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免费看之后,徐峥是不是还能扭转行业口碑呢?

《囧妈》免费看之后,徐峥是不是还能扭转行业口碑呢?

最近,我们都体验着明星般的待遇——24小时安保贴心服务。

我妹妹推开窗户看了一眼,楼下值班的大爷马上举起了喇叭开始喊话。

自从接到“建议”不要出家门,从最初的淡定到恐慌,整夜没有睡着的不安,到现在放松了心态,继续去看剧翻书......这样的过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期待”的含义。

人在某一种限定的场景中,尤其是处于封闭壮态,是会有种神经质般的思考的。这思考包括对未来的想象,也更多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探究。

换句话来说,更容易检讨自己的问题。

比如,我在这几天想起来早已失联的高中同学。

想起来高中在食堂有次遇到他打饭,嫌弃过他吃得东西不好.....以至于,生生脑补出来一场或者压根儿不存在的“苦情戏”来。

脑补完了大戏之后,又冒出来找到他道歉的冲动。于是,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各种确定,找到了他的QQ号。然后,发现我们俩早不再是好友。下意识中,并不觉得释然,而是难过,因为觉得再也不能亲口听他说“不记得这回事”早原谅了我。

假如,之前有人跟我讲这样的经历,我一定觉得这货矫情的没救了。

如今,这个矫情货是我自己。

在这种状态下,我通过今日头条看了徐峥主演电影《囧妈》。

《囧妈》免费看之后,徐峥是不是还能扭转行业口碑呢?

《囧妈》是一部很有争议的电影。

最初的争议原因倒不是剧情,而是上映时间和上映方式。

从最初的定档,到突如其来的提档,在影院工作人员一片指责声中,徐峥道了歉。随后,受不可控因素这部电影选择了撤档......再然后,其他春节档院线大片还没有反映过来的节点,快速敲定了与字节跳动的合作,成为了首部由网络首映的“免费大片”。

此举对行业或者说产业链条的影响大概是介于“震惊”到“哗然”之间吧。

平台买单观众免费看的模式,并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模式,不管是去优度腾,还是西瓜视频,都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囧妈》会有争议呢?

上映时间的争议已经是过去式了,不管提没提档,最后都是撤档。

显然,争议点在上映方式了。

《囧妈》免费看之后,徐峥是不是还能扭转行业口碑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片”要在院线首发上映,而其他即使是名头是“大电影”的是可以在网络平台首发的。

这样没有什么法律依据,也没有行业规定的行为,成为了极其微妙的规则。

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具体标准来衡量什么是“院线大片”,什么是网络大电影——如果实在说有的话,也是看投资团队、导演是谁、投了多少钱。

依次按这些标准越高,那先院线看票房,院线下了走各平台的会员。当然,如果这些标准都低,那也谈不上“首映”的概念,搞不好就是叫“上传”了段长视频。

会员是什么情况呢?是指能看或者先看到一些“专属影片”的那波交了钱的人。

这意味着,有那么一部分电影,要先走院线,再走会员。

然后呢? 一直是要“会员引费”?还是......那就看情况了呗!

有啥具体的标准或者尺度没?

其实也没有,就像茶道一样,得品!得细品!得细细品!

《囧妈》这一招呢,打破了这种微妙感......

《囧妈》免费看之后,徐峥是不是还能扭转行业口碑呢?

就像精通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美人,原本是带着数十人的道具、布景和伴奏班底在深宅大院中唱堂会。这堂会唱好了,那可是去者有份,人人有赏,即使是个跟班打杂好歹也混好饭,得俩儿点心。

唱堂会的日子不多,更多的时间里,拿了包银的美人带着弦师化妆师摄影师粉丝去剧院茶馆园子演一段。包银不多,但是够傍着美人的身边人分了。园子也不亏,听美人唱的好歹得掏些茶水干果钱,再不济得有个座位钱,好歹够开支。

《囧妈》这一出呢?好比什么?

好比呐,这美人直接指尖拢了拢秀发,独自站在公园广场上,素颜无伴奏不带麦克风开了嗓!

这事......闹得嘿嘿嘿,不好评价,对吗?

跟着美人的那些道具、布置、伴奏人员,一个都没捞着好,连平时傍着美人的茶馆都没卖出一碗茶去。倒是广场上显得热闹非凡,观众的喝彩声早高出了美人的歌声。

事已至此,美人便是算“坏了规矩”。

但是,前头不也说了么,所谓的“规矩”也没有啥标准,一时间还真是拿美人没了主意。也只能树起“行业道德” 这块大杆,再垫上“损害同行”的大石,指着“影院文化”的牌匾,发起一轮轮的声讨。

美人是不是扛得过这轮声讨,徐峥是不是还能扭转行业口碑呢? 我们试目以待吧!

《囧妈》免费看之后,徐峥是不是还能扭转行业口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