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怎麼引導,你是怎麼和孩子溝通怎麼相處呢?

西施寶寶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家裡的孩子越來越叛逆了。不管自己說什麼孩子總會想盡辦法跟自己對著幹。家長也不敢管孩子,一旦管孩子就會遭到爺爺奶奶的批評教育。孩子就這樣被爺爺奶奶溺愛著。

很多的家長都很用心的經營自己的跟孩子的關係。但是親子關係就是得不到改善,這樣的狀況總是讓家長們頭痛不已。到底是孩子教育不好,還是家長給予的教育不到位?

什麼導致了寶寶叛逆?

1、家裡老人的溺愛

家裡有老人的家庭,會明顯感覺到隔代親的現象。或許是父母上班經常不帶孩子或者是爺爺奶奶給與孩子的關心較多,導致了寶寶更加喜歡跟爺爺奶奶在一起,而不是爸媽。

在爺爺奶奶的教育理念下,寶寶還小,往往寶寶的要求都會在爺爺奶奶那裡得到滿足。爺爺奶奶的寵愛,造成了寶寶肆無忌憚的性格。一旦爸媽想要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就會遭到爺爺奶奶的嚴厲制止。

2、寶寶錯誤的行為得不到制止

一家人都坐在客廳看電視,寶寶獨自一個人在旁邊玩玩具。玩著玩著突然寶寶把手裡的玩具丟在地上,這時候一家人急匆匆地跑過去給孩子撿玩具。並且非常關切地檢查寶寶是不是收到了什麼傷害。

這個時候,寶寶就形成了,“我丟玩具可以吸引全家的注意力,還不被罵”的心理。到了三歲的寶寶行為能力已經漸漸的全面,但是因為沒有道德觀念的加持。所以家長應該在合適的時機做出相應的教導。而不是一味的以孩子為中心,採取“只要孩子沒有問題,其他的都不重要”的理念。

這種情況,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得到爸爸媽媽正確的批評教育,就會讓孩子更加的肆無忌憚,認為自己的才是家庭的中心。這種錯誤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帶領孩子走上叛逆的道路。

3、家長忙,不能跟孩子溝通

現在的家長普遍比較忙,家裡有老人的,家長的壓力也會很大。所以很多家長都是忙於工作,經常會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孩子提出要求以後,家長害怕孩子不滿自己,就會盡量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變得無理取鬧,經常會提一些過分的要求。家長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就會跟家長作對。

現在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已經不能採取以前的教育模式了。家庭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不要經常施加高壓政策,動不動就讓孩子去做什麼什麼。也不要太寵著孩子,對於孩子的愛要適度。

那應該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1、爸爸媽媽保持冷靜的頭腦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們總是更容易“上火”。一旦“上火”就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了。在被孩子惹生氣以後,家長常用的處理辦法就是“家長的權力”。想著自己用自己是家長這一事實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這樣的辦法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見效,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更加嚴重的逆反心理。所以在面對孩子叛逆情況時首先要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不要讓孩子把自己“氣昏”,而去跟他爭吵。

2、對孩子要信任與尊重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也漸漸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孩子叛逆的這個時期,孩子往往處於自己是成年人卻沒有能力的矛盾之中。孩子的意識也漸漸的清晰,但是自己卻沒有能力去做。

因此,這段時間裡,孩子跟爸爸媽媽的想法總會出現一些衝突的情況。有的家長不明所以的就否定了孩子的想法。甚至都沒有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就被否決了。急於否定孩子勢必會讓孩子心理出現不滿的情緒。

因此,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家長應該給與孩子自己一定的空間和權力。不要什麼事情自己都要干預孩子判斷。

3、出現矛盾找人調節

在跟孩子的意見出現分歧的時候,不要急著用自己是家長的權力來壓制孩子的抉擇。可以想辦法讓孩子信任的人來做中間的評判。如果孩子說的話真的有一定的道理,家長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一定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見來做。

找孩子信任的人進行調解矛盾在孩子看來是一種合理的方法,同時也是家長對孩子尊重的一種表現。

4、拿回自己威信

雖然孩子還小,家長也要及時的樹立好自己的威信,不要任由爺爺奶奶寵溺孩子。只有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寵信“奪回”教育孩子的權力。如果家裡的爺爺奶奶干預自己的教育孩子,就要避開爺爺奶奶。

爸媽是孩子的人生啟蒙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家長,千萬不要讓爺爺奶奶的溺愛,一直慫恿著孩子做一些不合適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一旦形成錯誤的理念孩子的問題就變得難以糾正,因此家長應該樹立好自己的威信,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一定要拿捏適當不要,過分抓著孩子的問題不放,也不要不干涉孩子的問題。在教育的問題上,千萬不要採取強硬的教育方式,不然會適得其反,孩子會更加的叛逆。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更希望的就是能夠被家長承認,而不是故意跟家長對著幹。因此,孩子也需要家長的尊重。在家裡應該給與孩子發言的權力,如果孩子說出的話不對,家長可以通過講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對於孩子的想法給予否定。

反正,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大事。家長不要盲目的進行“暴力鎮壓”,而是給與“禮儀教化”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家庭的教育是愛的教育,家長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老師,家長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加入J媽《養育聰明寶寶》粉絲圈,更多科學育兒知識在那裡等你哦!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J媽學堂


叛逆期的孩子最大的特徵是總與之要求的,正確的事背道而行,往往家長打壓的越多,孩子抵抗的力量也會越大越明顯。雖然我還沒有為人父,只能分享下我青春期的遭遇。 我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並不是很高,都是初中畢業,但對於我青春期的教育我覺得還是挺成功的。我在青春期時特別叛逆的,打耳釘,染頭髮,逃課上網…總之在那個年紀,同齡人做的所謂的時髦和前衛的事情我都會想去嘗試,內心的想法是為了做的和別人與眾不同,這可能是大多數叛逆期孩子都有的心理。 我父母所做的並不是逼迫我如何如何去做某些事,而是在我做某些事之前和我交流,給我一些意見,這樣我內心即便做的事是叛逆的,但同樣也對他們有了依賴。比如我當時想燙頭髮,我媽會問我準備燙什麼樣的髮型,怎麼燙會好一點。 我也真的會聽她的意見。當燙過的頭髮沒有達到我的預期的時候,我下次也不會再去燙了。 還比如有女孩給我寫紙條表白,我也會分享給我父母,告訴他們關於這個女孩的情況,他們也並不會制止,而是告訴像我這樣的性格,應該找什麼樣子的女孩才合適,這樣我對擇偶標準也有了認識,因為有了標準,所以就不會和過多的女孩有聯繫,反而使得事情變得簡單了許多。 孩子雖然在叛逆,但仍然對很多事情是沒有辨別能力的,他們也需要有人站在他們的角度給他建議,幫他思考問題。 或許成為他的朋友,才能更直接得了解他,影響他。


大寶1991711


孩子之所以會叛逆,是因為其身心和思維正在經歷著重要的發育階段,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對事物開始產生獨立思考,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

這個時候的孩子,承受著越來越重的學業負擔,面對著人生轉折點的重重壓力,最需要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勵,作為父母應做好兩個角色: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的心靈與成長導師。

作為好朋友,給孩子加油打氣,幫助孩子釋放壓力,發現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和孩子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讓孩子的心中多一份安全感和歸屬感。

學會逐步放手,給孩子自主選擇權,比如穿什麼衣服、怎麼安排學習、要不要補課,都和孩子平等協商溝通,也培養了他的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和擔當精神。

作為導師,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幫助孩子明晰方向,指引前行。

當我們和孩子產生共鳴,做到心有靈犀,溝通與相處就會變得愉快且輕鬆,孩子更開心。

一定不要用簡單粗暴的家長式作風來管教孩子,比如“我都是為你好”、“我說的就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更不要老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以及揭孩子的短板,否則孩子內心會產生抗拒情緒,而且會很委屈很傷心,叛逆心會更重,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在和孩子聊天時,多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輕鬆的話題,很多也能和學習結合,不要一味只談學習、考試、中高考這些,這樣會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反而不利於學習和成長。


東北虎EDU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12歲的兒子,一個10歲的女兒。

現在的孩子早熟、信息接收量大,早已經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所以,“叛逆行為”可能也來得早。

我個人的觀點是,受到足夠尊重和關愛的孩子叛逆的可能會比較小。所以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作為父母是不是足夠尊重孩子?是不是給了孩子充分的愛和空間?”。

孩子天生有愛父母的能力,但是自己愛自己的能力是後天慢慢學習的。孩子叛逆的原因主要是還沒有學會自己愛自己、缺乏安全感。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心態,這時候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1、缺乏關愛: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獲得關心。這種時候不該急著罵孩子,應該首先想一想是不是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是不是不夠了解孩子和溝通不夠。如果是這個原因,有時間計劃的充分的陪伴孩子、同時也和他們講清楚道理(父母忙的原因)、充分表達對孩子的愛。那麼孩子的叛逆會自然消失。

2、不夠自信:是孩子不夠自信但又希望尋找自信導致叛逆表現。孩子希望通過反對父母的判斷,證明自己是對的,有時候可能明明知道自己沒什麼機會正確但還是要死撐堅持。

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的做法是對於問題不表態、只讓孩子自己仔細分析做決定,如果事後證明是錯的,那麼在孩子冷靜的狀態下再客觀分析原因和結果。同時,我也會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去發展特長、聆聽他們的意見。當孩子的自信心越來越強的時候,自然也不會再叛逆。

這些僅僅是個人觀點和經驗分享,不能說我一定就是對的。不過,我始終堅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去尊重,這是他們的權利。


愛保養的特蕾莎


常言道: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從古至今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家長和老師

80%的孩子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只不過很多的父母在迷茫中沒有用正確方法去處理,,往往採用說教、賭氣、謾罵、討好、找親朋好友勸說,甚至是打罵孩子等錯誤的處理方式,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要改變孩子,先要了解孩子現在的情況,找到問題的根源。

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一步步實施,一點點改變。

叛逆期孩子的行為方式和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不一致,這時候就會引發家庭的矛盾和衝突,嚴重起來還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的和諧,發現孩子的行為方式跟家裡發生衝突的時候,首先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方式的原因和理由。比如說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的行為方式會遵從幼兒園的老師的教育方式和小夥伴的行為方式,比如說他會大喊大叫,跟原來在家裡的小乖乖完全不一樣了,這時候父母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獨立人格建立的時候,他一定是表現出他本身固有的行為方式,有些孩子會表現出新奇或者與眾不同。這時候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所有行為方式的原因,耐心傾聽之後,允許孩子犯錯誤、碰釘子,接受挫折教育,同時發現父母的處理問題的方式要隨著孩子的長大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跟孩子的環境變化進行合拍,我們對孩子的不斷鼓勵和表揚,更有利於孩子改變他的逆反行為,能夠讓孩子更加快樂更加安全的度過每一個逆反期



小軼愛媽媽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多鼓勵:對於該時期的孩子家長要多些鼓勵,多肯定孩子,多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

信任:處於該時期的孩子心理比較敏感,家長要信任孩子,不能懷疑或質疑,懷疑和質疑只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會拉遠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

不責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不能像對小孩去責罵他,不能拿出大人的姿態去跟他說話,這樣只會使小孩產生牴觸心理,相反,家長要換種方式去交流,要讓小孩自己認識到錯誤,自己去改正

私人空間:多給小孩一點私人空間,不過多的去幹涉小孩的交際圈,讓他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去處理和決定自己的一些事情

尊重: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選擇自己的路

溝通:平時家長要多跟孩子溝通,多瞭解孩子的想法,融入孩子的交際圈和朋友前,拉近彼此心裡的距離

儘量以心平氣和去對待。



不會發視頻的阿夢


正確教育孩子叛逆期,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在外人的面前不給孩子留面子,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長過度的對孩子嚴厲或者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叛逆的後果。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要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多和孩子玩耍、吃飯、旅行,可以多做一些親子活動,更多的去了解孩子,可以和孩子成為朋友。這樣有利於孩子接受你的指教和引導。

在孩子經歷叛逆期的時候,家長一定要保持冷靜心態來對待這件事情。對孩子一定要多觀察,多多的體諒孩子,要知道拳腳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要文明,要改革,要有修養有文化的掌握現代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做一個好的父母。才能陪孩子走過,青春這一段的畢竟路程。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總是手足無措,這麼多選擇該選擇哪一個,這可是關乎到孩子一生的問題啊,如果您還在猶豫的話,不妨來試試慧諾特教育,我們來上演一場生活中的變形記,幫助這些青少年逐步走出困惑,讓他們從點滴開始,學會為人處事,學會感恩他人,學會自理自立,學會自尊自強,學會交流溝通,學會團結協作,學會好學上進,學會強身健體,學會崇美向善,學會自愛愛人,努力朝著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標邁進;並塑造了孩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格,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真正的人生目標。


遼寧小明


個人一個真實的分享案例吧,像我平常給我們家的小孩啊,我們就像朋友一樣這樣聊天,回家的時候我也我會問他,今天你們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呀,然後你看了一些什麼書呀,然後你還跟同學交流方面有什麼呀,因為我們只有多交流,你才能知道他啊心裡面有什麼想法,碰到了什麼問題,然後他有什麼觀點,比如說說是是錯誤的觀點的話,我們我們就能及時的引導他,糾正他。就好比我們自己一樣,我們自己的一個觀點想法也想得到他人的認同,其實小孩也是一樣的,他就是想得到你的支持,你的鼓勵,其實我們大人更應該的就是啊慢慢的引導他吧,多跟他多交流,把他問題說出來,因為叛逆期的小孩就是因為我們的交流太少,溝通太少,所以他身上積壓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矛盾也就越來越大。


阿春日記


“指明方向,說明原則,標出“紅線”。

給孩子向好的方向成長的時間與空間。現實表明,假如孩子,完全按我們的意向去成長,設想一下,我們孩子只能把我們人生的複製,青出一藍勝一藍,一代強過一代從何談起。

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要有開放,欣賞,尊重的心態。

現實讓我們明白,對於孩子的教育要松馳有度:“太嚴,會束手束腳,不敢超越;太鬆(太放縱),會不知道天高地厚。因此,要把握住管與不管間的“守望”。

要引導孩子,打開自己的格局,把自己定位為雄,而不是“飛不過院牆的雞”。

要言傳身教轉換運用,要一身作則,要身教重於言教。

做為家長,對“愛迪生是發明家,但,他的父母不是;還有“一母生百般”的哲學現實要有自己的建樹。”

讓我們一起與孩子完成,一代一個事業的完美佳做。





信實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