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

知不知,尚矣;【再用雙詮句法。不知乃無分別智,知(第二個知)乃分別智。知無分別智,至高無上,能夠度達彼岸。】

不知知,病矣。【即不知“知不知”,不知無分別智,則病入膏肓,不可救藥。】

第二段: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如何對治不知無分別智者?唯有視不知無分別智為病症,向大宗師學無分別智。如此者不知“知不知”之病有望痊癒。】

第三段: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聖人無“知病”,因其視不知“知不知”為病症。】

是以不病。【故具有“知病”免疫力。】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宣說吾道甚易知易行,世人不知不行之緣由。世人以分別知為知,大宗師以無分別知為知。世人為學,聖人為道。為學日益,為道日遠。世人不知自己身患知病,以分別知為道,故難知難行,道不可為。老子認識論也。培根《新工具》同理,曰知識就是力量。分別知是力量,無分別知乃更偉大之力量。老子宣說為道與為學二條道路不同,一條是日損,一條是日益,所解決問題不同故也。以為學日益為道,以為道日損為學,二者皆失;以為學日益為學,為道日損為道,二者皆得。】

第七十二章

第一段: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申命篇之一。下十章宣說天大。天大分天威(天網、天誅)與天之道二面,分別展示忿怒相和慈悲相。天威、天網、天誅乃天罰之大,天之道利而不害乃天獎之大。獎罰二大合為天大。大威,天威也。老子不違古老信仰。】

第二段:

無狎(xiá)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切勿狎侮下民所寄生之所,切勿厭惡下民託生之資。狎、厭可互換,修辭之美。狎,狎侮,輕慢。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厭,厭惡,輕慢之極。狎、厭均有因輕慢而侵犯意。又,厭有使動用法,使下民厭惡生命,與後文意一致(無以生為者),為生即想活下去之意。無,帛書作毋,禁絕之詞。】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唯有不厭惡下民,才能使下民不厭惡君上。孟子言: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厭有厭己和厭民二意,厭己即自暴自棄,厭人即侵犯他人。厭人即厭己,棄人即棄己。經文慣用雙關語。】

第三段: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xiàn),【道隱,無名。聖人體道,隱而無名,無名而不自見。二十二章、二十三章聖人修心四德:不自見、不自知、不自伐、不自矜。又自知者明,不自知乃愚痴也。不自見故明,聖人體道得明,入於無境。舉聖人以比世人。白天弟子問禪師:道何不見?禪師問:天空有星星否?弟子答:有。問:現汝見星星否?弟子答:不見。問:為何不見?答:有大日在。禪師曰:汝有我見,大超此日。】

自愛不自貴。【聖人自愛與世人異。世人自愛即自貴,聖人自愛不自貴,聖人以無身、無我為自愛。世人愛此肉身為自愛。】

故去彼取此。【決擇語。】

注:錢鍾書曰,二厭是雙關語。老子慣用雙關語,如禪家機鋒。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一段: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申命篇之二。勇有二,邪勇和正勇。邪勇乃敢於冒犯天威者,正勇是敬畏天威者。敢冒犯天威者必遭擊殺,不敢冒犯天威者必活。不敢冒犯天威者即是敬畏天威者。】

第二段:

此兩者,或利或害。【正勇和邪勇,敬畏天威和敢於冒犯天威,此二者,前者受到上天眷顧,後者受到上天懲罰,命運一利一害,想利得害,想害得利,正好相反。】

第三段: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此句強調天罰出人意料,突然降臨,世

人不可因一時未降下懲罰而心懷僥倖,作惡不已。上天何時發怒降下懲罰,世人誰能知道?強橫者暫時身安,以為自己受到上天眷顧,肆意妄為而不止息。豈知上天忍耐到何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王弼注:言誰能知天意耶?天道懲惡揚善,此理甚明,世人故作糊塗而已。故老子反問:上天降罰於誰,豈有人不知原因?孰,作“怎麼”解義更勝,與孰敢同。】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是以聖人猶難之。【聖人亦敬畏上天,不敢絲毫輕忽。反問世人

豈如此輕忽?王弼注: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猶難,畏難也,敬畏也。十五章:猶兮若畏四鄰。內心猶豫,有所畏懼也。此句經文首見於六十三章,註釋家多謂此處重出,陳鼓應、傅佩榮刪去此句,不確。】

第四段:

天之道,【重宣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天不與世人爭,但必定有妙法勝人。】

不言而善應,【天不用憤怒言語,但必用妙法回應一切作惡者。】

不召而自來,【不用著急,天罰不招自來。作惡者因暫時未受

懲罰,高喊:上天怎麼不降罰於我?我敢於作惡,上天拿我沒有辦法!】

繟(chǎn)然而善謀。【上天用一根鬆鬆繩子牽引每個世人,如同

衛星定位,如亞當斯密看不見之手。《說文》:繟,帶緩也。此字用法極妙,老子真乃語言大師。後人不解,出現多種版本。帛書甲本作彈,乙本作單,嚴遵本作坦。故引出極多訓詁公案,均不確。繟乃本字,牽引惡人之無形繩子。】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五段: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類走向文明,天罰不可缺位。哲人云:人或可逃脫地上懲罰,但不能逃脫天上懲罰。天罰形式時間不可預知,故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道一曰:或利或害,子曰“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以害之,乃反以利之。”《淮南子·人間訓》。老子“或...或...”結構,意為想(這樣)...反而(那樣)...,註釋家常誤解。

第七十四章

第一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申命篇之三。人間無道之君逼迫下民已到極點,下民已失去求生本能,對死亡麻木不仁,故不畏死。既不畏死,無道之君為何要用死亡相威脅?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即不可持利器以死亡威脅萬民。君民對立,無以復加。強勢者為持利器者,弱勢者即被利器以死亡威脅者。以天道觀之,萬物之和盡失,互相摧毀之日已到,可不哀哉!】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二段: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同畸者,【若使萬民熱愛生命(對死亡懷有畏懼),此時仍有個別亂群者。畏死,即熱愛生命。為畸者,亂群者。無道之君亦為亂群者。】

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倒裝句。正裝句為:吾孰敢得執而殺之?吾豈敢隨意抓起來行私刑?孰,此處乃廣義疑問詞,罕見用法。孰敢即豈敢,不敢之意。得,隨意。執而殺之,行私刑。聖人慈悲,豈敢殺人?豈敢行私刑?歷代註釋被句型、孰字騙過,解讀為老子欲殺亂群者,大誤。執而殺之並非簡單處死,乃行私刑,與下行公刑對比。】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三段:

常有司殺者殺。【有司殺者主管行刑,沒有例外。常,強調沒有例外。司殺者,即司命,上天之代名詞。司殺者殺,行公刑。道生之,上天代道殺之。古代父生之,父可殺之。此處回答亂群者如何處置。亂群者並非逍遙法外,時時刻刻都有司命在。司殺乃上天之責,世人豈能越權?】

第四段: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世人代上天行司殺,乃越權大忌。如同世人代替大匠斫,莊師有大匠斫堊土於郢人鼻端公案,此為大匠。】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大匠一手持木,一手斫之,差在毫釐之間,世人旁觀,心驚肉跳,而大匠遊刃有餘,聽而斫之。若世人代大匠斫,則必傷己手,郢人之鼻亦不復全矣。】

【宗旨:若人間和順,世人必熱愛生命。此時若有亂群者,亦有上天司殺,行公刑。世人豈可隨意代上天司殺,豈可行私刑?若行私刑,如同代大匠斫,斫堊則傷人鼻,斫木則傷己手。】

道一曰:孰敢,意為“我怎麼敢?”,老子反問,為倒裝句。孰通“豈”,孰敢即豈敢,罕見用法,廣義疑問詞。《淮南子·道應訓》:“精神通於死生,則物孰能惑之?”。註釋家常註解為“老子要殺壞人”,大誤,且與後文明顯牴觸。

第七十五章

第一段: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申命篇之四。此章面對現實地,直白告知人間苦難。老子心中所憂,坦言告知,譴責苛稅猛於虎,陷民於飢寒之中。】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刁民之說不攻自破,難治根源在上,一針見血。對比六十五章“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智多即上之有為,文意甚明。】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殘酷現實,無法粉飾。眾生皆愛生,今日輕死。王弼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王弼本:以其求生之厚,缺“上”字,此據傅奕本、弼註文。缺一“上”字,引發註釋紛紜,元吳澄注為民養生過厚,大誤。】

第二段: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不願活下去,比活下去還好,悲慘之極。註釋家多解讀為“厚生、養生、生活要能恬淡”(如陳鼓應等),大誤。無以生為,失去求生意願;貴生,熱愛生命。傅佩榮譯文:只有不刻意求生的人,要比重視生命的人更高明。均錯會經義。】

【宗旨:此章描述人間悲慘,極為生動,皆因上求生之厚。《道德經》因人間苦難而作,追其根源,慾望之罪。君王乃慾望之代表。此章第一段即宣說上之無道,導致下民輕死。七十二章至此章主題一致,皆為下民申命。如第二段釋為養生太厚,則與第一章主題不協,亦與申命四篇主題不協。】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一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人之生時,身體柔軟;死去則僵硬。】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萬物草木亦如斯,生時柔脆,死時枯槁。嚴遵、傅奕等多種古本無“萬物”二字,今人多刪去。脆,讀為翠。帛書、河上公本同王弼本,按:有萬物義勝。】

第二段: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與僵硬同,乃死相,柔弱才是生相。】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用兵逞強會滅亡,大風颳過,硬木已折,柔枝乃存。】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三段: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理安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各得其所,萬物乃生。世人焉可逞強,自尋折滅?老子觀樹說法,強大不可處上,此乃天道,不可違也。一申天道】

【宗旨:天大十篇,前四篇顯天威天網天罰之忿怒相,此章以下顯天道之慈悲相。此章承申命四篇,並轉折,贊柔弱,斥強梁。申命四篇均斥君王之強梁,天大顯忿怒相,張開天網,降下天罰,惡人無處可逃。】

第七十七章

第一段: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老子觀射說法。后羿善射,老子孔子列子莊子均善射。天道如射,必有準的,不可離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高者,強梁也;下者,柔弱也。天之道必貶抑強梁者,佑助柔弱者。】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如看不見之手,必然恢復人間公平正義。故人主應畏天道。】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二段: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射術已暗示天道法則。損有餘以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之道乃不公平之道,世人應知天道存在,公平正義必然實現。人道難違天道,強梁者不可希冀僥倖。】

第三段: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誰來實現公平正義?唯有道者。呼喚聖人臨世。】

第四段: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聖人代行天道,創造宇宙萬物,恢復人間公平正義,成就大業而不佔有。呵斥打天下之謬論。】

功成而不處,【有大功而不居。】

其不欲見(xiàn)賢。【甚至不願顯示人形,不願被人稱讚,此乃玄德。二申天道。】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一段:

天下莫柔弱於水,【再申水德,顯至柔之性,呼應四十三章、七十六章。】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滴水穿石,水刀割物。攻堅強者,切割玉器之金剛石粉,乃強中之強。強中之強莫之能勝,至柔之強乃至於斯。甚贊水德至柔,乃有至強之性。修心若此,可謂大成。】

以其無以易之。【入地昇天,水性不變。易,壞也、毀也,水性不可摧毀也。剛強可摧毀,柔弱不可易也。易,大都註釋為“代替”,不確。易有破壞義。】

第一段:

弱之勝強,【石可碎,水不可碎。此弱之勝強也。】

柔之勝剛,【柔不可折,剛可折也。】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此理易知,然世人無明習性難改,故莫能行。】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三段:

是以聖人云:【宣說遠古聖人最密教法。】

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主;【甘願承受邦國一切委屈、責罵,可為社稷主。】

受邦不祥,是為天下王。【甘願承受邦國災難,犧牲自己在所不惜,可為天下王。與西方聖人何其相似。】

第四段:

正言若反。【天眼之正言,與肉眼反;天心與人心反。反乃道學奧義,四十章“道者反之動”,六十五章“與物反矣”。三申天道。】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七十九章

第一段:

和大怨,必有餘怨;【無始以來,世人一直在結怨。小怨可和解,大怨不可和解。和,民間調解鄰里糾紛,以德和之,致令怨不復存。大怨,即血債,斷人命根,如前文“民之輕死”、“無以生為”,斷百姓生命之怨。君王與民結下大怨,則不可解。勸誡君王不應結怨與民。餘怨,世代結怨,永不可解。註釋家注為剩餘之怨,誤。秦檜枉殺岳飛,斷送民族,並與岳家結下世仇,幾百年不通婚。君王殺人無數,結怨大矣,老子慈悲,固有此言。餘慶,留給子孫之福。餘怨,遺留子孫之禍。】

第二段:

安可以為善?【先結後解,非為善法。不結冤仇,才是善法。世人輕率結怨,希冀和解。血債則不可和解矣。故不應結大怨為上,和解為下。善法,徹底消除怨恨之法,世人並無。今人把六十三章“報怨以德”移至此句經文前,無版本學依據,文意亦不協。】

第三段: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聖人施恩不求回報,三輪體空。契可收債於人,不行使債權人權力,唯有聖人!佛法六度,佈施第一。此即佈施,與上德不德同】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四段: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上德者如持契不責者,無德者以強行索取為務,徹稅即強行索取,此結大怨矣。七十六章即結大怨之例證。】

第五段: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懲惡揚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四申天道。老子貶斥苛稅之嚴厲。】

【帛書以此章為道德經大結局,誤。】

第八十章

第一段:

小邦寡民:【在無何有之鄉,有一教化區,亦曰天道示範區。邦小,民寡。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寡,修道者寡,證道者希,法脈存焉,然可以弘道於廣大鄰邦。】

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先進發明應有盡有。什百之器,最先進發明,十倍百倍,千倍萬倍於人。帛書:什百人之器,意同。不用,有而不用,不為世人功利用,示現而已。】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慎終追遠,民德淳厚;重視祭祀,心繫先祖;常不遠遊,遊必速歸。明清華人漂洋過海,心繫故鄉,葉落歸根。今日過年,全球華人回家團聚,心不遠徙。死,死者,祖先。重死,心懷祖先,不敢忘也,有靈之故。】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民用則舉舟車為例證,大數據、互聯網、基因編輯、人工智能應有盡有,不為功利用,如黑客能力超越,能攻破一切防火牆,然不為謀利,僅為娛樂練腦而已。】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防禦則舉甲兵,最先進裝備,核武器、激光武器應有盡有,然不用為殺敵,威脅鄰邦魔眾而已。甲兵,即佳兵,先進裝備。陳之,陳列作戰。無所陳之,有而不用,但鄰邦魔眾已膽顫心驚,不敢覬覦。】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管理極簡,結繩而已;無有私慾,謙下不爭,焉有訴訟?道智(道思維)不可思議。】

第二段:

甘其食,【味無味之味,任何劣等食物皆甘冽可口,如飲甘露。】

美其服,【芰荷為衣,芙蓉為裳,一片樹葉,皆是美不勝收。世間百工衣、千工床皆棄之如糞土。】

安其居,【巖洞,樹巢,茅屋,皆可安身。明月為燈,石板為床;清風吹拂,鶴鳴九皋;野鹿為友,飛禽為伴。】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樂其俗。【阿妹歌聲嘹亮,阿郎聞而起舞,悅祖神,敬天地,木鐸為號,梆子為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與天地並生,與萬物齊一,不知老之將至。】

第三段:

鄰邦相望,【小邦寡民為清淨世界,雖在遙遠無何有之鄉之究竟地,然與濁世之現實地比鄰,可望而不可及。清靜世界與濁世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遙遠而鄰,鄰而遙遠;若隱若現,不可曰有,不可曰無;不可曰遠,不可曰近。】

雞犬之聲相聞,【更有雞聲犬吠傳來,可證鄰邦去此不遠。不化則遠,化則就在眼前。】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教化區居民正在修行,尚未證悟究竟地,入濁世則染;現實地居民貪求五欲,以究竟地味無味為極苦,亦不遠前往。心貪不生不滅之寂滅妙樂,然不忍修行之苦,寧住方生方死之生滅境;故二民不相往來。然證悟天道之大宗師甘願入濁世,不在此列。五申天道。】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一章

第一段: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道真言並不華美,華美之言並非天道真言】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言,轉惡為善,轉凡成聖之妙法。此亦一無窮,彼亦一無窮,能窮無窮之辯,然不能轉惡為善,更不能轉凡成聖,亦是虛言,並非妙法】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致知格物,窮理盡性,非能令人頓悟迷情,皆為不知之言,虛妄之詞,非真知也】

第二段:

聖人不積,【聖人無貪無求,故不積,不積身不積財不積名,盡佈施與世人。眾人皆有餘,我獨頑且鄙。】

既以為(wèi)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道真言,簡而言之:為人不為己,與人不與己。如此,己在其中。己融入虛空法界,則成就超越有形之己。】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三段: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乃利益眾生之道,絕不危害眾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之道就是天道,為無為而不爭。為,即為無為之省。有誤為“人之道”,不知“為”之省。六申天道。此乃道德經大結局。道德經又曰天道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