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當君子——人生指南《論語》之三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剛才還說“不亦樂乎”,怎麼突然又“不亦君子乎”了?這還要從這三句話之間的邏輯關係來看。一個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人格,有非常好的同道朋友可以交流學習、互相提高。然後呢?我們前面講到,很多時候,這種有想法有夢想的人,追求完美和美好的人,不願意隨波逐流的人,其實精神上是很孤獨寂寞的。所以毛澤東說,有時候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不被人理解的時候,被誤解和冤枉的時候。那麼,這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可以自怨自艾,可以借酒澆愁,可以惱羞成怒,可以遷怒於人,可以憤世嫉俗,可以消極避世,但是真正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繼續勇往直前的,應該很難。孔子周遊列國,遭遇多少坎坷?多少嘲笑?多少打擊?但是他堅持下來了。在孔子看來,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

我們寫文章,首先要交代自己的主要觀點,所謂開宗明義。作為《論語》第一篇的第一段話,孔子就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君子”是《論語》的高頻詞,《論語》一共15900個字,“君子”就出現過107次。《論語》雖不是章章講“君子”,但是篇篇有“君子”。從《學而》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開篇,到最後《堯曰》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收尾,貫穿始終。可見,“君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的一個做人的標準。那麼,什麼是君子呢?這話說起來就長了。

“君子”一詞,還真不是孔子的發明,早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不過,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是一種政治地位和身份的標誌,是對貴族這個群體的統稱。“君子”對應的“小人”,當初也不具備現在的貶義,而是對貴族以外庶民的統稱。那個時候,君子和小人其實是一種血統的標誌和階級的劃分,所以有“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之說。給“君子”以全新的內涵,應該始於孔子。孔子講君子,主要是從道德品質的角度,做人的角度。“君子”由原來意義上的地位身份的象徵,演變為孔子心目中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完人,全人,品德高尚的代名詞。《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就是為了通過對照,彰顯君子的品質。由此,“小人”開始成為一個貶義詞。

孔子對於君子相關的表述,不僅限於“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聖人”等,都與“君子”相關,或者是對“君子”的一種註解。如果將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於君子,或者說關於做人的標準。其實也是我們反覆說明的,他是在講如何做人、做什麼樣的人。

關於“君子”的標準,孔子在不同的場合有多次闡述。《論語·憲問第十四》記錄了子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成人”的問題。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先是選了四個人,分別代表了智、欲、勇、藝,然後又加上禮樂,一共五個方面,解釋怎樣的人才算是“成人”:要有像臧武仲那樣的智慧,像公綽那樣清高,像卞莊子那樣勇敢,像冉求那樣精通六藝,還要有禮教修養,集智慧、人品、膽氣、才識於一身,這個標準高不高?即便如此,在孔子看來,也不過馬馬虎虎湊湊合合算是一個“成人”(“亦可以為成人亦”)。其實,孔子也知道,“君子”也僅僅是他理想化的人格。所以他話鋒一轉:“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如今的成人何必像剛才說的那樣呢?見到對自己有利的事,能夠想一想是否符合道義再去做;遇到危險,不畏犧牲,敢於擔當;無論過了多久,也不要忘記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到言行一致,也就算得上是成人啦。這也正是成語“見利忘義”“臨危授命”的出處。標準是不是降低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單就“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打了多少人的臉!

孔子先是選了四個人,分別代表了智、欲、勇、藝,然後又加上禮樂,一共五個方面,解釋怎樣的人才算是“成人”:要有像臧武仲那樣的智慧,像公綽那樣清高,像卞莊子那樣勇敢,像冉求那樣精通六藝,還要有禮教修養,集智慧、人品、膽氣、才識於一身,這個標準高不高?即便如此,在孔子看來,也不過馬馬虎虎湊湊合合算是一個“成人”(“亦可以為成人亦”)。

其實,孔子也知道,“君子”也僅僅是他理想化的人格。所以他話鋒一轉:“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如今的成人何必像剛才說的那樣呢?見到對自己有利的事,能夠想一想是否符合道義再去做;遇到危險,不畏犧牲,敢於擔當;無論過了多久,也不要忘記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到言行一致,也就算得上是成人啦。這也正是成語“見利忘義”“臨危授命”的出處。標準是不是降低了?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單就“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打了多少人的臉!

孔子又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而無憂,智而不惑,勇而不懼”在孔子看來,君子一定要具備仁愛、智慧和勇氣的品格。“仁者愛人”,就能夠放下名利得失,進入忘我境界,一心只為他人,面對各種誘惑就會保持一顆淡定的心,還怎麼會有憂煩呢?這叫心中有仁愛。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小人長慼慼”是最好的註腳;什麼是智者?這裡的智,是大智慧,不是小聰明,君子的智慧,是建立在仁與義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關注於小我的私利,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了大智慧,對得失進退成敗一切瞭然於胸,面對複雜的世界就不會感到困惑,這叫腦中有智慧;至於“勇”也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君子之勇。是相信公義常在,相信無愧於心,所以胸懷坦蕩,所謂“君子坦蕩蕩”,就沒有什麼可怕的,這就是胸中有勇氣。可見,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正當性。

人並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加強修養。做人最起碼的修養,就是要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怎樣做才算君子,所以,孔子常常通過“君子”與“小人”的行為對比,來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裡,我們選幾條大家耳熟能詳的分享。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是內在的本質,“文”是外在的形象,只注重內在本真,不注重外在形象,放浪形骸,未免粗俗;只注重外在形象,而缺乏內在修養,則顯得輕浮。內在和外在相輔相成,內外兼修,協調發展,才能成為君子。可見,君子的修養不僅包括內在精神的修養,道德的修養,性情的修養,還包括外在的技能訓練,也就是六藝的培養。為什麼還要有一定的技能呢?君子不是在世外修行的神仙,終極目標是要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才智,服務於人類的,所以不僅要有良好的德行,還要有服務社會的能力。

在教育理念方面,中外教育家有著驚人的相似。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學生僅僅獲得知識是不夠的,他們還應成為“全人”。他提出,要改善學生的人性,這種人性包括傾聽別人的觀點、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誠實、守紀律、言行一致等。總之,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養。這種教育,它是一種廣義的文化教育,是整個人的教育,是一種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全人”就是君子。

回過頭來,我們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來梳理這三句話的意思。

我們知道,《論語》是語錄體的著作,主要記錄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就某一個問題討論時的對話。如果說孔子是一個老師,《學而》是第一課。那麼,作為老師,第一課應該講些什麼呢?如果是講某一個專業學科,是不是要介紹一下這個學科?但是孔子不是學科老師,是人生導師,他是在講人生課,那麼,他應該怎麼講?是不是要首先講一講自己的基本觀點和做法?他是不是要這麼說:

同學們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完美的人生。怎樣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完美呢?首先就要善於學習,找到做人的標準,並且用這個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在生活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看到自己每天都有改變,都有進步,不是件很高興的事嗎?我們還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和他們一起探討人生,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和他們共同進步。有幾個這樣的朋友,不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但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這樣墮落的時代,這樣禮崩樂壞是非不分的時代,難免會有人不理解我們的行為,甚至嘲笑我們,打擊我們,排擠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不為此生氣,不抱怨社會,更不會因此放棄我們的努力。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嗎?

如何成為一個“君子”,就是貫穿《論語》的主線,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義。所以我們說,《論語》就是一部人生指南,它指引我們找到做人的智慧,走向成功人生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