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永樂大典》是真的失傳了嗎?具體是一本什麼書呢?

包包大忍


大家好,我是調侃歷史,歷史問題我來答。

《永樂大典》是永樂年間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書籍。初期命名為《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改名。

全書22877卷,11095冊,3.7億字(文言文),彙集了古今圖書八千餘種。

《四庫全書》的總校官紀曉嵐在私人筆記中提到,《四庫全書》是參考殘存的《永樂大典》寫的,而且還只是冰山一角,即使他讀遍萬卷書,面對《永樂大典》中的知識還深深感到了絕望。

英國人編的《大英百科全書》,稱《永樂大典》是“世界又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可是《永樂大典》現今只有不到800卷。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失傳的呢?

明成祖在成書之後考慮到工程浩大便只命人抄了一部正本,這還動用了2.16萬人。

正統十四年,南京文淵閣發生火災,原稿全部燒燬,幸運的是正本已經移到北京。

嘉靖三十六年,宮中失火,正本差點被燒燬,所以嘉靖皇帝決定組織人手抄一部副本。耗時六年,於1567年完工,被稱為嘉靖副本。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隨即又被清軍打敗。離開北京城前,李自成燒了一把大火,自此,正本下落不明。

雍正年間,雍正帝把副本放在了翰林院。

此後,清朝的多個皇帝根據《永樂大典》編纂了不同的書籍後,《永樂大典》被放在翰林院無人問津。一些大臣就偷偷趁著上下班把《永樂大典》帶回家去,數量達到了100多冊,有的還賣給了西方。

光緒年間,清點《永樂大典》只剩下不足5000冊。二十年後再次清點,只剩下了800多冊。

1900年6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副本沒了。

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尋訪收集,也僅僅只有200多卷,再加上世界各地的才800多卷,不及原本十分之一。

內容

《永樂大典》收錄了八千多種書籍,從先秦到明初,幾乎能用上的書籍全部歸納整理到了《永樂大典》中。包含了經、史、子、集、釋莊、工、農、醫、天文、地理、人文、國統、道德、政治、道經、戲劇、平話、占卜、文學以及山川地理、歷史名物、奇聞異事,還有日、月、星、雨、風、雲、霜、江河,各地習俗還有民族。

這本書可以說是古代的百科,幾乎把當時人們所知道的所有內容全部記錄在內,比英國的百科全書早了300年,並且信息量還超過了幾十倍。


調侃歷史


不能說《永樂大典》完全失傳了,因為仍然還有少量存世。

  關於《永樂大典》到底是什麼樣的書呢?這麼說吧,《永樂大典》世界上歷史上最浩瀚壯闊牛逼的書,沒有之一。

牛逼在哪裡?牛逼在書的體量可以說是巨大。巨大到什麼程度呢?這裡可以說一個概念,該書分約10億字,相當於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44倍。

或者再做一個比較,大家就更能體會《永樂大典》這種接近於恐怖的巨大體量。

清朝的恢宏鉅製《四庫全書》的總校官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提到,他編纂《四庫全書》時,曾參考殘存於世的《永樂大典》,那時《永樂大典》就已經遺失的七零八落了,他最終也只能看到《永樂大典》的冰山一角,但就是這冰山一角,已是包羅萬象,饒是他讀遍世間萬卷書,睹之還是對世間知識之浩淼廣博產生了深深的絕望感。

《永樂大典》有多大的體量呢?說出來有些嚇人,就是把有文字以來歷代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還有天文、地誌、陰陽、醫算、僧道、技藝的資料都收集起來,匯在一書之中。這是前無古人應該也是後無來者的宏大工程,全中國最牛的學者們,歷時六年,才完成這本曠世大典。

即使是300多年後,英國編《大英百科全書》,亦忍不住對《永樂大典》推崇備至,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很遺憾,《永樂大典》今存不到800卷。

造成這種慘劇的原因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卻所幸存有正本。後來有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曾上書建議刊刻《永樂大典》,卻因工程浩繁不了了之。

明清交替,北京城先後迎來李自成、多爾袞兩任主人,李自成離京前,更是火燒大內,宮中亂成一片,就連這正本也是下落不明。

到了近代,人們分析《永樂大典》正本消失在萬曆、天啟年間,進而推測《永樂大典》正本是作為萬曆皇帝的殉葬品葬於北京十三陵的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了。

以郭沫若為首的許多史學家就通過反覆論證,認定《永樂大典》的正本是被殉葬於定陵。

但是,20世紀60年代,在郭沫若等人的熱切倡導下,定陵被髮掘了,讓人大失所望的是,陵墓中根本沒有《永樂大典》的影子!

郭沫若等人轉而認為,《永樂大典》正本不在定陵,就必在永陵。

永陵是嘉靖皇帝的陵墓,郭沫若等人認為,嘉靖皇帝是那麼重視《永樂大典》,下令錄《永樂大典》副本,那是有意以《永樂大典》正本作為自己的殉葬品。而嘉靖皇帝死後三個月才下葬,而接其位的隆慶皇帝則在其死後的第四個月賞賜謄抄人員,那麼,毫無疑問,《永樂大典》正本就是埋在永陵。

但是,定陵被毀的悲劇不能重演了,永陵可不能再挖。

《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在永陵,只能是一個謎。

時至今日,在美國洛杉磯亨廷頓圖書館偶然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嘉靖手抄本。一共包括兩卷:第10270卷《教世子》及102071卷《文王世子篇》,主要講述了皇室家族應該怎樣教育皇子,其中大量引用了《禮記》等12部文獻,包括4部現已完全失傳的文獻。

據悉,該卷曾由傳教士帶回美國,後來贈送給了圖書館。

《永樂大典》沒有傳世,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個重大損失。如今的很多古籍,在歷史長河的流逝中都已埋入了塵埃中,那些散落在歷史塵埃中的不朽著作,可能憑藉我們今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收集並領略到的。但是在明朝,卻因為《永樂大典》,讓我們有可能看到那麼多我們品讀不到的厚重文明。如果《永樂大典》流傳下來,我相信,中華文化絕對會比現在更加的浩瀚,而且是肉眼可見的浩瀚,但是很遺憾,這樣的偉大鉅製,無論是從前還是今後,這個世界上也都不會再出現了。

這絕對是中國乃至於世界文明史上一個重大的缺憾!


大葫蘆蘆蘆蘆蘆


《永樂大典》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耗時六年(1403-1408年)完成,全書22877卷,目錄有60卷,總共11095冊!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典籍,也是從古至今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記載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和其他百科文獻,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稱得上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

永樂大典確實已經散落在世界各地,恐怕永遠也不能收集在一起了,由於清政府的無能讓中國處於風雨飄搖中,日本全面侵華髮動了文化洗劫,導致我國那些收藏家不得不把手裡的藏品賤賣出去,美國和日本開始大量搶購古籍,當然這也激起了中國人的愛國之心,由葉恭綽先生為首的一批文人創建了文獻保存同志會,在他們的努力下搶購了48000冊珍貴文獻,其中還包括永樂大典的和卷13991!國民黨逃跑時將一系列文獻帶到了臺灣!





凌風錄


“永樂大典”我認為就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收錄了非常非常多的,古代重要典籍。收錄內容非常全面:道經、戲劇、醫學、占卜、工技、文學、天聞、地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江河湖泊、各種宗教等方方面面全部收錄再內,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我認為“永樂大典”並不算是失傳。據我查證,在我國的國家圖書館還收藏著60多冊“永樂大典”的珍品!真希望我國珍貴文物早點回到祖國的懷抱啊!





周老師聊歷史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成祖永樂年間。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當年(1403年)七月,就下令編纂《永樂大典》。他對解縉、胡廣等大臣們說:“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記載在各種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檢索。朕想廣泛採集各書中所載事物,用韻來統攝,以便考索,這樣檢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過去的《韻府群玉》和《回溪史韻》等書,雖然也是用韻來統攝的,但採書不廣,記載簡略。希望你們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來歷代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還有天文、地誌、陰陽、醫算、僧道、技藝的資料都收集起來,匯在一書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解縉等人秉承上意,歷時六年,終於編出了這部共22,937卷,分11095冊,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的曠世大典。

300多年後,英國編《大英百科全書》,對《永樂大典》推崇備至,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永樂大典》今存不到800卷。

造成這種慘劇的原因,是《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全都是書手們用明代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參與抄寫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書成之初,明成祖曾經考慮將之付梓,但因工費浩繁而罷,唯聘書手抄錄了一部,被稱為“永樂正本”。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所幸正本已全部移藏北京,未逢此劫。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燬,《永樂大典》正本差點被毀。

受此虛驚,嘉靖皇帝決定組織人力抄寫一本副本。

重錄之初,大臣徐階認為抄錄上萬冊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來的式樣和書法。但經深入翻檢《大典》,發現如果版式一變,上面的大小字和圖形都要發生變化,不如照原樣摹寫方便,最後決定重錄全仿永樂正本,不加任何改變。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皇帝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抄繪,耗時六年,於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完工,被稱為“嘉靖副本”。

嘉靖副本重錄30年後的萬曆年間,又有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曾上書建議刊刻《永樂大典》,同樣因工費浩繁不了了之。

明清交替,北京城先後迎來李自成、多爾袞兩任主人,李自成離京前,更是火燒大內,宮中亂成一片,正本下落不明。

雍正年間,雍正帝將從宮中搜集起來的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四庫全書館,因要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失傳的典籍,乾隆皇帝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永樂大典》缺失了2422卷,有千餘冊不知所終。

乾隆皇帝深為嘆息,下令在全國尋找丟失的《大典》,特別要在書賈坊林間“留心體訪”。

有人猜測,在翰林院供職的徐幹學、高士奇、王鴻緒等人經常查閱此書,可能把一部分帶回浙江老家去了。

乾隆皇帝就給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下了密令,要他們去徐、高等人家中宣示,《永樂大典》是官物,即使當年拿回家,也是無意收藏,只要交出,概不追究。可是徐、高後人堅持說沒有見過《大典》,最後只得無功而返。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庫全書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六冊《永樂大典》帶回家中閱讀,被人盜去。

乾隆皇帝聞訊,十分惱火,指責說:“《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聽纂修等攜帶外出!”下令嚴查,全城戒嚴。盜書者喪膽,趁夜悄悄將《大典》放到御河橋邊,終被追回。而黃壽齡也被處罰俸3年。

嘉慶十三年(1808年)纂修《全唐文》,大臣奉旨入閣參考《永樂大典》。

道光年間纂修《大清一統志》,多參考《永樂大典》。

悲劇的是,被參考過的《永樂大典》被棄置在翰林院,無人過問。一些官員趁機大行偷盜之事。清末繆荃孫的記載,當時翰林院的官員早晨進翰林院辦公時隨身攜帶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樣子背在肩上;下午離開翰林院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冊《永樂大典》出來,看守人員毫無覺察。誠如文廷式這樣的斯文學者也通過這樣的手法偷盜《永樂大典》,數量達到100多冊。

《永樂大典》流出宮後,有的被洋人高價收購,更加劇了它的流散。

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永樂大典》,不足五千冊。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點,僅存八百餘冊。一部大書,幾乎被偷光了。

就是這八百餘冊,也難得保全。

1900年6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與英國使館毗鄰的翰林院成為了義和團對抗英軍的戰場。據英國人威爾的《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衝突中有人將火把拋進翰林院中,翰林院頓時著起大火,排積成行、一望無盡的藏書遭受空前浩劫。貯存《永樂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燒燬。“龍式池及井中,均書函狼籍,為人所拋棄。有綢面華麗之書,皆手訂者;又有善書人所書之字,皆被人隨意搬移。”

八百餘冊《永樂大典》在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墊了馬槽。譯學館的劉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馬槽下揀到數十冊《永樂大典》。

英國人從這次焚燬《永樂大典》的事件中得益最多。使館有個叫翟里斯的官員從翰林院的廢墟中揀來一些《永樂大典》,其中的卷13345還被當做戰利品贈送給他的父親。

威爾《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英國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者見到如此寶貴之書,無不想得到,“在火光中覓一路,抱之而奔”。

可以說,《永樂大典》副本徹底毀於此次災難。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永樂大典》高度重視,多方尋訪和蒐集,收藏起來的只有200多卷。這200多卷再加上出現在世界其他地方的,也不過800多卷,還不及原書的1/10!

這真是莫大的憾事!

不過,萬曆年間曾發生過南京國子祭酒陸可教上書建議刊刻《永樂大典》之事,而熟悉明末宮闈舊事的宦官劉若愚在崇禎年間寫《酌中志》時提到:“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人們由此推測《永樂大典》正本消失在萬曆、天啟年間,進而推測《永樂大典》正本是作為萬曆皇帝的殉葬品葬於北京十三陵的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了。

以郭沫若為首的許多史學家就通過反覆論證,認定《永樂大典》的正本是被殉葬於定陵。

但是,20世紀60年代,在郭沫若等人的熱切倡導下,定陵被髮掘了,讓人大失所望的是,陵墓中根本沒有《永樂大典》的影子!

郭沫若等人轉而認為,《永樂大典》正本不在定陵,就必在永陵。

永陵是嘉靖皇帝的陵墓,郭沫若等人認為,嘉靖皇帝是那麼重視《永樂大典》,下令錄《永樂大典》副本,那是有意以《永樂大典》正本作為自己的殉葬品。而嘉靖皇帝死後三個月才下葬,而接其位的隆慶皇帝則在其死後的第四個月賞賜謄抄人員,那麼,毫無疑問,《永樂大典》正本就是埋在永陵。

但是,定陵被毀的悲劇不能重演了,永陵可不能再挖。

《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在永陵,只能是一個謎。


拿雲919


永樂大典大部分已經失傳,它就相當於中國的百科全書,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