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從哪裡來?

2019年底,《自然—遺傳學》期刊在線發表了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銜開展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兩項成果分別構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兩種水果的馴化歷史及果實品質的遺傳分子機制。

兩項成果還為西甜瓜種質資源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框架和組學數據,也為西甜瓜分子育種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資源和選擇工具,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上述成果的發表將進一步強化我國在瓜類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徐永陽介紹,其所在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西班牙巴塞羅那基因組中心及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青島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農業科學院等19個國內外科研機構,歷時5年,共同構建了世界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該圖譜首次系統闡釋了甜瓜的複雜馴化歷史及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

在此基礎上,科研團隊發現甜瓜可能發生過三次獨立的馴化事件。其中一次發生在非洲地區,另外兩次發生在亞洲地區並分別產生了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兩個栽培亞種。三次獨立馴化“異曲同工”,都導致野生甜瓜失去了苦味和酸味並獲得了甜味。

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介紹,其所在團隊協同鄭州果樹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美國康奈爾大學組成聯合攻關團隊,完成了高質量的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在此基礎上,首次明確了西瓜7個種之間的進化關係,發現野生黏籽西瓜是距現代栽培西瓜親緣關係最近的種群,也發現了利用野生西瓜進行抗性改良的基因組痕跡。此外,鑑定獲得了與果實含糖量、瓤色、形狀等性狀關聯的43個信號位點,提供了關鍵候選基因。

上述兩項研究是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及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協同創新的成果。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所長方金豹表示,全國西瓜甜瓜科研協作已超過60年。通過科技交流與研究協作,培養了一大批領軍人物與科技骨幹,科技轉化成效非常顯著。近20年來,全國西瓜甜瓜播種面積均保持在3500萬畝左右,持續保持世界第一。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3日 19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