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想要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有主見是最基礎的條件,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普通人群中脫穎而出。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我身邊有這樣一個孩子,今年已經7歲了,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的想法,經常會因為別人的喜好而改變,別人讓幹什麼他就幹什麼。

在家裡不管家長問什麼也都是<strong>“隨便,都行”,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對父母唯命是從。

其實,孩子是否有主見,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很多家長教育孩子都沒有注意這“三不要”。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教育“三不要”

  • 不要獨裁專制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習慣用命令的語氣。

如果孩子提出質疑,就會馬上用“我是你爸/你媽,你就得聽我的”來拒絕孩子,強制讓孩子遵循自己的決定和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選擇的能力,知道反抗沒有用,就會遵循家長的安排,從而失去主見。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 不要扮演“一嚴一慈”

不少家庭都遵循一方嚴厲一方寬鬆的教育方式,也就是俗稱的“紅白臉”。

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該聽誰的,會對父母的決定產生困惑,甚至成為“兩面派”。很容易養成孩子優柔寡斷的性格。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 不要“無微不至”

心理學中有一則<strong>“羊群效應”:

羊群平常都比較散亂,毫無紀律性。但是一旦有一隻頭羊發現前方有更美的草地去吃草,其他羊也會不假思索地跟著一哄而上,不考慮草地是否危險或者前面是否有更好的草地。

家長都認為孩子年齡小,沒有思考能力,就像羊群中的頭羊一樣決定孩子的生活。

孩子的大小事被家長安排得事無鉅細,孩子沒有了獨立思想,一味地追隨家長的腳步,長大後會失去思考的慾望,不會想著靠自己去解決問題,更不會學會自己做決定,在遇人、遇事時很容易吃虧。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讓孩子甩掉“沒主見”,家長試試這樣做

1、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孩子沒主見多半是因為家長給孩子營造了一種無事可做的環境,所以想讓孩子改變,就先要打破這種環境,給孩子提供更多選擇的機會。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在遇事時家長要多詢問孩子的意見,比如:

“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呢?”

“如果讓你來準備一頓晚餐,你會怎麼做呢?”

放心地將事情交給孩子去做,孩子做錯家長要給予意見,而不是直接否定孩子幫他去做,讓孩子的思維習慣從“隨便,都行”變成“我要這麼做”,逐漸擁有自己的觀點。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2、鼓勵孩子自己做主

沒有主見的孩子,家長多習慣用命令的語氣,讓孩子被動接受家長的信息,沒有自己做主的能力。

家長要學會信任孩子的選擇,當孩子自己做主時表示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明白自己有做主的權利,而不是事事等著家長幫自己做決定。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讓孩子邁出有主見的第一步往往很困難,家長除了要尊重、信任孩子的選擇,也可以通過繪本、讀本等工具,通過貼近孩子生活的故事,給予一些人生啟示。青青推薦<strong>《爸媽不是我的用人》讀本,作為課外必讀,用一個個具有深刻意義的小故事教給孩子人生道理。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全套一共有10冊,分別從《告訴自己我能行》、《做最好的自己》、《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和爸媽是朋友》等角度,幫孩子更深刻的認識、瞭解自己,增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拼音標註實現自主閱讀。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如果孩子很小就已經出現沒主見、經常說隨便的行為,家長不要大意。可以通過《幼兒情商、行為管理》這套繪本,以小動物們的形象產生一個個小故事。比如《我要自己來》、《學會說不》這2冊專門針對孩子沒主見這一問題,適合0-3歲的寶寶。


家長注意教育“三不要”,養出的孩子更有主見,將來不容易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