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黃化——種柑人最為頭疼的事情,往往談“黃”色變。隨著種植環境的愈發複雜及“掠奪式”生產的人為因素,柑橘黃化越演越烈。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在各大柑橘技術平臺裡也是老調重彈的話題,辨認缺素、診斷黃化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頭疼治頭,腳痛治腳”的技術員不計其數,甚至出現混淆視聽“將黃化當黃龍治好”的專家,對實際生產造成很多誤導。

因此,廣大柑橘種植者真正地瞭解清楚黃化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田間診斷黃化,開展掃黃行動,確保果樹常青,持續產出。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一、柑橘黃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1、氣候反常,高於或低於柑橘生長適宜溫度。

由於近年來氣候比較反常,低溫、高溫日數逐漸增加,都遠遠超過了柑橘生長的適宜溫度(23-29),惡化了柑橘根群生長的環境,使得高溫出現時,不利於柑橘的生長髮育,氣溫、土溫高於37時,果實和根系停止生長,根系處於停滯狀態,影響了營養和水分的輸送,葉片開始變黃,樹體開始慢慢黃化至死。同樣,低溫時間較長,根系和枝葉經受凍害時間較長,樹體產生凍害,從而出現了黃化現象。

2、不適當、不適時的環割。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的環割是阻止光合產物向根部流動,提高枝葉中的糖分積累,從而促使柑橘的花芽分化,控梢促花,增加花量的必要措施之一。其效果較快,因此種植戶很容易接受,但是不適當、不適時的環割主莖會造成根系吸收不了光合產物和營養,營養傳送不到枝梢。過分的環割促使根系輸送物質的減少,從而出現根系壞死現象,繼而引發黃葉或整株樹體死亡的現象。

3、化肥、農藥等使用不當。

隨著農資行業的大力發展,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品種繁多的化肥和農藥,種植戶盲目的使用各種化肥,特別是在廣西酸性肥料的大量使用,原本酸性的土壤嚴重酸化,造成土壤板結甚至肥害,影響橘生長微生物環境;濫用各類激素會破壞了樹體原有激素平衡,由於使用的不當,造成肥害和藥害,從而傷及根系。反覆多次不當使用後,根系傷害惡化,加上果園頻繁和大劑量施用除草劑,極易傷及柑橘根系,導致根系壞死引起黃化。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4、樹體中微量元素的缺失。

在生產中,農戶多以根施氮、磷、鉀等常用肥料,主動施用中微量元素的意識較差,柑橘園長期處於中微量元素缺乏狀態。鈣、鎂、鋅和硼的缺乏,使柑橘葉片出現各種黃化症狀,黃化的葉片光合能力下降,合成的物質減少,輸送到根系的物質也減少,直至導致根系壞死,使整個樹木黃化和死亡。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氮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磷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鉀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鎂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鐵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鋅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鈣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柑橘缺錳

判斷土壤缺素的方法:

常見黃化葉片多數呈現缺素症狀,然而土壤出現缺素現象往往是區域內連片呈現,而不是單株個體出現。

比如缺鐵,一般在果園小區域內出現小片面積的植株呈“發白無法轉綠狀”,排除其他因素,可確定為土壤缺鐵元素造成樹體缺鐵症;

比如缺鎂,也是區域性的多數發生,老葉多呈倒“V”形黃化;

又比如發現一棵樹“花葉小葉”判斷為缺鋅,完全不夠科學。

而供肥不足或過剩造成的黃化,基本也是多數或連片出現,如缺大量元素,老葉缺鎂缺硼、硼中毒等,基本不會個體顯症。

所以,出現個別樹葉片黃化,先考慮樹體的原因。


柑橘黃化不是病,一黃起來真要命


總之,田間診斷柑橘樹黃化的科學方法:

首先排除黃龍病,再排除枝幹問題,最後檢查根系情況,綜合分析,逐一排除,單從葉片缺素狀,對照缺素表來判斷植株缺素的方法不科學,也毫無實際意義。

二、解決黃化:最科學根本的方法

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現最多的是由於土壤問題、根系問題、枝幹問題導致的柑橘樹體黃化,改造黃化樹,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調節土壤PH值到5.5-6.5,如酸性土壤通過調酸、少用酸性肥料等;

2、增加土壤透氣性,鬆土、起壟、開排水溝、適當溝施肥等;

3、增加土壤有機質,溝施生物有機肥或腐熟農家肥、淋施水溶性有機肥等;

4、改良土壤微環境,提高土壤有效氮、有效碳含量從而增加有益微生物數量。

5、合理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大量元素氮磷鉀與中微量元素合理配比。

6、葉面噴施,噴施葉面肥,通過葉面吸收養分,減輕根系吸肥負擔,另外提高葉片光合作用,向根系提供更多有機養分。

7、提高病蟲害預防意識,保護枝梢葉片,保葉即保根、保根即保樹。

8、黃龍病樹堅決剷除,不要抱僥倖心理,否則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