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路上,他們詮釋了呼和浩特“最美”家力量

在抗疫戰場上

呼和浩特有這樣一些家庭

或放棄團聚,在各自的崗位堅守

或主動擔當,為這場戰疫衝鋒在前

或捐資捐物,將一批批物資送往疫區

詮釋著一個個“家”故事

用“最美”家力量

守護千家萬戶的平安


別說我的名字,我媽媽以為我在呼和浩特


請原諒

我們把小護士的名字隱去

她擔心

她的媽媽承受不了

“媽媽以為我還在呼和浩特”

戰疫路上,他們詮釋了呼和浩特“最美”家力量

“80多歲老媽媽的電話我不敢接”

怕增加不必要的擔心

他們都說 自己很好 沒有危險

讓家人放心

讓牽掛他們的內蒙古人民放心

可是

醫護人員都是父母的孩子

很多還是孩子的父母

尤其對於賜予生命的媽媽

他們甚至不能告訴自己已經奔赴“前線”


17年後,“特種兵”夫婦攜手再戰“隔離區”


戰疫路上,他們詮釋了呼和浩特“最美”家力量

戰疫路上,他們詮釋了呼和浩特“最美”家力量

今年54歲的孟江濤、宮梅夫婦自1991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分別是感染科和重症監護室名副其實的老醫生了。在他們從醫生涯中最為刻骨銘心的就是17年前共同攜手從抗擊非典的戰役中勝利走來。17年後,這對夫婦又站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前沿陣地並肩戰鬥。

人們常說,重症醫學科(ICU)和感染科的醫務人員較其他科室來說就是醫中的“特種兵”,因為重症醫學科和感染科對診療水平和專業知識的要求都非常高,同時在體質、體能方面也要跟的上去,所以稱他們為醫中“特種兵”。2008年,他們夫婦二人以人才引進的方式來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工作。這12年間,他們像釘子一樣釘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堅守,毫不動搖。有時,他們也會恐懼,也會累的病倒,但卻始終沒有改變來時的初心。孟江濤說,服從組織安排是一名醫療戰士最起碼的從業原則,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到哪裡去。1月27日17時,按照內蒙古自治區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的指令,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在第一時間就完成了自治區赴湖北醫療隊醫院首批醫療隊員的徵調工作。宮梅得知赴湖北醫療隊急缺重症專業的醫生後,主動請戰並毅然決然地接受了組織賦予的任務。54歲的她,是這批醫療隊員中年齡最大的。而丈夫孟江濤則留在內蒙古防控疫情的第一線。 宮梅出發的時候,孟江濤僅僅把她送到醫院。他說,最見不得分離……臨危受命,妻子遠行千里之外,很牽掛,更擔心……目前,他們都奮戰在一線,雖然遠隔千里,但是他們卻在一直互相鼓勵,彼此祝福。

孟江濤說:“目前,我們正經歷著一場重大的疫情,形勢嚴峻,作為宮梅的同學、家屬和同事,牽掛和擔心是肯定的。但同為醫務工作者,我堅決支持妻子的選擇,為她感到自豪,更為我們的醫療隊自感!我相信,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妻子及其同事們也一定會不負眾望、平安凱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小家大愛”我們才更堅定了信念感恩每一個小家的無私付出你們的故事將溫暖無數心靈任何困難都難不倒堅強的中國人民!


國家有難我分擔!

88歲農村退役老兵為“戰疫”捐出3萬積蓄…


戰疫路上,他們詮釋了呼和浩特“最美”家力量

1月31日,托克托縣88歲退役軍人高治邦寫下的一封《捐贈信》讓人感動。信中說:“國家有難我分擔,國家富裕我分享。我是一名醫務人員,曾在朝鮮戰場上救護過傷員,現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襲擊我國,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更厲害,想到前方參戰的醫護人員很辛苦,而自己年齡大,體力不好,只好把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3萬元捐給政府,用於前方救災。”

戰疫路上,他們詮釋了呼和浩特“最美”家力量

高治邦老人家住托克托縣新營子鎮東缸房夭村,生於1933年4月16日,1949年9月19日入伍,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擔任衛生員,1956年12月10日復員回鄉。老人獲得過抗美援朝紀念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另外,高治邦老人還獲得了2019年度呼和浩特“最美退役軍人”榮譽稱號。 “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早日結束。”高治邦老人說。


疫情面前方顯責任擔當

在當前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爭中,

一個個小家的付出

令人動容


加油武漢!

加油中國!

戰疫路上,他們詮釋了呼和浩特“最美”家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