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腎損傷

中醫養生,很看重“飲食有節”。《黃帝內經》中說:“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飲食不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腎損傷

飲食不節,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飲食過量。“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量的飲食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

2.長期進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的食物,使臟腑生熱、脾熱熾盛、引起脾胃功能障礙,過即過飽,或飢飽無常,營養不得補充或損害脾胃,致使氣血虧少,正氣不足而致病。

3.再就是進食不潔或有毒食物,可傷及氣血、臟腑,擾亂氣機升降,引起吐瀉、腹痛、痢疾,甚至是昏迷等中毒現象。最後就是過食生冷,損傷脾陽,而致吐瀉、腹痛,過食辛辣,可使胃腸積熱,而致便秘或痔瘡下血。

飲食不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腎損傷

那麼飲食不節又為什麼對腎虛有重要的影響呢?道理很簡單: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如果飲食不節導致脾胃損傷,吃進身體裡的食物就難以被脾胃正常運化,導致後天之精供給不足,腎中的先天之精缺少後天之精的補充、滋養,腎中的精氣就會不足而生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腎臟,一旦發現自己出現腎虛的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調理和治療。

飲食不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腎損傷

保護腎臟,遠離腎虛,首先要從飲食入手,做到飲食有節,所謂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 ,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具體地說,是要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

飲食不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腎損傷

1.飲食要適量

這是說人們吃東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當好處,飢飽適中。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貯存,主要靠脾胃來完成,若飲食過度,超過了脾胃的正常運化食物量,就會產生許多疾病。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使食物滯留於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從而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也因承受過重而受到損傷。

飲食不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腎損傷

2.飲食應定時

“不時,不食”,這是古人的飲食習慣,即不到該吃飯的時候,就不吃東西,這是正確的,中醫學認為,一日之中,機體陰陽有盛衰之變,白天陽旺,活動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晚陽衰陰盛,及待寢息,以少食為宜。

飲食不節,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導致腎損傷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雖然強調“按時進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進食”,即想吃時就吃一點兒,不想多吃就少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