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作為新年,它已經存在了四千多年,但以“春節”為名,卻不過百餘年。雖然我們今天給孩子講“年”的由來,都是從傳說中的“年獸”開始的,但是,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古代人民慶祝勞動成果的活動和祭拜天地的活動。《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了人們在十月收穫後慶祝的活動場景:“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夏朝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商代以十二月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秦代以十月為正月。正月的初一,就是“歲首”,一年的開始。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漢代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使南北地區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歷)。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之後,雖然也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改歲首,但是變化都不大。自唐代武則天之後,都是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中國古代曆法都是在夏曆基礎上逐漸完善的,所以一直稱為“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即陰曆)。在整個中國古代,都是以夏曆紀年(或以皇帝年號),以歲首為年節,但並沒有出現“春節”一詞。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那麼,“春節”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採用公曆,但用“民國”紀年。1912年,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發了一通電報,內容大致是“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公曆就是我們說的陽曆,這樣就把中國幾千年以來以農曆一月一日為歲首改為了以公曆1月1日為歲首。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元旦被官方從農曆新年變成陽曆新年,官方不承認以前的農曆新年。

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但是幾千年的傳統豈能是說變就變的?中國農曆早已刻入中國人的骨子裡,雖然官方要求過陽曆新年,但是老百姓卻只認同農曆新年,於是“兩年之爭”便開始了。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現象:政府在陽曆一月一日放炮慶祝新年,老百姓不以為然,普遍認為“此是彼之新年,非吾之新年”。老百姓還是熱熱鬧鬧的過自己的農曆新年。

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在這種情況下,1914年,北京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袁世凱批准了。可能是因為其他三個節日都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將春節與它們並列也突出了春節的重要性,最終人們接受了這個稱呼,只不過叫了幾千年的元旦改成了春節,當時人們肯定不太適應。至於其他三個節日,該叫什麼還叫什麼,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改變。也就是從1914年開始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一年之歲首。

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這個規定一直沿用了下來。所以最早的春節就是1914年的農曆新年。到今天“春節”一詞出現也不過百餘年而已。

新年:名稱從“元旦”變成了“春節”,時間從十月變成了正月

所以,今天的新年的名稱是由“元旦”改變過來的,過新年的時間也從曾經的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變成了今天的正月初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