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小隐隐身,中隐隐心,大隐隐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晋.陶渊明


邬思道:小隐隐身,中隐隐心,大隐隐魂


01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轰轰烈烈的夺嫡斗争中,四阿哥拿到玉玺,继承了大统。

纵观全局,可以这样说:没有邬思道(邬先生),四阿哥得天下只有两分可能;有了邬先生,四阿哥夺天下才有了九分胜算。

四阿哥夺嫡的每个拐点,都是邬先生帮他实现了“弯道超车”,让四阿哥在皇阿玛的心中分量越来越重:

分析了拖欠国库银两的三类人,他劝说四阿哥迎难而上,逆风而行,即使做一名“孤臣”,也要为皇阿玛分忧;

众皇子苑林围猎,小弘历嘟嘟小嘴“背”下了爷爷平生射杀的战绩,称赞皇爷爷才是大清真正的“第一巴图鲁”(英雄)。邬先生“教导”弘历的这些内容,(邬先生是弘历的老师),让自负“文治武功”的康熙心花怒放。小弘历不仅夸了爷爷,还为自己的老爸添加了“敬父忠君”的砝码;

平西北之乱,一个邬思道,胜过满朝文武,十万精兵。他让四阿哥保举十四爷,可谓一箭三雕:让受宠的十四爷远离康熙,远离朝廷,自己就少一个争锋的对手;让年羹尧供给粮草,来牵制十四爷的行进;西北平乱的胜利,康熙龙颜大悦。这一码“储君”的天平,基本锁定四阿哥。

邬先生帮四阿哥妙计夺天下,但没有帮他安天下。

精明的邬先生要隐退了。

四阿哥做了皇上,有功之臣却要功成而退,为什么呢?

当十三爷心怀愧疚地与邬先生饯行时,先生说到:“我是怀着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呐?”

不为荣华富贵,只为天下苍生;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心愿得偿

所以邬先生用心安排了自己的退路:

他先请求归隐,说出自己“三不可用”:

“臣是残疾人,历朝历代哪有一个瘸子居庙堂之上的,倘若皇上启用了臣,虽至公也不公,虽无私也有私,有伤圣德,这是一不可用;

臣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如今皇上启用了臣,到底是先帝当年抓错了臣?还是皇上用错了臣?这是二不可用;

臣虽然小有才气,却是阴谋为体,皇上走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然是光明正大之臣。臣在潜邸十多年了,蒙皇上言听计从,纵然有些才智,也早已用尽耗光了,如同已经熬干的药渣,何堪再用?”

接着,他又提出了“半隐”的要求:

“找一个既能吃饭又能让皇上找得到的地方半隐起来,既使臣有生之年有所依靠,又能全了我们君臣这段恩遇”

堪通世情的邬先生,一个知道皇上所有秘密的人,皇上怎放心他全身而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多是功臣良将的可悲下场。

邬先生已是雍正心头的一根刺:他与皇阿玛素昧谋面,却能屡屡猜透他老人家的心事,睿智的皇阿玛都在他的算计中,何况自己?

担心雍正“拴住”自己,邬先生又借故“扎”了一下雍正:

恰逢有人通报十七爷求见,雍正正待接见,邬先生阻拦道:

“十七爷若是公事,请张廷玉处置;若是关防军务,请十三爷处置;若是私事,天子无私事”!

人打发走了,邬先生假意问雍正:“皇上你看这样回复好吗?”

邬先生智“刺”雍正,如愿半隐到了李卫那里。

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就不会再对他有什么猜忌。

之后,邬先生借口帮田文镜清点国库银两,做了田文镜的幕僚,知道田文镜没钱,偏偏“讨价还价”,索要很高的幕酬。

数月后,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田文镜正忙得焦头烂额,邬先生趁火打劫,向田文镜讨要拖欠他的工资,激怒田文镜下逐客令。

邬先生借坡下驴,金蝉脱壳,彻底脱离了雍正的视野。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从此不见了先生的踪影。

邬思道:小隐隐身,中隐隐心,大隐隐魂


02

“隐士”《辞海》解释:有知识却隐而不仕的人。

这些人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不贪图荣华,既是隐居“独处”,也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思想的自由。

做人有精神,做人更有骨头

“邦有道而仕,邦无道而隐!”

他们像邬先生一样,不为功名,只因“心怀天下苍生”!

介子推割股奉君,救活饿昏的重耳,晋文公(重耳)登基,“推不言禄”,携老母隐入绵山,至死也不受封;

范蠡为越王勾践复国雪耻,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以商致富,成名天下;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邦入关建立汉朝后,他辞官回家,静心修道;

严子陵陪刘秀出生入死,大业落定,严子陵归而不仕,光武帝对其推崇,多次延聘,仍执意归隐,设馆授徒,解道著述,不问世事。

他们只为心中所愿,不沽名钓誉,不贪恋富贵,保持了自己高洁明士之心。

还有一种人,他们是“世而隐”、“仕而隐”的典范:

弘一大师李叔同,前半生风情才子,后半生世外高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吹拂笛声残,夕阳山外面”,凄美柔婉,诗情画意的经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叔同在经历了世事的绚烂与黯淡、荒唐与苟且后,皈依了佛教。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他曾在滚滚红尘中一往情深的走过,最后做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隐士。

邬思道:小隐隐身,中隐隐心,大隐隐魂


陶渊明“误入尘网”十三载,纵有“县令父母心”,怎奈品格与当时政治社会极不对接,官场腐败,谗上骄下。

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回归自然,“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房舍“环睹萧然,不避风日”,衣着“短褐穿结”,食物“箪瓢屡空”,仍安然自得。

安贫乐道是隐士高洁人格的重要特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出仕到入世,庙堂到江湖,忠诚到淡然,初心不忘,始终如一。

邬思道:小隐隐身,中隐隐心,大隐隐魂


也有待仕而隐,相时而动的高人,他们赤胆忠心,济世救民,至今还活在世人心中。

渭水河畔,“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心怀梦想的姜子牙,期待“愿者上钩”。纣王无道,涂炭生灵,遇得文王,年过古稀的姜子牙立马抖擞精神,手扶轩辕,指挥若定。

诸葛亮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当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草庐时,诸葛亮“隆中一席话,三分定天下”,“遂许先帝以驱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隐是苦心的准备,出是全力的报效。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

我认为,小隐隐于身,中隐隐于心,大隐隐于魂。

张三丰,归隐武当,潜心修行,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使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为中国的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宋代隐士林逋(bu),不屑做官,杭州小孤山隐居。揽清风,赏明月,水清浅处疏影横斜,黄昏朗月暗香浮动,观厅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皇帝盛邀,不为所动,清心寡欲,修身著书。《省心录》中金玉良言,至理天机,敲击人心,震撼灵魂。

云梦山上,鬼谷子屏蔽外界各种干扰,凭着强大的意志力,参禅悟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在他的大脑中洞若观火,一目了然。他把自己的大彻大悟留给后人,《鬼谷子》这部书是我国历史第一部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智慧大全。

老子把内心思想的精髓注入在5000字左右的《道德经》里,然后骑青牛出函谷关,云雾飘渺,自此神龙见首不见尾。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评价说:老子思想集大成者《道德经》,像一部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哲学家叔本华说:《道德经》是一部关于理性的学说。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或万物的固有法则。是太极,即高高在上的载着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们之上的顶梁。

大隐之人,智慧之人,因为他们修行的是强大的内心和意志,一种气度和格局,一种思想和哲理。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大隐之士留给后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邬思道:小隐隐身,中隐隐心,大隐隐魂


03

现代人也有一个隐居的梦想。

我曾规划过:退休后,选一方空幽静谧的山谷,搭个草庵,种片竹林,白天沐浴阳光花香,听鸟儿鸣啾,夜晚看星光璀璨,听山风私语。

快节奏的生活让人身心疲惫,总想慢下来,挽起裤管,丝丝缕缕地趟过时间这条长河。

当然,我不是“士”,没什么文化知识,充其量只能称为“隐居”。

时代不同,隐匿不同:现代人隐于野、隐于宅、隐于网。

道教圣地终南山,5000多现代人,他们弃平原尘埃取高山烟霞,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过“古老时代”的生活:住山洞草庵,穿破衣烂衫,生活简单却乐在其中。

他们放弃繁华,选择隐居,有的是厌倦职场尔虞我诈;有的是生活失意,消极逃避;还有的是养生消遣,回归自然。

有报道,现在大学生出家隐居的越来越多。

曾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位大学生自述出家的心路历程:

出生知识分子家庭,却一直受控在恐惧、自卑、嫉妒、敌意的念头中,挥之不去,陷入思索。

之后,她不再囿于世俗的常规见解,当生死问题横亘心头时,她借鉴佛法的智慧继续人生的观察。

本以为痛苦能够解脱,烦恼能够平息,结果,一切无效。

最后明白,拯救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心的修炼。

志存高远,心会回归清静安逸的精神家园。

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空间天宽地广,我们不需要借助“雍正”、“勾践”、“文王”这些载体、中介,就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网上隐士”足不出户,梦想驰骋寰宇。

信息的来源,项目的敲定,技能的提升,业务的进展,都可“隐”在网上进行。

80后草根创业人董一萌,是东北大学生中电子领域创业第一人。

去年,董一萌一举摘得“中国最具潜力创业青年奖”,其公司即将推出新一代社会化搜索引擎deyeb,下一届中国IT创业英雄榜上,也许会出现董一萌的名字。

宅在寝室,大一时,他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网络剧《原色》;大三时,他创办了自己的电子公司。

企业发展的后劲,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意识到搜索引擎销售是一个黄金行当,几个月后,公司就推出了自己研发的“善财童子”。

创业路上,董一萌一直在上下求索,新的研发项目不断产生。

电子书、自媒体、新媒体,网络文学创作,已是新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传统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演绎,他们挥洒汗水,释放激情,为读者提供新知,提供价值,造就了新时代的“鬼谷子”。

总结:

出仕,入世,小隐,大隐,要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无论你是从人山人海隐居到高山大海,无论你是从沸腾喧嚣的都市隐居到清凉寂静的网络,只要心在世外,不执着于功名,志存高远,“心远地自偏”,自然会“悠然见南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