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相對於“在網絡上碎片化閱讀”,有什麼優勢嗎?

博士大叔愛讀書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5分鐘讀完一本名著”、“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10分鐘帶你瞭解歷史”等等類似的短視頻段節目如今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從點擊量和點贊量看,受眾不少。這些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進行簡短而少量的文本閱讀。

碎片化閱讀的弊端

1、碎片化閱讀很容易斷章取義

相較於“讀整本書”來說“碎片化閱讀”更加快捷,但是同樣的在速度的同時少了質量。每一個人讀書都會有自己的感悟,當我們碎片化閱讀的時候很容易斷章取義,就好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一樣,咋一看這一句話一位是情詩,實際上看了這首詞的詞牌名才知道這首詞是寫個他弟弟蘇轍的

2、碎片化閱讀很容易讀不精

長期的碎片化閱讀可能會使讀者思考淺表化、喪失思考力。很多碎片化的文章閱讀都是由一部分的讀者精煉出來的骨幹內容,這樣對我們而且確實很難加深自己的理解,就好比我給你一百天心靈雞湯文,但是實際上你也就只是看看加個影響而已,並不會記住使用這些學到的東西。

3、其他

碎片化閱讀還使人形成了一種惰性依賴,習慣於通過搜索、提問或者交互來獲得知識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它對人們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構成挑戰。

讀書的優勢

相較於“碎片化閱讀”,讀書只有一個讀書時長的劣勢。

讀一本書,能陶冶情操,讀懂作者寫這本書的邏輯,讀懂作者寫這本書的體會。讀書還可以增加一個人談吐的質量和深度;讀書可以保持大腦的活躍;讀書可以減少你的壓力,在讀書的過程中,可以閱讀跟你不同的人,比如來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能幫助你瞭解他們的看法,重新審視原有的偏見;讀書,可以使人具有抵抗孤獨的能力。

所以綜上所述,個人還是覺得“讀書”相對於“在網絡上碎片化閱讀”佔有太大的優勢了。

以上就是我對“讀書”相對於“在網絡上碎片化閱讀”,有什麼優勢的解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卜塵古


開卷有益,無論讀書還是碎片化閱讀都會有所收益,區別在於,“讀書”是系統化的閱讀,碎片化閱讀接受的知識比較簡單和凌亂。

讀書是系統化的閱讀。一個人一以貫之地閱讀某方面的書,學到的知識比較系統,比較全面和專業。比如你讀《紅樓夢》,你會掌握整部小說的脈絡和故事情節以及故事發展的線索,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小說反映的思想論點,瞭解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脈絡,對把握整部小說的架構有很大幫助。如果只是網絡上的碎片化閱讀一些關於紅樓夢的知識點,則很難把握整部小說的人物關係,組織架構等,更無法全面理解小說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立場與觀點。

碎片化的閱讀猶如散兵遊勇,不成體系,很難學到系統而又全面的知識。有些人比較熱衷於碎片化閱讀,與人交談也能誇誇其談,但這樣的人所談的知識點根本不值得推敲。碎片化閱讀容易“”產生“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的情況。現實中有很多人憑藉一知半解的知識誇誇其談,但又不夠深刻,往往只懂得一些皮毛,這樣的人往往屬於“半罐子叮噹”的那類人。頭條中就充斥著很多喜歡碎片化閱讀的人。真正做學問,這樣是不行的。比如讀《三國》,想要真正瞭解關於三國的知識,你就要系統地讀原著,讀《三國志》,如果只是碎片化地看看《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那,你肯定弄不懂三國演義真正的精髓和作者擁劉抑曹的主觀思想的成因。

所以,讀書就要系統地去讀,才能學到系統而全面的知識,切不可急功近利走捷徑,這裡學一點那裡看一點,就站沾沾自喜,那樣只能是自欺欺人,於己無益。


文一多


“讀書”相對於“在網絡上碎片化閱讀”的優勢在於培養邏輯性閱讀與讀寫的語感,我個人認為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我們平時都在利用碎片化閱讀,不能完全因為優勢來分辨兩者的優劣,而是要通過結合自我對兩者看法、分析搞清楚

怎麼應用兩者

讀書的邏輯連貫性與語感是厚積薄發的過程

萬事開頭難,讀書首先也得認清自己當前適合讀什麼書,也需要知曉自己讀書的目的,只有這樣思考才能更有效挑選適合自己的書去讀,真正獲取到有用的知識,而不是去用“刷書”的方式去閱讀。所以今天談的讀書主要先從學習寫作、增長見識這塊考慮。

選擇讀什麼書,就得先明確了書本身的定位,即

情節不是太複雜、邏輯清晰(邏輯結構)、句子優美(語感)、故事精彩(興趣),綜合考慮就選擇國內名著來讀,而排除了一些單純的以打造故事和堆砌句子的流行小說,還有國外的翻譯著作。

選擇了好書籍,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採取必要的方式去讀了,這裡的讀不是咬文嚼字和單純的快速閱讀,而是由計劃的讀,分為三遍,第一遍讀情節,可快速完成;第二遍讀關鍵詞理解,進行跳讀;第三遍讀意境,進行分段的理解。一本書讀上著三遍既可以完成對語感的培養,抓住了一些名著裡細節的描述,從而在大腦中產生一定的文字變換和感應思維。你會發現在自己寫的時候跳出來一些句子。

讀書的邏輯連貫性則是從第一頁讀的過程中,大腦就開始繪製了整個書故事的想象圖,名著的邏輯嚴謹、環環相扣,更能引導你想象的圖像與書內的文字相互勾搭上,讓它們相親相愛以後變得唯美精彩。

整體來講,讀書的優勢就是一個“煲湯”的過程,需要慢慢來,尤其注意要使用文火,切勿著急。

網絡碎片化閱讀流行的意義

我們平時查百科,搜索關鍵詞、刷抖音、評論的過程都是在碎片化閱讀,解讀碎片化閱讀需要對其進行分解。我把網絡的碎片化閱讀分為以下三種比進行分析:

1.工具化、模塊化;

我們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主要用於輔助大腦進行思考,有很多時候就是藉助信息完成自己的任務,比如程序員的程序、設計師的素材、編輯的模板、老師的教案。這些分享的內容成為了我們碎片化閱讀的主流。

這種工具化、模塊化的表現為應用型碎片化閱讀文化,體現了信息獲取的便利,縮短了我們思考的時間,所以我認為他對於我們的意義就是輔助性。


2.小眾轉變大眾的文化;

現在直播都比較流行,很多人樂意去圍觀,不光是獵奇心理,還有一些直播具有了影響力,促進大家“想”要學習,但實際只是興趣使然。比如英語學習的短視頻、管理學的短視頻、跳舞的、釣魚的、冒險的。這些內容吸引佔用碎片化閱讀的時間最長,但大多數並不能帶來實際的作用。

這裡的很多內容本身不是指導你生活的主流內容,但是由於直播讓它具有娛樂屬性,變成了流量體,但實際來講並不是主流的內容。比如生活類相關的釣魚、吃播、冒險等。但是這些直播卻擁有大量粉絲,原因就是直播本身的綜藝大眾化的文化影響力,把這些小眾進行了轉變,從而變成具有娛樂特點的碎片化閱讀環境。

所以我認為他對於我們的意義就是誘引性。

3.快餐、博文化;

最後要談的就是快與博,所謂快就是把原有的事情變的更快,比如你看一部電影要2個小時,現在有人剪輯電影進行文化渲染,變成了3分鐘看電影。

所謂博就是總是有高額的回報促使你來拼一拼,比如你參加的活動,第一名總是很高獎金,但是要從幾十萬甚至百萬人之中來獲取一人;還有你讀到一些讚不絕口的文字,利用增值信息覆蓋你的未知環境,用來吸引你付費。比如網絡小說總是獵奇、穿越、死去活來的情節。

所以我認為他相對於我們的意義就是表演性。


總結: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從我個人角度來講,網絡碎片化閱讀的幾個特點都不具有直接的獲取整體邏輯信息的能力,是需要結合與深度讀書再去理解。

所以先讀書再去嘗試碎片化閱讀,切勿讓碎片化閱讀領導你的思維。


知心聲


網絡閱讀範圍廣,通過簡短的文字和圖片就可以瞭解各方面的內容,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信息太過於豐富造成碎片化,這是網絡閱讀相對於紙質閱讀的缺點。在網絡閱讀的同時還應該堅持紙質閱讀,紙質書籍更能夠讓讀者靜心研讀,內容更加的系統和全面。


歸閒居


如果有時間,系統讀書還是遠遠勝於網絡碎片化閱讀。

比如你愛文學,讀點先秦兩漢的文言及大賦,讀點唐詩、宋詞、明清的戲曲,讀點中外文學史……這樣你可以瞭解全部的中國文學知識。

碎片化閱讀則只懂九牛一毛。


霜月飛鴻


首先你要清楚一點他人給你的一定是最底層的知識,我們接收到是 他人的信息肯定是不完整的。明確了這一點你大概會想到讀書的重要性了。我們從外部可以攝取到知識的途徑有很多,但是讀書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閱讀是我們獲取高質量底層信息的重要方式。

其實閱讀就包括系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我們平時看的公眾號,頭條,抖音等,從上面獲取的知識都是碎片化閱讀,系統閱讀指的是閱讀完整的書籍。比如說你閱讀一本心理學的書,他會講到概念,某種心理的產生原因,以及如何克服,但是碎片化閱讀可能只會告訴你這種心理的存在,你沒辦法深入瞭解。你閱讀一本書,全書會有序言,會有目錄,會有每個章節,教會你的是“體系知識”你需要花費連續的時間,反觀碎片化閱讀,你可以隨時看隨時接收,這些知識碎片可能是某個觀點,某個結論。

我們經常提到的中國人的年人均閱讀量是個位數就是指系統的完整的書籍閱讀。讀書的好處就是告訴你體系化的知識,告訴你正確概念,錯誤概念,告訴你什麼才是正確的觀念並且如何行動。他會幫助你改變你的壞毛病。不過系統閱讀也不都是好的,因為他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小塊時間是幹不了的,而且你如果不加整理,不把他融會貫通加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效果也是不好的。

碎片化閱讀的缺陷是要麼主題深度夠講解不夠,要麼知識連貫性不足以讓你理解,最後還形成理解偏差,說不定會對你產生干擾。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好像都聽過點某方面的知識,但是一問起來就傻眼。一知半解,也是不懂。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對知識的攝取有針對性和分辯能力,這樣你才能有效的利用碎片化閱讀


漫漫讀吧


作為讀書的忠實踐行者,我認為讀書相比網絡碎片化閱讀的益處在於:

1. 讀書可以讓我們系統的學習或者瞭解書中所講的內容;

2. 讀書時間更固定,會讓人更專心;

3. 讀書更加專注,會引發人更多、更深去地去思考,書中的內容更容易被吸收;

4. 一本一本讀完還能有更多的成就感,激勵自己讀更多的書。






打個揹包去旅行


不管是讀實體書還是在網絡上碎片化閱讀,首先要開始讀,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上的信息瞭解某本書的梗概,看看自己是否喜歡這本書,然後再去詳細閱讀。自己的實體書好在可以寫寫畫畫,隨手做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感想;電子書在於便攜程度高,價格相對實體書會便宜一些。

我兩種讀書方式都有,看實際情況,比如出差的時候電子書更便攜,在家裡的時候拿起一本實體書更愜意。

網絡的碎片話閱讀也是一種方式,但其直接把別人讀完理解的東西寫出來,跟自己閱讀確實有區別,當今的節奏越來越快,碎片化閱讀成為常態,不管哪種,我們追求的是更優質的內容和閱讀體驗不是麼?


我愛暨陽


讀書,網絡碎片閱讀。

從題主提出的問題看,是問讀書與網絡碎片化閱讀的區別。

我先說讀書,過去沒網絡的時代,單純的說讀書二字,人們自然會覺得讀的是書本上的知識。所以才有了好多膾炙人口的成語,來形容讀書的好處,比如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都是對讀書的推崇。

確實,人的一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是無止境的。才有了學海無涯的至理名言。

網絡時代開啟後,人們獲取知識的來源更為廣闊便捷。打開電腦手機,各方面信息和知識撲面而來。獲得信息便是獲得財富,獲得知識便是力量。網絡時代給年輕人插上了飛速成長的翅膀。所以,閱讀網絡上的知識,儘管它是碎片化的,也是有益的,必須的。它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幫助我們掌握了更多的知識點和信息量。

讀書,讀的是內涵,悟的是哲理。如果說讀書提高的是人的文化底蘊。那麼讀書就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讀書的過程,是人沉思的過程,是總結的過程,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靜下來讀書,悟做人的道理,思成敗的真因,成人生的贏家。

總之讀書和網絡閱讀,都有益!只是知識的面與點的關係。

人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心因,不同的獲取面,去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向,而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真的應該感謝我們的先人,留下的知識瑰寶一一書!

真的應該感謝我們的時代,給了我們的生活便捷一一網絡!

讀書吧!豐富了自己,就是豐富了世界!

閱讀吧!把知識的碎片,連結起來,就是知識的海洋!

國人有素質,大國有風範!

讓世界矚目,起中華航帆!


清荷留香


讀書恰似做基礎,

框架鋼筋混凝土。

碎片客廳一幅畫,

隨心所欲隨意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