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是如何判斷正確與錯誤的?

活動中心17653708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認知框架君來挑戰這個問題。

邏輯思維判斷正確與錯誤,稱之為“真”與“假”,對問題修改一下,邏輯思維是如何判斷真與假的呢?

這要從判斷說起,啥是判斷呢?

判斷就是對事物的情況進行斷定,這種斷定的形式,要嗎肯定,要嗎否定,判斷就是以肯定的形式或否定的形式對事物的情況進行斷定。

這種斷定就會有真、假,要嗎真、要嗎假,不能亦真亦假,可真可假。

舉個例子,桌子上有一本書。這是一個判斷,對桌子的情況進行肯定的判斷 ,判斷桌子上有一本書。

這個判斷是真是假,是由桌子的情況來決定的。

如果桌子上真有一本書,那麼這個判斷就是真的。

如果桌子上沒有一本書,那麼這個判斷就是假的。

以這個例子來講,判斷是由大腦裡的認知對桌子的情況作出了肯定的斷定。判斷了桌子上有一本書。但這個判斷的真假取決於“桌子的情況”,桌子上真有一本書,這個判斷就是真的。桌子上沒有一本書,這個判斷就是假的。

判斷是由大腦裡的認知對事物的情況作出了肯定或否定的斷定,但判斷的真假取決於外部的世界,取決於那一張桌子的情況。



認知框架


邏輯思維是從邏輯思維的形式和規律方面來判斷正確與錯誤的。主要表現在對概念判斷和推理的使用情況上。符合要求,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對概念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對概念的定義和劃分上面。一般情況下,定義要求嚴格,不容易出現錯誤。但是,劃分可就不那容易引起重視了。

因此,不重視對概念的劃分,不懂得按什麼標準劃分,就無法保證被劃分的屬概念與劃分後的種概念的正常關係。

比如,“人民”和“人們”這兩個概念,其劃分標準應根據概念反映的對象的數量的不同,把“人民”劃分為普遍概念。而對“人們”進行劃分,則只能根據概念反映的事物是否構成集合體進行劃分,把“人們”劃分為集合概念。

明確了概念的種類,才能作出科學的判斷。比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個判斷,用普遍概念的“人民”才是正確的。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個判斷,用“人們”這個集合概念也是正確的。

對概念的使用,有時還要明確概念間的關係。但是,有些概念,有時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不太好區分;但是,一經將它們構成判斷,就一目瞭然了。不僅如此,以同一素材構成的不同判斷是否正確,也能一清二楚了。

比如,“老虎”和“哺乳動物”這兩個概念。懂得《邏輯學》和《生物學》知識,就能很快作出判斷:

“老虎”與“哺乳動物”是“種屬”關係的概念。同樣的素材,還可以構成四個判斷:

一.全稱肯定判斷(SAP)

所有的老虎都是哺乳動物。

二.全稱否定判斷(SEP)

所有的老虎都不是哺乳動物。

三.特稱肯定判斷(SIP)

有的老虎是哺乳動物。

四.特稱否定判斷(S0P)

有的老虎不是哺乳動物。

縱觀上述四個直言判斷,我們就不難判斷孰是熟非了。

判斷推理的正確與否,也要遵循邏輯推理的規則。遵循規則的推理,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推理的種類很多。但是,每一種推理都要嚴格遵守推理規則。這是必須的。

以演繹推理的“直言三段論”為例,這種推理要求遵循下列規則。

一.必須而且只能有三個不同的概念。

二.中項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三.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結論中也不得周延。

四.兩個否定前提推不出結論。

五.前提之一為否定判斷,結論也必然是否定判斷。

六.兩個特稱前提推不出結論。

七.前提之一為特稱判斷,結論也必然是特稱判斷。

正是有了上述規則,我們才有能力判斷“直言三斷論”的正確與否。

比如,下面的直言三段論:

物理學不是社會科學,

光學是物理學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所以,光學不是社會科學。

上述推理是正確的。完全符合上述的七條規則。

再看下面的直言三段論: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我是群眾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這個推理之所以錯,是犯了“四概念”的錯誤。

三段論必須而且只能有三個不同概念,可是上述推理違反了這一規則。

從哪兒看出“四概念”呢?咱們看看大前提的主項“群眾”,再看看小前提的謂項“群眾”。雖然文字表面上都是“群眾”。可是表達的概念卻完全不同。

大前提主項的“群眾”是集合概念,是表示群眾的集合體;而小前提謂項的“群眾”,則是非集合概念,它只表示群眾中的一員。

由此可見,要弄懂邏輯思維是如何判斷正確與錯誤的,只要深入研究《邏輯學》,把《邏輯學》的科學體系學深悟透,自然就懂得判斷正確與錯誤的方法了。


大鵬142599151


邏輯思維沒有那麼複雜,其實就是因果關係的證明。我們讀書的時候,數學應用題的格式還是否記得:因為...所以...。

邏輯思維舉例

因果關係的證明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和理論支持,有足夠強的支撐。

舉個例子,我們平時說:因為我的單車壞了,所以我不能借給你用了。這樣的證明關係是足夠強的因果關係。

但是換成:因為我的單車壞了,所以我不能把轎車借給你。

這樣的因果關係就是不充分的,汽車是否能借出,跟單車壞沒壞沒有因果關係。

然後,我們再增加一個條件:因為我單車壞了,而我必須開車把單車帶出去修理,所以我不能把汽車借給你。

這樣增加條件後,因果關係變得就更加充分了。

商業中的邏輯思維

因為我是做商業邏輯分析和創業分享的,所以我具體說一下,商業中的邏輯判斷。

如果你做生意,都能用商業邏輯去思考,那麼至少可以提高20%以上的成功率。

商業邏輯的核心就是價值的交換關係中的因果關係,任何商業的基礎都是價值的交換,離開了價值交換,就無法構成商業。

我們付錢購買任何一個東西,都一定是感覺這個東西對自己產生了價值,並且原因為這個價值付出自己的勞動。

所以,商業邏輯就是證明交換價值的充分條件。

舉個例子,我賣一把雨傘,因為我認為下雨的時候,會有很多人需要雨傘擋雨。這樣的邏輯看上去沒有問題。

但是這個並不充分,因為當天氣晴朗的時候,大部分人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一把雨傘。所以這個邏輯修改一下:我在下雨天的街邊賣雨傘,這樣淋雨的人就需要一把雨傘,這樣的邏輯關係就充分了很多。

說的再深一點,我們以美團的商業模式舉例。為什麼美團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

我們就需要證明,消費者願意付一部分錢給美團,換取美團的服務。

有一部分消費者在家裡不願意出門吃堂食,需要別人做配送,所以美團可以利用配送提供服務。

這其實依然不充分,因為商家可以自己配送。那麼美團跟商家的關係就在於,商家沒有足夠的人手送那麼多外賣,我希望有人幫我送。

商家為了賺更多的錢,但是自己僱傭配送員的成本不足以支撐利潤,所以商家需要請第三方配送。

第三方配送可以不僅僅配送一家的外賣,而可以配送很多家的外賣,那麼平臺就成了一個智能分配的價值。

所以商家和消費者都付錢給美團,本質是購買了美團的智能分配的功能,騎手也只是這個平臺的一環。

這樣的商業邏輯就足夠充分合理了,那麼你做我也可以做,為什麼只有美團和餓了麼成功了?這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商業邏輯,為什麼你有充分的競爭力。

商業邏輯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去證明,並且因果關係連接足夠強,證明結果的條件要足夠充分。

總結:羅輯思維判斷正確與錯誤的關鍵在於原因導向結果的條件是否充分,要考慮到足夠的變量。


小漁的創業信條


邏輯思維需要假設、推定、驗證。邏輯思維對人生還是很有用的。略舉二例:

1.近年P2P橫行市場,我的判斷是千萬不能買。邏輯是這樣的,當時向用戶支付年利息10%

以上,P2P公司運營成本起碼是8%,意味著P2P公司盈利水平超過18%才能維持下去,試想哪個行業利潤水平能達到這麼高?所以這個行業必將倒閉。正所謂“你惦記利息,人家惦記你的本金”;

2.股票投資更是需要邏輯思維,股票是投資?還是投機?賭博??都不是,是人性軌跡的表現。那你的邏輯思維必須是贏家思維、龍頭思維,必須是“真龍”思維,正所謂“短線亂打是迴歸赤貧的捷徑”。真龍怎麼找?以九鼎新財材為例,它前面將近20個交易日市場最高板為5板,九鼎新財材突破五板,意味著市場打破前面格局,建立新格局,這是市場的選擇,市場的邏輯,必將勢如破竹,成為“真龍”,真龍也不會只是一波,必然出現龍回頭及,也就是二波 。


道法自然Cc


哲學邏輯是以邏輯自洽來判斷是否正確的,比如為什麼白馬不是馬,這是因為邏輯自洽證明白馬不是馬,所以白馬不是馬。科學是先假設,後實驗檢驗,比如有人拿白馬不是馬的邏輯證明讓科學去檢驗,科學馬上就會作出判定,白馬是馬是久經實踐檢驗為正確的,所以馬上判定白馬不是馬的邏輯證明是錯誤的。邏輯推理在科學假設中的地位相當於指南針,實踐檢驗的地位相當於航海中的航標,無論你認為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如何正確,只要發現航線與航標發生偏差,就會判定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出現了偏差,並按航標位置把航線調整過來,這就是邏輯與實踐檢驗在科學體系中各自的位置。


龍一歐


如果你把邏輯歸結為事物的規律,而不僅僅是形式邏輯的思維結構,那麼正確與錯誤就有技術性正確與錯誤與人類方向的政治性的正確與錯誤之區別。其實任何正確與錯誤都是通過實踐來進行檢驗的。對於技術性的正確與錯誤比較簡單,只要你實踐成功就可以證明你技術正確了。但對於人類方向性的政治性的正確與錯誤,這個實踐的檢驗還是須要時間的蒸烤,讓時間的實踐來給予歷史實證的正確與錯誤的證明。


自然法則是真理


思維邏輯需要判斷一個事物是否正確首先要去找到該事物的本質。找到本質之後我們再去尋找它的目的地。然後從本質到目地中間劃出路徑,由上至下逐一進行檢查,先找出問題和錯誤的所在環節。再去做針對性的處理和糾正。這就是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思維邏輯運作模式。先找到事物本質,目的地,劃出其運行路徑。再逐一探查錯誤節點。糾正它。問題就解決了。而且還是根本性質的解決辦法。


塵飛揚007


邏輯思維,通過現象查動機。其實還是查因果關係,傳統文化納百川,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都有不同語言代號,名可名非常名,名代號也。代號雖不同,語言不同,裡面意義都有相同之處。外來文化也同樣有同功之妙,關鍵在觸通。各持其詞鑽牛角尖是沒法觸合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體現了一個大觸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