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称为


因农历正月十五,是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的特殊日子,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天发生的重要事件较多,留下了数不清的迷人故事,吸引着人们去挖掘和回溯?正月十五有数个不同的称谓,融入在同一天的各项民俗活动中,虽然有其共同点,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点。下面我就专门说一下"上元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称为


" 上元节″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道教"三元说″。指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地官节、孟兰盆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水官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是天、地、人三官。在这里元是指农历十五的意思。

正月十五称为


"上元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武帝时期,把祭祀"太一神″的活动,定在农历正月十五(是天官"太一神"的生日)。"太一神″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天帝,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上元祭天官"太一神″,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并充分利用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皓月当空,灯火辉煌的特殊时间段,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生活愿望。人们高高兴兴地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因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正月十五称为


《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腰扎玉带,怀抱如意护板。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天官是受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正月十五称为


对于"上元节″的由来,在宋朝吕原明撰写的《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我国汉民族和部分兄弟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祭祀天官的日子。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正月十五称为


"上元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古代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因当时,年轻女孩儿,不容许外出自由活动。只有到了"上元节″即元宵节,才可以结伴游玩赏灯。这正好是青年男女谈婚论嫁的好时机。借着赏月、观灯、猜谜语,也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促成了数不清的美好姻缘故事,流传于世。

正月十五称为


如: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真情地抒发了旧日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情愫,刻画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爱语绵绵的景象,再现了婉约柔美的意景。南宋将领、词人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云:"众人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写"上元节″,元宵之夜的动人情境。在传统的戏曲中,陈三两和五娘在元宵之夜赏花灯时相遇,而又一见钟情。宋朝末年的东昌公主与陈德言元宵夜破镜重圆。古戏《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也是在元宵之夜订下海誓山盟。还有王宝钏在元宵节抛绣球,砸准了她心上穷人薛平贵的凄美爱情故事。所以说,称古代"上元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一点也不过分。

正月十五称为


传说,"上元节″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避灾却邪和驱赶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现在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间地头或晒谷场上唱歌跳舞。隋、唐、宋时期,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多达万人以上,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其乐无穷。

正月十五称为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上元节″也称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颇多的变化,有些活动内容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并在2008年6月,将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