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大師於洞真生平事蹟考略

2011年6月19日,《洞真真人於先生碑》在西安市戶縣甘河鎮甘河村出土,該碑對元代陝西道教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此次出土的《洞真真人於先生碑》與戶縣重陽宮的《洞真於真人道行碑》,以及千陽縣玉清宮內的《洞真真人於先生碑》的碑文內容幾乎完全相同。然而三個地方為同一個人立碑豎傳,足以說明其人在當時的影響。洞真真人於先生,即元代著名全真大師於洞真,俗名於善慶。


全真大師於洞真生平事蹟考略

(戶縣重陽宮)

宋金之際,陝西咸陽人王重陽修道有成後,赴齊魯傳道,並收馬鈺等七位高徒,創立了著名的全真教。其後,為完成王重陽“向關中化人入道”的遺願,弟子馬鈺和丘處機等紛紛赴陝西傳教,使關中一時成為全真道的聖地。馬鈺在山東老家收的弟子於善慶,是七子後學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於善慶及其法嗣後來曾長期主持陝西道務,對元代西北道教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然而長期以來,對於善慶及其弟子的研究都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有關於善慶的生平事蹟的專文幾乎沒有,這與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不相符。 而上文提到的《洞真真人於先生碑》,撰者為當時名士楊奐,也是聽別人轉述於善慶的生平事蹟,碑文中很多細節不詳,有些地方甚至讀不通。故筆者不揣簡陋,特撰文考證於洞真大師的生平事蹟,以彰其平生功績。

一、於洞真生平考略


全真大師於洞真生平事蹟考略

(圖片僅為示意不代表是其本人)

於洞真(1166—1250),俗名善慶,字伯祥,又名志道,號洞真子,寧海(今煙臺市牟平區寧海鎮)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其先祖為漢廷尉於公,以善決獄著名;其祖父於彥升,曾為好畤縣(今陝西乾縣附近)主薄。於善慶的父親於珍,韜光不仕。於善慶幼不茹葷,長通經史,雅嗜道德性命之學,與丹陽宗師馬鈺為同鄉。

1182年,馬丹陽自終南歸,在故鄉寧海金蓮堂演道傳法,一時老少雲集,時年十七歲的於善慶也欲入道。馬鈺初隨王重陽修道時,因受到王重陽的譴訶而頗萌倦怠,曾受到於善慶祖父於彥升的輔贊,為報其恩德遂收於善慶為徒。隨後,於善慶的父母、姐姐也一起皈依了馬丹陽。於善慶的父親道名道濟,其母王氏道名道清,號玉谿散人,其姐道名妙靜,後皆為玄門大德。1183年冬,於善慶跟隨馬丹陽赴萊陽遊仙觀舉辦齋醮活動。同年,馬丹陽去世,長生子劉處玄與玉陽子王處一來山東主持馬丹陽喪事,聽聞馬丹陽器重於善慶以報其祖父於彥升恩德的故事,遂傳授於善慶道門儀範。隨後,劉處玄和王處一命宋崇福帶於善慶入關中參訪丘處機,以遠鄉土親愛之情。事實上,他們指點於善慶入關中參訪,是為了讓他跟隨丘處機繼續學習,從而為道門培養人才。

於善慶到了關中後,在終南祖庭拜謁了靈陽子李大乘,敘說了他來關中的動機。李大乘見於善慶天姿雅澹,“教之棲山林、遠塵市、親有道、種福田,且使枉道詣平涼,參髙士崔羊頭。” 於善慶到了平涼後,一日夜宿回山王母宮(在今涇川縣),“夜夢老媼持餅一槃餉鬍頭道者,道者即取一餅擘半與師食,即自食其半。又二日,達平涼崔庵,參禮甫畢,俄一媼持餅一槃來饋於崔其,崔與媼克肖夢中之見。崔取一餅擘半與師食,即自食其半,且曰:‘連前夜者,食吾一餅矣。’”崔羊頭對身邊侍陪的弟子趙九古誇讚於善慶有道緣,是可教之徒。於善慶在崔羊頭處參訪月餘後,赴龍門洞師侍丘處機。

1185年春,於善慶奉丘處機之命到洛陽參訪時任掌教的長真子譚處端,長真真人告訴他:學道之要,在“摧強挫銳,鍛鍊塵心”。不久,譚處端去世。 參加完長真子的葬禮後,於善慶返回關中,在同、華一代乞食。1186年,於善慶隨丘處機居住在祖庭修道。

1191年,丘處機東歸齊魯,囑於善慶往汧陽石門全真堂,與蒲察道淵為伴修道。其間於善慶“鑿石以處,日止一餐,晝夜不寐者七年。惟道是力,乃臻於妙,凡未然之事,必預知之。”大金承安戊午年(1198),汧陽當地人集資為於善慶建玉清觀修行。隨後,於善慶赴燕京禮玉陽子王處一參受經篆,成為全真七子中除郝、孫而外五子的共同弟子,這使於善慶在教內外的地位更加尊崇。

1203年,隴州牧保奏於善慶為“沖虛大師”。 泰和五年(1205),於善慶赴山東棲霞禮拜丘處機,丘處機催促西還。在此期間,於善慶在臨沂縣遇到了玉陽子王處一,王處一詢問了於善慶近幾年的修道情況後,傳授其微旨,並賜號洞真子。過相州林慮 (今河南林州市)時,於善慶愛其環境清幽,遂隱居天平觀。1206年丘處機遣時任終南祖庭住持的畢知常持帖前往天平觀,催促其速返汧隴弘道,於善慶遂返關中。

1207—1208年,南宋關隴諸地區相繼被金攻陷。1208年,宋金議和,按照金朝的要求南宋增歲幣銀5萬兩、5萬匹。宋金和議以後,大批南宋俘虜滯留關隴,於善慶憐憫之,贖購收留俘虜甚多。在此期間,於善慶先後收弟子數百名,使他們於汧、既、鳳翔各地分立道觀。1223年,汴梁中太一宮提點李沖虛(李志源)舉薦於善慶代替自己的職務,不起。1224年,金哀宗追悼西軍戰沒,詔遣禮部尚書趙秉文醮祭於平涼,延請於善慶為濟度師。醮畢,於善慶將趙秉文所奉信幣悉具呈回,以納助軍需之用。趙秉文將此事上奏金朝廷,金廷遣使召之,又不起。不久,隴山兵亂,畢知常請於善慶至岐山五姓之洞真觀居住。

1226年,金廷遣中使專召,於善慶離開關中赴任中太一宮提點。到了汴京後,金朝的密國公完顏璹、莘公侯摯、尚書楊雲翼、左司諫許古、翰林馮璧等政要名流紛紛與於善慶結交。當時,金國將終,各種稅收徭役繁重,甚至徵及僧道,於善慶利用自己的關係多方勸導執政者,四方僧道方得以安居修道。

1227年,丘處機在燕京長春宮寶玄堂仙逝。消息從北傳過來後,於善慶萬分悲痛,日食一飯,心喪者三年。1230年,河南大旱,於善慶奉詔舉辦齋醮求雨,醮竟天降甘霖,這年秋天豐收。因是功,金廷命於善慶兼領五嶽佑神觀事。

1233年,汴京降於蒙古並向其納款,蒙古遣使訪求三教名人,於善慶名列榜首,被召北上。在北上過中濼渡(在今濟南附近)時,“值夜將半,舡人疑其有金帛,欲陷害之,委之夾灘而去。黎明四顧,則尚阻深流。時共濟者百餘人,三日糧匱,眾惶不知所措。公素不安於水,承師命,慨然自奮曰:‘飢與溺均死也,其如百人之命何?’即向空若有所祝,解衣蹈水,竟達北岸。少頃,掉二舟回迎,舉脫其厄。” 到達大名後,時範圓曦主持東平上清宮,聞於善慶到來,率眾備車馬來迎,並虛席引避讓位給於善慶,於善慶因此得以在該地傳道。

1234年,蒙古滅金。1235年秋,於善慶北上至燕京拜謁長春處順堂,燕人懇留,遂不歸。1236年夏,燕境蝗旱大作,行臺諸官請於善慶禳祭求雨, 於善慶齋醮畢即雨,蝗旱災害為之解。同年秋,尹志平從關中返燕京,命李真常(即李志常)為其築室於西院,與於善慶對處,日相陪佚。

1238年,李志常接替尹志平任全真教掌教,同年四月,蒙古選試道釋,於善慶因德高望重,被加封進號為通玄廣德洞真真人。旋即,北京留守烏德亨建全真觀,請於善慶住持,以做為時人效法的道德榜樣。同年秋七月,掌教李志常奏改祖庭靈虛觀為重陽宮獲批,於是李志常請於善慶任住持並主領陝右教門事。

1240年夏,太傅移刺寶儉、京兆總管田德燦派遣官員持疏來燕京邀於善慶西歸主持陝西教務。北京留守烏德亨等知於善慶西歸興復祖庭之志不可奪,遂饋金贐幣無數。於善慶西歸時,“過燕涉趙,度晉來秦,所至之方,諸侯郊迎,士庶嚮慕。以所得之貲,悉為興建之費。”可見於善慶當時在全國影 響之大。

1241年春,尹志平應京兆太傅移刺寶檢和京兆總管田德燦之請,赴陝西會葬王重陽,於善慶為此次活動盡心經營,付出良多。於善慶主持祖庭重陽宮期間,“東連海岱,西徹鞏洮。南際江淮,北通沙漠。往還道俗,奉香送供者,絡繹不絕。與李宮作務之眾,恆不下數千人,賴師道德高厚。每至朔望,必設齋集眾,教以修身養性為功,立觀度人為行,及諭以罪福之理,俾各從所便,故得循規蹈矩,教門寧謐。不十載間,雄官傑觀,星羅雲佈於三秦之分矣。其祖庭制度為海內琳宮之冠。”可見,重陽宮在於善慶主持期間,達到了全盛。隨後,於善慶命門人在王重陽甘河遇仙之地建立遇仙宮,以彰顯靈蹟。又吩咐弟子在磻溪丘處機煉化之所創建長春成道宮,以報長春真人教育之德。

1244年上元節,夾谷先鋒公使於祖庭重陽宮,作功德主,建虛皇壇殿,禮請於善慶、宋德方、薛太霞、綦志遠、李無慾五位真人設羅天大醮,薦悼海內亡魂。1246年秋,鞏昌總帥汪德臣欲請於慶善作醮超薦其父靈儀,慮其不能請動,遂通過王府命丞相完顏鳳哥敬詣終南禮請,於善慶應之。鞏昌(治在今甘肅隴西)地接西羌,民多信佛教,於善慶到該地後以無為、清靜、正心、誠意之道化之,使該地風俗為之一變。是年冬,於善慶演教秦亭(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他在當地的活動被該地士人撰寫成《西州錄》。1247年春,於善慶回到祖庭重陽宮。是年秋八月,蒙古皇太后賜於善慶以冠服,並頒寶誥,敕令守臣外護玄化,令勿擾瀆重陽宮。

1250年六月,重陽宮通明閣建成,於善慶謂門人曰:“吾焚修祖庭,經營是閣僅十年,今始見成就,豈徒以誇其壯麗為哉。蓋常人之情,見其嚴飾乎外者,而儼敬之心油然而生乎內。夫上達之士以清靜無事絕慮修身者,固不在是。其於弘教度人,此象設崇構之緣,亦不可偏廢。教之所以崇,道之以所尊也。” 同年十月三日,於善慶沐浴過後,召門人囑託應精進修行,留頌“生不必樂,死不必憂”, 仙逝於重陽宮眾妙堂,享年八十五歲。重陽宮為之醮祭九日,遠近道俗,執紼奉賻者數萬人。於善慶仙遊後葬於重陽宮之仙蛻園,位於玉蟾真人和德瑾、靈陽真人二師之側。期間顏釆如生,遠近道俗,執紼奉賻者數萬人。於善慶著有《洪鐘集》,惜佚失。

於善慶對道友深情重義。1204年,道友蒲察道淵逝世後,於善慶與蒲察道淵的弟子將其厚葬,而後追思其德,龕像而事之。1231年,蒙古拖雷率兵 攻入關中,渭河兩岸戰亂不已,於善慶的師弟畢知常逃入太白山中避難,在一處巖洞中溘然去世,門徒只得暫時封閉洞門,暫瘞洞中。1240年,主持祖庭的於善慶念及師友之情及其在全真派中的卓越道行,令門人將畢知常遷葬於祖庭。李道謙記載此事曰:“大元庚子冬,洞真真人於君奉朝命來住祖庭,念及先生同出丹陽之門,又為平昔莫逆友,為眾言曰:畢通真昔居此逾五十年,恢弘祖教,實吾門之大士也。遂命門人遷先生遺蛻,葬於劉將之仙塋”。

二、於洞真弟子考略

於善慶住持陝西道務期間德高望重,門下弟子不計其數,最為著名的有:高道寬、李道謙、史志經、符道清、馬天麟、王志謙等,下文分別考證。

(略)


全真大師於洞真生平事蹟考略

(洞真真人於先生碑)

三、於洞真對西北道教的貢獻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後,不久即仙遊,全真教因七子得以傳播發揮,從而名揚天下,遍佈寰宇。七子後學中,於善慶無疑是其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先後參學於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是除郝大通和孫不二之外五子的共同弟子。先後任掌教的尹志平、李志源都對他禮敬有加。李志源曾對人說:“於吾友也,風神灑落,識度夷日廣,衣褐懷玉而不願人知,蓋吾先師長春子所密授者。他日興吾教者,其斯人歟”。宋金之戰後,他贖購俘虜,度其人道,使大批俘虜免於桎梏。河南、燕京等地乾旱鬧蝗災時,於善慶應邀積極舉辦齋醮法會祈雨,並迅即應驗,可見於善慶修道頗有成就,精通齋醮法事。於善慶因德高望重,金朝和蒙古的政要名流紛紛與之結交,他利用這個關係積極維護了全真道的健康發展。於善慶又廣交文人士流,著名文學家楊奐、張森、許古、楊雲翼、趙秉文、宋九嘉等皆二十餘名名士有交往。

在主持陝西道務期間,於善慶奮力勇為,使得重陽宮達到全盛,並帶領弟子修建了淠陽玉清官、志道觀、遇仙宮、長春成道宮等。於善慶長期在關隴傳道,先後培養了高道寬、李道謙、王志謙、符道清等著名弟子,這些弟子後來都成為全真道一時之俊彥,或著書立說,或弘道度人,或治病救人,對元代西北全真教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李道謙所著《終南祖庭仙真內傳》及《甘水仙源錄》等書,系統記錄了全真教早期的傳承活動情況,對研究全真道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李道謙的弟子孫德或後任全真道第五代掌教,對全真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註釋略)

(整理自2018年第七期《中華文化論壇》同名文章,作者陳雲,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配圖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