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師,喜歡讀書,讀的書散漫而凌亂,怎樣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

吳建義


對於這個問題,我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作為教師,讀書是教育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有的教師喜歡閱讀一些小說,有的喜歡閱讀報刊雜誌,有的喜歡閱讀詩歌、散文。從教師的專業成長來看,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認為首先閱讀教師專業書籍、教育類報刊雜誌。

從走上教師崗位那天起,教師就開始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教法與學法,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更好的教書育人。因此,教師不能只閱讀教材、參考書,要閱讀一些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及權威的報刊雜誌,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實踐,做到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除了閱讀之外,還要注重寫作。教師要將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反思、教學案例、論文、小課題等寫出來。其實,寫作的過程就是深度思考的過程,提高自我的必由之路,也是成長較快的路徑選擇。所有的名師、教育家都是通過教育教學實踐、研究、閱讀、寫作等路徑,逐步成長起來的。

總之,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讀書學習,更離不開寫作,只有長期堅持不懈,才能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的教書育人,做好本職工作。





葉立存


喜歡讀書、讀書多是好事,這是一個大量輸入、厚積薄發的過程。

讀的散漫而凌亂,不能有效地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個人感覺這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把輸入(大量讀書)有效內化(思維認知提升、形成體系)並轉變為輸出(學以致用、流暢表達)等。

怎麼有效地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呢?

從一個普遍性的角度來說,作為老師的話,閱讀應該分為兩大板塊。

一是專業方面的,包括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方面。這個我相信你應該沒什麼問題。二是非專業方面的,既為了拓展自我、提升修養或興趣愛好等等而讀,那這個要看你是讀小說、散文、歷史等什麼書了,不同類別稍有區別。

但是不管讀的是什麼,有幾個相通的基本方法:

1.讀書要留痕,做好讀書筆記,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在腦子裡說不定哪天忘了,記在筆記上永遠能找得到。

2.讀書筆記要精簡歸納一本書的主旨,觸動自己的優美語言或精彩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形成簡要的思維導圖。

3.要時時回看,溫故而知新。學會把同一類別的書籍的內容、觀點進行相互聯繫比較,打通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4.學以致用。學、思、悟、踐達成一體化,在腦子裡、在生活中反覆揣摩,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就可以旁徵博引,做到隨心所欲地輸出了。

以上是一點拙見,望有所幫助。


修成


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我摸索了很久,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和您分享。

我是應印象筆記來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思路是這樣:

建立筆記,筆記按“見~思~行~文”四個步驟來思考。

1.”見”是把所見的、零散的進行收集。我們通常在看各種各樣的書或者文章時,有些一見鍾情的東西,但有不知道怎麼歸類。我們就可以先用印象筆記收集起來。

  • 在這個環節,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只顧著收集,而沒有整理。所有的知識體系建立都要依靠整理, 才有成果。
  • 我是固定每週五整理一次的,因為週一到週五要工作,週末可以有時間來思考和寫些東西

2.“思”是把前面所見的結合自己經歷、經驗進行思考,然後寫出對所摘抄的部分形成的自己見解。這個環節就要貼出標籤。

也就是利用印象筆記建立標籤。

我們一般正常的思維拓展,不能超過四層,所以建立筆記不能超過四層。所以很多人開始用印像筆記時,使勁建立筆記是錯誤的用法。

我們應該更多的去建立標籤。一段所見的文字可以有N多個標籤,不同時間不同時期,我們對同一段文章有不同見解。這樣我們需要建立不同標籤。


3.“行”是對之前不同見解進行
歸納,用於什麼地方。前面的“思”是有了一個基本的標籤分類,但是這個時候的標籤分類是初步的,隨意的。而在“行”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定位,比如這段文字的這個思考,我可以用在職場和教育。把這個確定下來。

4.“文”是對“行”的同一類標籤整理成文章。

這個是我的知識體系架構搭建方法,和您分享


正面教育孩子


不知道你教的是什麼科目的老師?如果你是一位語文老師,那麼我從自身的實踐經驗來幫你解答一下這個疑惑。

作為一位專業的語文老師,自從你踏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開始,我們首先要閱讀的不是別的書籍,而是你所教的語文專業的所有教材,就是課本里的課文。如果你教的是小學階段的,一到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一共有12本。這12本教材不要教到哪個年級才去看,或者說邊教邊看。而是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提前去閱讀,看看教材編排的目的是什麼?規律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編排?從事教育事業是一輩子的事情,把自己所教的學科的教材看透,吃透,研究透,這樣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心裡要有一個整體概念,在課堂教學上才會行雲流水,得心應手。此外,每一個學期的教參也都要提前閱讀,看看教參是如何來指導教學的,以便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偏離教學目的和重難點。

其次,再閱讀相關的教育理論書籍。比如說教育學的,心理學的,班級管理方面的。各學派之間的大家的代表作品都應該去讀一讀。閱讀,首先要為自己的專業服務,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用之以學。這樣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第三,閱讀文學類,寫作類的書籍。作為語文老師眼要高,手也不能低。瞭解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每個階段的流派,著名的作家及其代表作,經常寫作品,寫反思,寫論文,寫學生的習作範文,這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

最後,閱讀自己興趣領域內的書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工作外的閒暇時間裡,閱讀自己興趣愛好方面的書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比如說我在下班後就喜歡閱讀理財類的書籍:股票的,基金的,債券的等等,我用了五年時間在理財領域從一個門外漢到略知一二,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個領域的神奇,讓錢去生錢,不費勞力,樂之無窮。

總而言之,要閱讀的書籍是非常多的。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好閱讀的規劃,系統地去閱讀,不是零零散散,沒有目的性。閱讀的數量最好努力做到一年讀100本,平均下來就是每週讀兩本書,要講究閱讀的速度和方法。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對您有用,謝謝!


兒兒老師


假設您是語文老師吧。其他科老師讀書散漫而零亂的不多見。

作為語文老師,第一要熟悉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吧?至少是常識性的知識要了解。韋勒克的《近代文學批評史》和艾布拉姆斯的《鏡與燈》很不錯。錢理群等《中國新文學三十年》應該算作必讀書。

第二是語言學要略知一二吧?索緒爾、布龍菲爾德、喬姆斯基……這些人的原著不讀,但要讀一點簡介吧?王力、郭錫良等人的《古代漢語》和最新版本《現代漢語》要讀兩本吧?

第三,作為教師,教育學和心理學是看家本事,杜威的書是必須讀的。心理學流派繁多,著作汗牛充棟,您自己選讀吧。

第四,教書育人,該考慮培育什麼樣的人啊。自己懵懂,怎麼幫助學生思考人生呢?所以要讀幾本確實好的哲學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伯特蘭.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基礎書。

第五,人類的歷史要了解,嗯嗯,必須瞭解。《歷史》都是某人看待歷史的結果,記述歷史的角度差異很大,選讀要謹慎。近期大熱的《人類簡史》(以色列人寫的那本)可讀。呂思勉的“中國古代史”可讀。

上述知識架構紮實地建構好,做一個語文教師大約可以啦。最好再學習一門科學,達到本科水平就可以,不需要精深。我們的教育有問題,理工科人缺少人文素養,文科人是科盲。這是致命的知識結構缺陷。


從北向北


  一個愛讀書的教師一定是有追求的教師。愛讀書還要思考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就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師。

  但是不知道應該讀什麼書,那就需要問自己為什麼要讀書?

  一、如果閱讀是為了專業發展,那就要確定好自己的發展目標。

  舉個例子吧,假定你是語文教師。一個教師的核心專業技能包括教學能力和教育能力。語文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可以包括閱讀教學能力和寫作教學能力。那閱讀教學能力又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和古詩文的教學能力。寫作教學也可以分為應試作文和日常隨筆練習。

  僅從專業教學能力發展角度,就可以細分為這麼多領域,那麼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選好一個細分領域,加入選擇古詩教學這個領域,要想搞清楚弄明白古詩詞教學這個領域,目前有哪些教學模式,古詩詞教學和現代文教學的共性在哪裡?古詩詞教學的特性是什麼?你的優勢是什麼?如何結合自己的優勢來開展?

  那麼通過回答以上問題,那你要讀的書、要讀的資料就很清晰了。但是讀書只是解惑的途徑,通過讀書實現專業能力的發展,並確定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教學思想才是根本。

  二、如果閱讀是為了知識變現

  想要實現知識變現,前提還是要考慮你的優勢是什麼?你的閱讀量很大?你讀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書籍?你對職場發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你對寫作有自己的套路?還是你對心理學很有研究?

  假設因為之前的閱讀你對寫作很感興趣,也寫過一些文字,那你就可以專攻寫作這一領域,閱讀古今中外關於寫作的書籍,你可以寫成聽書稿、拆解稿,可以去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聽書等相關平臺,找範文進行模仿、上稿、變現。

  三、如果你閱讀就是為了怡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我們喜歡的,恰是我們擅長的。也因為我們擅長,所以我們喜歡。即使是怡情,也請專業地怡情。這樣也為我們在短暫的塵世間留下一些可以回顧的印記。比如,流瀲紫主業是教師,但她利用業餘,發展的愛好寫出了《甄嬛傳》;《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名公務員。所以,即使怡情,也需要你想好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然後在這個領域裡,多讀這方面的書,積累、沉澱,即使不成名家,也做一名名副其實的愛好者。

  綜上所述,這位教師首先需要思考你的優勢是什麼,你閱讀的目的是什麼,想明白了在一個細分領域裡深紮下去,閱讀相關書籍成百上千本,那麼搭建知識結構、發展能力都不是問題。

 

  


青禾寫作


要想形成知識框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內在的知識系統顯性化,把知識框架畫下來以便於理解和記憶,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我現在比較習慣利用計算機構建知識體系。一些軟件用起來特別方便。他的好處主要包括:

1.便於修改。隨時可以添加內容而不破壞整體結構;

2.形式多樣。導圖有時間軸,邏輯圖等多種類型;

3.可以選擇呈現不同層級的內容。一個主幹知識可以包含多種分叉知識,而且可以隱藏和呈現,方便理清思路。

根據我的經驗,搭建知識框架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建立好相應的文件夾進行歸類。我把我的知識框架按照學科分類,根據自己的興趣,我的文件夾分為歷史,心理,生物,小說等等;

第二,在使用思維導圖時,不應該限於某一本書,而應該有這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比如歷史分中國史,外國史。中國史主要就是各個朝代,我會分別建立框架。在讀到某些朝代知識時,填在適當的位置上,並會標記來源;比如小說,我會給不同的作者分別建立框架,然後讀到他的著作就會填到框架中,並記錄梗概,寫作技巧,精彩摘抄等;

第三,知識框架要不定期回顧,並且隨時加入自己的思考,否則時間長了仍舊會遺忘。有時候,讀一本新書,確實不如回顧一本經典舊書帶來的收穫多。

這是一些關於搭建知識框架的具體方法,我自己也在按照這樣的方法學習。感興趣的朋友,或者需要軟件的朋友,可以評論回覆郵箱即可!

廢話不多說,上圖為證!





導圖小課堂


喜歡讀書是好事,如果想構建知識體系的話,個人覺得可以以本專業知識為核心,閱讀與之相關的書籍,以這方面為主。當然其他方面,只要自己喜歡,都可以涉獵,很多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可以融匯貫通。



lyl千江月


作為一名教師,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我覺得從三個方面來考慮,閱讀自己喜歡的書,閱讀自己教師崗位必備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書,閱讀自己專業方面的書。

閱讀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書。作為一名老師,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所以一定要會教。不管你任教什麼課程,都要積極研究教育學和心理學。教師要教給別人知識,就要懂得,你該如何把你會的教給別人。你用什麼方式教,你的學生才能更容易懂得,你用怎樣的語言講,學生才能更明白。那麼你就要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知識,來設計你的教學過程,要考慮學生現在是什麼樣的學習狀態,如何引入才能讓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和樂於接受新知識,

授課方式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因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心理學規律。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會育人。不管你是否當班主任,一定要關心、愛護學生,一定要幫助學生去面對各種困難和各種成長困擾,而不是僅僅教給學生一些知識點。當學生迷茫時,當學生犯錯誤時,老師必須要積極和學生溝通,來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當然要解決問題,不是一句兩句話就可以完成的,要讓學生聽你的疏導,讓學生相信你的疏導,讓學生對自己問題正確認識,所以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必不可少。

閱讀自己專業的書籍。學高為師,教師必須對自己的專業理論和知識掌握熟練,並且還要不斷深入研究。不管是任教哪個專業,哪門課,這門課知識總是不斷髮展和更新的,所以老師一定要積極不斷的去學習自己專業知識,瞭解本門課發展的前沿技術和創新,否則老師講的知識脫離社會,脫離生產一線的應用,就要被淘汰。

閱讀中自己感興趣的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每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愛好。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現自己有一個興趣,在工作之餘進行研究和學習,是十分令人羨慕的事情。這個愛好是提升自己生活品味和品質一個重要補充內容,有了愛好,有了追求,就有了享受的樂趣。所以要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去構建工作之外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生活,讓自己生活的更精彩。

相信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閱讀,自己會不斷進步,完成自己的知識構建。教師就要努力做到自己的教學教育有發展,自己的專業有特長,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



工控教育


讀聖賢書

從先秦諸子開始

我想就足夠了

現在有個個人的說法

非秦漢以上書不讀

我個人還是表示贊成的

紀曉嵐修四庫後

再不寫書

只留下一本閱微草堂筆記

道理早已被古人說盡了

孔子幾次拜會老子

不單問問題還有求索典籍

老子是當時皇家圖書館管理員

很多典藏民間是看不到的

這些典藏才算是真正的知識

古代認為學問分兩類

俗世之學

聖賢之學

後者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