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没有花园,我们的城市只不过是宿舍式住宅而已。”初见这句话的时候,心中不禁一动,内心某个地方被戳中。花园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精神栖息的地方。试想下,在没有绿化带的地方居住,生活是何等的憋屈?住所的周围没有花园,生活是紧张局促的,居住的城市没有花园,更是无法想象。

在闲暇时间读完这本《花园词典》,感觉真是莫大的享受。编撰这部词典的是阿兰·巴哈东,他是法国凡尔赛宫大花园首席设计师,担任这个职位已经超过35年,除此外,他还担任着特里亚农宫花园首席园艺师,在2009年,担任法国马利城堡国家公园的负责人,与此同时,他还是法国广播电台和法国每日电视杂志专栏作家。

单看这一系列的title,就知道他是资深园艺师,行业内的佼佼者。阿兰·巴哈东出版过数十种关于园林艺术、植物、凡尔赛等主题的书籍,并且广受好评。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绿色的封面,上面点缀着白色的字母、文字以及小枝条,词条内容按照26个法文字母编排,每个章节的字母都是由花草和树枝组成,有种自然又别致的美,整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完美契合。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本很棒的园艺科普书籍,以词典的形式编撰,在切口处可以找到26个字母对应的词条,这些词条都跟花园密切相关,既有知名的花园,又有园艺师,还有花园中的植物,动物,小昆虫等。在阐释相关词条的时候,阿兰·巴哈东旁征博引,各种历史故事、文学典故信手拈来,既长知识,又非常有趣。在书里面,你会收获很多有趣的小知识,发现那些熟知的名人另外的一面。比如:

印象派画家莫奈,其实是个很棒的园艺师,他有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灵魂。

路易十四是个十足的吃货,尤其喜欢吃豌豆,法国上流社会曾掀起过一阵“豌豆热”。

……

我很喜欢这本《花园词典》,它既可以当做工具书,又是简短的散文集。阿兰·巴哈东的文笔优美隽永,同时不乏幽默有趣,他娓娓道来那些园艺知识,让人流连忘返。没事的时候翻翻,既能让心情平静,又能获取有趣的知识,真是不错的消遣。这是一本很美的书,不仅有园艺之美,还有人文之美和意境之美,

读完仿佛在各种花园中穿过,能嗅到花园的芬芳,感受那些历史遗迹,让人沉醉不已。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这本书的动人之处。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园艺之美:花园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带着不同文化的烙印;花园承载着历史,它是有灵魂的。

“花园,连接着地区、国家、宗教、文明的过去和未来。”人类文明的诞生,都有花园作为背景。亚当和夏娃生活的伊甸园,就是最初的花园,这里有无花果,智慧树以及善恶树,人类的祖先在这里过着快乐的生活。花园伴随人类文明而产生,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不同国家的花园,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阿兰·巴哈东借助园艺师埃里克·博尔雅之口,勾勒出日本花园的模样:水无处不在,石头和植物,和水相映成趣。庭园的植物有特定的形状,比如园艺师会将树干末端修剪成云朵的样子,很有书法艺术的风范,日式庭园注重留白。埃里克·博尔雅说,“空才能显出饱满,就像一点点的声响为寂静赋形,寥寥笔墨方才给予白纸内容。”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中式园林喜欢截取自然的一部分,用若干个风景片段,组成别致的景观,鉴赏园林要从整体着眼,单个的片段可能没有意义。除此外,中式园林注重细节,水流中的石块,就真的是在大自然中的溪水中浸泡过的石头,假山上的珍奇异木,也都是从各处搜集来的活生生的植物,而不是会用假的来代替。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而意式花园呢,也有它鲜明的特色。古罗马人巧妙地栽种植物,并修剪得很整齐,花坛边缘整齐,花草繁茂,还有各种陶器点缀其中。他们还会在其中放置纪念神灵的雕塑,在花园里面挖几个池塘,用格子架装饰墙面,让爬山虎攀爬在上面,别有情致。到16世纪的时候,意式花园已经演变成了巴洛克风格。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看,不同国家的花园风格迥异,花园打着国家的文化烙印。日式花园精简小巧,质朴自然,透着禅意,可以视为侘寂美学的体现。侘寂美学可以简单理解为简单,孤寂,追求自然。这种美卓尔不群,比较高级,没有那种花团锦簇的景象。中国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园林的设计上,崇尚大自然的雄伟崇高,所以,会截取大自然的片段放到园林中。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园林中的流水,在园林中的作用像人体的血液循环,这其实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古罗马人是最早用漂亮植物装点家园的人,所以,他们的花园花团锦簇,而又讲求形状规整。

阿兰·巴哈东说,“一座吸引我的花园,需要精心的照料、繁华似锦的景观、别出心裁的设计,更重要的,它必须拥有灵魂。”他在书中介绍了许多美丽的花园,都是有灵魂的。那些生长在其间的花草树木,生活在里面的动物和小昆虫,在其间漫步的人们,以及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共同构建了花园的灵魂。

比如,里面提到的马尔松梅城堡花园,它曾是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的花园,约瑟芬是植物爱好者,将这个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拿破仑也曾在这个花园散步,他很喜欢周围质朴的环境。约瑟芬去世后,她的儿子继承了城堡,等他去世后,他的妻子把城堡和花园卖给了一个银行家……后来,几经辗转,这个曾经726公顷的城堡花园,只剩下6公顷土地,再不复往日的繁华。在这里,还遗留这一棵老雪松,这是拿破仑取得马伦哥战役胜利后,人们为了纪念这次军事胜利而种下的。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花园的面积,种植的植物,以及周围的环境,并不是花园的全部,这些是看得见的。人们喜欢花园,很多时候,是因为那看不见的东西,比较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兴替,背后的故事,承载的精神,等等。在马尔松梅城堡花园漫步,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破败的玫瑰园,老旧的花坛,更会想到拿破仑和约瑟芬的爱情,还有拿破仑的赫赫军功,以及花园由盛而衰的感慨。——这些才是花园的灵魂。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我发现,在古建筑或者花园中,凭吊古人,发幽古之思,是古今中外都有的癖好。我国的诗词中,也不乏在某个历史遗迹怀念先贤的佳作。比如,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是很不错的经典,诗人们在此时此地,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景象,更有潜藏在遗迹中的灵魂。

人文之美:崇尚人文,尊重底层劳动人民;反对种族歧视,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思想。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的人文美,阿兰·巴哈东受雇于凡尔赛宫花园已经超过35年,是花园的首席园艺师,地位备受推崇,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倨傲,反而有着谦卑善良,体谅他人的心。他从不以自己的身份自傲,反而低调谦逊,他敬畏自然,也很尊重那些底层劳动者。

关于打理凡尔赛宫花园这件事,他坦诚,真正的功劳属于那些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人,这些普通劳动者每天精心照料着花园,每年让几百万游客前来驻足观赏,领略花园的宏伟美丽。

在写到“郊区的花园”时,他有种怀旧和哀伤的情绪。坐火车回到老家,看到那些郊区花园时,他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经居住在那里的“可爱的劳动者”,并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社会亏欠他们太多了。

他积极为园丁正名,在很多人眼里,园丁是粗俗的,穿着站着污泥的衣服,在花园里劳作。事实上,园丁并不是乡巴佬,不是仆役,而是有修养、懂得多种学科知识的人。他搜集了很多描写“园丁”的言论,最喜欢伏尔泰的那句话,“园丁是最高贵的职业。”他自己是法国凡尔赛宫大花园首席园艺师,对这个职业无比热爱,对那些普通的园丁,也充满敬意。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在世俗人的眼中,体力劳动者地位都没有脑力劳动者高,孟子就曾经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我们稍微有一点人文主义精神,就会懂得去尊重人和人的价值。

那些挥洒辛勤汗水的普通劳动人民,也应该受到尊重,赢得应有的尊严。他们干的活并不简单,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就拿园丁这个职业来说,很多人可能以为他就是在花园里浇浇水,除除草,其实不然。有人说,园丁要有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灵魂,可见这份工作并不简单,他们要懂得植物学,设计学,美学,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诗人那样灵心善感,才能发掘更多美。

很久之前,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时,我就被深深打动,因为那个里面不仅有美食,更有对人的关照和尊重,采松茸的,采莲藕的劳动人们,为了获取美味的食材,付出了食客们难以想象的艰辛,食客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这部纪录片对劳动人民充满善意,肯定和称赞他们的付出,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是这部纪录片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花园词典》这本书的人文之美,还体现在反对种族歧视上面。词典的开篇,讲述的是“风土驯化动物园”的故事,这个于1860年10月6日,在巴黎建造的动物园,除了展示异国他乡的动物,比如熊、袋鼠,骆驼,长颈鹿之外,还以人种学的名义,展示美洲印第安人和拉普人,后来,还曾展览过从非洲殖民地运来的黑人家庭。这种残忍、令人发指的行为,在当时的参观者看来,却觉得没什么大惊小怪。

阿兰·巴哈东说,他不喜欢这座花园,但这个地方值得铭记。因为他不能忽视那些为了满足商人腰包而被展览的孩子、女人和男人。所以,他要把开头的这个条目献给受种族主义和愚蠢行为残害的人们,他说得那样严肃庄重,让我肃然起敬。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说实在的,当看到这个词条的时候,我心里很震惊,为那些受伤害的野蛮人感到难过。虽然我们都知道,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尊严。但在某个时代,在某些人眼中,总有些人自以为高贵,因为肤色的不同、经济的差异,而给人划分等级,并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印第安人、非洲黑人是野蛮人,可是仔细想想,他们把人当成动物抓起来参观,这种行为难道不更加野蛮吗?到底谁才是野蛮人?若以人的行径和思想来评判的话,那些以取笑黑人为乐,不懂得尊重的人,才更加野蛮吧?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精神世界,重视每个人的价值,捍卫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的尊严,并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简而言之,我们有人文精神。在这本词典中,还有许多地方,阿兰·巴哈东谴责了浅薄的种族歧视,积极维护人的尊严和利益。他这种对人的尊重和关照,让我对他心生敬意。

意境之美:诗意而有哲理的语言,营造意境之美,丰富了花园的精神内涵

这本词典的语言优美隽永,诗意和哲理并存,为整本书营造了美的意境,让人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莫大的享受。

首先,阿兰·巴哈东善于给普通事物赋予更深的意义,让人获得观察事物的新视角。比如,花园里供人休息的长凳,真是太平常不过的事物,我们在花园闲逛,在公元漫步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长凳,它普通到几乎让人忘记它的存在。但是,阿兰巴哈东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长凳是一项慷慨的发明,它天生就是被几个人一起分享着坐的,它有助于社交,让几个孤独的心灵靠得更近。”

是不是给普通的长凳平添了几分诗意呢?看了他的描述,让我感到即便在花园的长凳上去坐坐,都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其次,阿兰·巴哈东很擅长营造意境,花园里常见的树,在他笔下,也变得灵动有灵魂,让人沉思。

比如,他是这么描述“树”的:

“树是时间与季节的使者,枝叶飘零是在宣告凛冬即将到来。就像时钟一样,树展示着公园里生命的节奏,让人们了解将来,也让人们熟稔过去。树一旦死后,人们把它锯开,也能从他的年轮里发现关于气候以及天气变化的珍贵信息。……一棵树、一片树林就是时间本身。”

“树是生命的象征,同时,秋天的落叶让人想到逝去的年华,冬天的枯萎意味着死亡,春天的复苏标志着重生。树连接着构成宇宙空间的所有元素:树根扎入地壳深处,树的主体依托在大地表面,高高伸展的树干和枝叶朝向天空。”

对普通的树,赋予深刻的内涵,不仅营造了美的意境,更拓展了其思想内涵。从此以后,我看树不是树,我看到的是时间的使者,生命的象征,历史的见证者。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最后,他还善于挖掘花园的独特之美,赋予不同的花园不同的气质,让人心向往之。昂迪兹竹园由欧仁·马泽尔打造,他迷恋异国植物,因此改造了许多异国植物,来适应本土环境。马泽仁逝世后,竹园幸运地被加斯东·内格尔家族接管,竹园曾因洪涝灾害,面临灾难性后果,但加斯东的儿子莫里斯,以及莫里斯的遗孀和后人,都百折不挠,积极重建竹园,让这个竹园到现在都保留完好。

有35年园艺经验,掌管凡尔赛花园,园艺大师细说花园里的那些事儿

阿兰·巴哈马说,参观竹园的人,喜欢抚触植物的叶子和茎秆,大概是是想让竹子把旺盛的生命力传递给我们。昂迪兹竹园的独特之处就是,旺盛的生命力,浓浓的异乡感,以及家族的传承。这种独特的气质,让昂迪兹竹园变得有生命,同时也更加动人。

不仅是花园,即便是废墟, 只要有灵魂,有故事,在阿兰·巴哈东眼里都是美的。他说,“我不喜欢人们干预岁月的沉淀,故意抹去历史留下来的某些伤疤。重建一堵倒塌的墙,就从集体记忆中抹杀了让它倒塌下去的缘由。”

总结:

怎样的花园才能称得上美丽呢?阿兰·巴哈东说,“对我而言,美丽的花园是这样的:树木繁茂,花草点缀,有雕塑,有喷泉,更要有令我浮想联翩的历史和点滴在心头的感动。”花园不仅是人精神的休憩地,更是人类文明的缩微景观。在花园里,不仅能享受到美丽的风景,还能领略历史的厚重,人世的变迁。有景观、有灵魂的花园,才是最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