需老百姓還得買,所以就是多送錢給供給商唄。二是因短缺而產生的恐慌心理,反而會刺激恐慌性需求增加。這裡的道理就類似於早年姜昆相聲裡的計劃經濟時代一喊漲價就過量囤貨。此時商家可以再恢復供給,但這種形式的供給增加可以算是奸商型了。

這裡有的讀者可能要問了,既然有商家靠囤積居奇賺大錢,此時商機巨大,自然有別的商家來參與價格競爭,分一杯羹,最後拉低物價。這只是一種理想中的完美市場狀態,消費者不恐慌,對降價有相對較強的需求數量反應。但正如上面所說,當市場恐慌消除後,消費者可能反而就不盡量囤貨了。這裡還有一點很重要,對於商家來說,你死我活的是瓜分既定市場,但樂於握手合作的是擴大市場規模,靠製造恐慌而擴大規模。換句話說,第一種利潤是別家商號都不降價,但是你降價而佔據市場,第二種利潤是大家一起等待恐慌,等恐慌需求增加了,再一起瓜分一個更大的餅。歷朝歷代, 此類奸商合謀數不勝數。

上面列舉很多可能出現的市場狀況,現實的情況可能更偏向於市場恐慌,看看歐美各國藥房賣光口罩就知道了。筆者並不是說漲價一定不會刺激更多供給,正因為也有一定的經濟學原理在裡面,所以才會有那麼多漲價派的呼聲,但很遺憾,現實的可能變數遠遠多於那些愛好者們的econ101黑板經濟學。

三、“天價口罩”的本質問題:全球集體行動中的“最弱環節“協同

第II部分絮絮叨叨了一黑板的中級微觀經濟學的市場加心理分析,只是為了證明那些“讚美災難財“言論者的市場侷限性,就算按照他們的供求邏輯也不能證明漲價就可以解決問題,相反,隨行就市有可能製造進一步的社會混亂。其實第II部分就算剔除也沒有關係,因為天價口罩的本質問題不是什麼市場價格與供求均衡,而是全球集體行動中的”最弱環節(the weakest link)”防疫協同機制,外加疫苗開發中的”最佳投籃(best shot)”問題。咱們接下來先說防疫問題。

在供求價格機制下,颶風后買不到發電機只能說明你的需求還不夠高,那你就在家等恢復供電唄,你也不會對其他買到發電機的人產生任何影響。但疫情後的口罩不一樣,拿不到口罩的人就會成為社會最弱環節,成為潛在汙染源,從而威脅到花錢買下口罩的人。換句話說,你買到口罩而別人沒買到,你並不見得就開心,因為只是單位減少了感染率,感染源還在甚至(假設非要出門買菜)反而增加了。疫情之下,只有人人戴口罩才能消除最弱環節,否則最弱環節就可能一個傳染十個,造成前功盡棄。價格供求機制下必然產生“價低者不得“,這就是最弱軟件。所以說,天價口罩的本質不是什麼價格供求機制能解決的。

但最弱環節的解決機制依然是基於個人理性的成本收益計算,這裡有兩個方面的計算,一個是個人之間,一個是從個人到集體。個人之間,你戴口罩防我傳你,我戴口罩防你傳我,保護你就是保護我,這是所謂的“合體技術”(aggregation technology)。上升到兩國之間,與其花大錢在本國圍追堵截感染者,不如掏錢給疫區國家,拒病毒於千里之外。說起來幾萬個口罩沒多少成本,如果本國隔離一條遊船一列火車啥的,那成本就多到哪裡去了。所以那麼多國家才會捐款抗Ebola病毒,而這次也已經很多國家向中國伸出捐助之手。請注意,比如阿聯酋等等都是選擇捐贈口罩,而不是賣,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傻,而恰恰是他們的成本收益優化選擇。

二是從個人理性到集體理性。任何個人都買不起天下的口罩,能保證人人戴上口罩,而只要還有1%的人沒有戴上口罩,那之前99%的努力都可能前功盡棄。換句話說,在“最弱環節”問題上,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只能選擇明哲保身,而“最弱環節”的存在就註定了個人明哲保身沒法實現。這時候,個人理性的自利選擇就是支持政府的統籌安排,每個人都戴口罩,每個人也都有動力幫助別人戴上口罩,這個時候,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是一致的。這裡的理性一致,不是什麼政治,也不是什麼道德,純粹是個人成本收益彙總而成的集體選擇. 此時的集體合作既是人人得益的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m)狀態,也是社會效率最優狀態(social optimum)

此處可能有的讀者又要擔心了。不漲價了,你拿什麼去刺激商家擴大供給呢?學過公共品理論的讀者可能都知道,公共品的需求有政府統一彙總了,但供給方依然價格給夠我就發貨。同樣道理,政府統一採購口罩,支付正常經濟成本,依然可以保證口罩充足共贏。所謂正常經濟成本,指政府與生產商是平等的市場採買關係,否則生產商會因得不到正常市場利潤率而以腳投票走開。網上讀到說,“N95口罩生產的難度並不大,材料雖然要求較高,但也並不缺少。” 這種生產可替代性很強的產品,短期短缺並不構成大幅度漲價的高成本藉口,正常市場利潤足夠吸引產能替換加入市場。

漲價是結果,而不能是起因 – 是消除恐慌因素後的群體需求上升額所帶來的漲價,而不是因為囤積居奇帶來的漲價(參看第II部分討論) 。而“最弱環節”不戴口罩者的存在,對於生產者自身對於他國人士來說,都是傳染威脅,所以當口罩缺口不算太大的時候,所有人(包括生產者)都有自利動力去填平之,特別是他國政府的無償協助。至於口罩如何分配發放,那是另外一個層面的政府管理問題了,此處略去不提。

最後補充以下接下去的疫苗開發”最佳投籃(best shot)“問題,這是一個免費分享能擴大本方收益的純公共品。還是前面那句話,”幫助你就是幫助我“, 所以說美國疾控中心已經開始到中國協同對策研究。這裡也不是什麼市場價格問題,但依然是自利人性帶來的優化選擇。

四、 總結

本文力圖運用自由市場經濟學來歸謬天價口罩。不談道德,無論政治,只談市場,得出的結論是口罩不能漲價,甚至應該免費,恰好駁斥了那些“黑板經濟學家”讚美“發災難財”的謬論。

(署名為筆名,作者為某大學經濟學教授,編輯:蘇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