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不仅生动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的社会风貌,其语言和思想内容为后代的文化风尚撑起了一片曼妙的绿荫。《诗经》三百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从时间上说,离我们很远了。可是,《诗经》离我们真的很远吗?回答是:并不远。即使在今天,人们说话若喜欢文雅一点,一不留神就可能溜出一个、半个出自《诗经》的语词。

比如,我们常说某个人在某些领域“独领风骚”。这“风骚”二字的“风”,就与《诗经》有关,《诗经》不是有“国风”嘛!还有好多这样的词。比如做一件事,如果正在打仗,中途放弃或者开小差了,我们就说“逃之夭夭”。这个词也出自《诗经》,只是原本写作“桃之夭夭”,是形容艳丽桃花的。再如,形容一个人提携、引导别人,就说他“耳提面命”,这也出自《诗经》。还有,假如在一些事上,两个人立场不同,人们就说是“泾渭分明”,还是出自《诗经》。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有学者以《诗经》中的“成语”为题,居然可以写成一本小册子。所以,《诗经》虽古老,离我们却很近。这就是经典,你不知道它,它却知道你。《诗经》最早的作品,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近的也有两千五六百年,时间很久了。可实际上,它的要素却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而且,可以肯定,不仅我们这代人,就是下代人、下下代人,人们照样还会去关注《诗经》。而且所谓的“关注它”,还不只是关注它精美的语言,还会关注《诗经》的思想观念、艺术风采,等等。




01《诗经》是什么?

传统的说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有人说是“选集”。总之,就是有这样的305首诗,在一定时期被编纂成了一部书,就是《诗经》。

若是用更形象、深入一点的语言说,《诗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正因如此,诗三百篇(简称“诗三百”)才重要,才与一般诗歌集子不一样。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怎么不一样呢?我们这个民族,是歌唱着“诗三百”创立了自己的精神传统的。换个说法也许更准确,在很大程度上,三百篇的歌唱所表达的内涵、风神、韵律,展现的就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传统时的所思所想:我们的追求和崇尚,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我们对美恶好歹的判断,等等;归结为一句话:《诗经》的内涵,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诗经》还将随民族的发展而前行,传之久远。



02 《诗经》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那么,《诗经》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古代的分类,包括三大部分:风、雅、颂。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说,还有三项: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所谓“诗经六义”。这是读《诗经》之前,应该知道的。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03 什么是“风”?

“风”的概念,从古到今有不同的解释。风,本为自然界空气流动现象。但古人理解可不这样简单。有人就说“风”代表的教化、风教。孔子就说:“君主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家发布政令,发布文教政策,就像刮风一样;风一动草就随之摆动。古代非常重视风教,又称政教。“政”什么意思?政者,正也。就是引导人民走正确的路。走正确的路,就要实施正确的文教,也就是用好的风化化导民众。这是“风”的第一个含义。

风,又可以读成“讽”,就是今天“讽刺”的“讽”。要讽刺什么,总得幽默点,拐弯抹角一点。大家较为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话说得多么委婉啊!这在古人也是很重视的。从上面往下说,是风化;下面对上提意见,就是“讽”、“讽谏”。老百姓有意见,往往是经由民谣唱歌来表达的,这就是讽谏。

还有一种说法,近现代以来更受重视,那就是“风”是地方土调古代著名编年史《左传》就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楚国乐官战争中被晋国人抓了俘虏,晋国人叫他演奏音乐,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乡乐调。为此晋国人称赞他是“君子”,是“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古代中国是地域广大的国家,现代地方戏曲也很多,在古代,各地的乐音也很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各地乐音、乐调,就是“风”。

不过,笔者以为还不全面。所以,让我们从“风”的原始意义再做一点分析。古代有一种现象,就是“吹风定律”。吹风定律干什么?判断时令。这需要专门的判断,方法就是吹律管。吹律管的瞎子艺人双眼失明,却耳朵灵光,古代就由他们专门负责吹律。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气温、气压、湿度下,同一个长度管子吹出的声调,是不一样的。古人就根据这一原理吹律,测定某一节令到来。

请注意,因为风与时令有关,古人又相信天地有灵,所以“风”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书叫《卜辞通纂》,书中说,甲骨文有这样的说法:“风”字与“凤”字密切关系,风就是凤,就是神秘的凤凰。“凤”的职责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风”是什么?原来就是传达上天意思的使者。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风”这种现象与神秘的天意相通。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这样就带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结果。简单看这个现象,似乎是古人愚昧的表现。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愚昧观念,却带来一个积极的结果,什么结果?就是朝廷特别重视采集民风。采集民风做什么?观看天意。同时,儒家解释说,观看民风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过老百姓的歌唱,你执政者听到、看到,就知道了百姓心里是怎么想的了。那就根据民意检测自己的行政,改善自己的政治吧。

因此,若把古代的“风”就单纯地理解为地方土调,可就太过简单了,就像是神庙里没了神,空荡荡的,无精打采的。应该把古人“风、凤相连,沟通人天”的理解,加到“风土”这个概念中去,这就能解释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采集民风歌唱了。这就是“风”,一个千百年之前的老观念。




04 雅是什么?

简单说,主要反映周王朝比较高级的贵族活动、军国大事的问题。

古代军国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诗经》的大小雅篇章里祭祖诗篇分量较重,表现战争题材的诗篇也不算少。还有表现农事活动的,表现贵族宴饮活动的。另外,还有西周后期衰乱时一些大臣表达政治不满情绪的。

所以雅的诗篇是分《大雅》《小雅》的。诗篇的调子,自然与“硕鼠硕鼠”是不一样的。《雅》的篇章是雍容的、华贵的,涉及王朝政治活动的各方面。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05 颂是什么?

“颂”这个字,右边是个“公”字旁,是音旁;左边是个“页”字。“页”的本义指的是我们脑门这部分。在北方有些方言当中还保持着古意,例如河北省北部的地方土话,就称脑门这块儿为“页勒盖子”。

看篆字、甲骨文,“页”的上半部分表示的是小孩子的大脑袋,顶部,也就是最上面的那一笔,不写成封闭状,表示这是小孩的脑袋,大脑袋上有囟门;下面画的是两条腿。所以学者根据“颂”的写法,根据这个字的读音、字形判断,“颂”本义就是表示人舞蹈的样子。所以“颂”有时解释为“舞容”,就是舞蹈时的样子。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这就是说,古代宗庙祭祀的时候,特别是贵族祭祀典礼,在宗庙里进行,对着祖宗的神灵举行祭祀典礼,要歌唱,要跳舞,要展现他们活着时候的功德,这就需要歌功颂德的诗篇了。所以《周颂》是周王室祭祖的诗篇。

因为祭祖要跳舞,一边跳舞,一边奏乐,一边还有歌唱,所以诗篇都短。请看《周颂·思文》这首诗:“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非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大意是说,是后稷您种了粮食使生民得以存活,您还给了我们小麦这样的好品种,我们要把它种到天下各地去。就这几句,完了。

周颂的歌舞是很缓慢的,伴奏的音乐曲调也相对沉重,所谓一唱三叹,十分隆重。《颂》有《周颂》《鲁颂》以及《商颂》。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在《诗经》的诗篇中,祭祀的时候还要再现祖先德行、业绩。大祭周文王,文王到底怎么样啊?于是,在《大雅》的篇章里就有长篇的《大雅》篇章,歌唱周文王如何做事,如何有德,同时还涉及周文王的父亲王季,歌唱王季如何,王季的妻子即文王母亲如何;此外还有文王的夫人如何,以及文王之子武王又如何。

为了后代不忘祖先老传统,周代诗人谱写了颂扬祖先业绩的篇章,保存在《大雅》中,目的就是要告诉文王的子孙们,当年先王是怎么过家庭生活的,是怎么开创周家新局面的,是怎么打击敌人使周家强大起来的。很明显,这是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啊!

孩子不爱读国学?那是家长不会教|来看《诗经》里的历史人文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