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七代同堂的家庭嗎?

月進鬥金


山東聊城臨清我合計有五代或六代都可能有,那裡人十三四歲就結婚生孩子,說了一般人不信!但是我信!


手機用戶3546139925


我家是五代同堂,爺爺奶奶95,93歲【第一代】;她的兒子輩【第二代】最大的大伯75歲,最小的46歲(共7個);孫子輩【第三代】最大的孫子56歲,最小的18歲(共15個);重孫輩【第四代】現在最大的重孫38歲,最小的9歲(現在是10個以後還會有更多);玄孫輩【第五代】現在最大玄孫已經18歲,最小的5個月(現在4個以後還會有更多);我是奶奶最小的孫子才18歲,才18歲的我都已有了孫子😔。奶奶現在的後代多達80人了,家裡活都不用奶奶幹了,可奶奶還是跟我們搶著幹,就這樣每天自家吃完飯的碗還有每次家庭聚完會的碗我爸爸都會叫奶奶:娘,來刷碗!這時看著奶奶臉上的笑容感覺比晚輩給奶奶錢還要開心呢😘


精彩軒j


1、我八十年代末見過三十八歲的爺爺,七八年前見過四十一歲的爺爺。

其實,七世同堂也有可為之處。每代十四歲同居造兒女,三十當爺輩,六十就五代,九十歲就七代。

2、一般人都是隻見到四世同堂,很少見五世同堂的。我回憶一下見過的四世同堂,一是我村上百戶人家,也就三四戶,六十年代未一家,前兩輩都是男去世女存,其最後一輩有人與我是同學。我家從七十年代初到七年前一直是。二是我妻子孃家已四世同堂七八年了。我妻她姨已九十八,也就是個四世同堂。

3、這個世界在這方面比較公平。一般家庭觀念不太強的家,再有錢,也大多數是三世同堂,還有不少僅兩世同堂的。反正這些人也不看重這個,他們只認錢。

我小區有不少空巢老人,八世同堂也不頂用。為什麼?兒女在外國,外省,外市,也有在本市的,極少見兒孫回來。我都懷疑孫輩是否認識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老人有退休金,一切得\\己動手,實在動不了就叫外賣。不少當老人動不了又頑強活著的,就使兒女現了原形,甚至都不如動物世界看到的。


魚磊衛靜


沒有見過七代同堂的 ,我五代同堂都沒有見過。

四代同堂我就見過,那就是我們家。以前四代同堂我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老公說給我聽的(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兒子,兒子的後代)全村就只有我老公家是四代同堂,一般都是男性的先走,女性的壽命長一點,能看見四代同堂都少,更不要說七代同堂了,普遍家庭都是三代同堂。


Weiai向前衝


多世同堂同居在古代是常見的,在當代社會確實已經不多,晚婚晚育,再加上上土地政策的變革,這種子孫繁茂同居一地的情況極為少見。

七代同堂的的大家族

古代中國七代同堂,甚至十代都是不罕見的。書載北朝立幾一家七代198口人也是同居一處,財產共有。《續通鑑長編》記載宋代陳競一家“十四世同居,老幼千餘口”

七代,九代,十多代...這樣的大家族,記載不勝枚舉。

多世同居家族的共性特徵

累世同居在古代中國有3大特點,一是家族間的人均有血緣關係;二是財產共有且管理有序;三是家法嚴苛。從漢代開始多代人同居一處已是風俗,家國同構的道理,使得古代帝王對這類大家族讚許有加。據《五代會要》記載,帝王獎賞對這類家族,不僅會賞賜錢糧,還會賜字賜官。這樣的人家,連盜匪都會禮敬有加,不敢造次。


大家族靠什麼維繫?

對於世代居住在一起的大家族,多會實行對財務共產共管形式,婦女統一勞作,財務共享,按在家族的等級制度合理均分。對於財物的集中管理也使得家族能繼續延續。唐代帝王對此也曾頒佈法律,不容許“別籍異財”,以維護這樣的家族。

“累世” 與“聚族”的概念區別

累世而居在戶籍登記上,無論多少人也只能算一戶的。而我們現在還能常見的形式,如李家村,劉家村...以姓命名,村裡全部是同一姓氏的,這種情況稱之為是“聚族而居” ,同姓卻不一定都有血緣關係。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專注民俗文化


北京民俗


三世同堂、天倫之樂,就是我們普通人所羨慕的了,四世同堂就更難得了,五世同堂幾乎世上少見,在廣西巴馬的長壽村,最長者是個110餘歲的老太太,中國健在壽星裡排前幾名的;可中國歷史上竟有一個九世同堂的家族,他自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九世同堂家族,那只是歷史的記錄和傳說,真實性有多大?不得而知。

9代家族,平均每代都16歲結婚生子,第八代結婚生子時,第一代在生的老祖已經128歲了,有可能嗎?在那個缺醫少藥而且落後貧窮的社會。

在中國無論說的是N代同堂,必須是每一代的夫妻必定雙方健在,如果在某一代去世了一個,只能叫N代同殼。

如今說的是七代同堂,六代同堂現實中還真沒有見過,也許是自己見識太短,六代同殼的見過一個家族,那時第一代的老人已經103歲,第六代出生後一個多月,第一代的老人悄悄的駕鶴西遊了。注:圖片來自網絡。





愚人也會笑


祖宗十八代與七代同堂的稱呼:

自己之父――父親

父親之父――祖父

祖父之父――曾祖

曾祖之父――高祖

高祖之父――天祖

天祖之父――烈祖

烈祖之父――太祖

太祖之父――遠祖

遠祖之父――鼻祖

父親之子――兒子

兒子之子――孫子

孫子之子――曾孫

曾孫之子――玄孫

玄孫之子――來孫

來孫之子――晜孫

晜孫之子――仍孫

仍孫之子――雲孫

雲孫之子――耳孫

七世同堂以自己“我”是兒子,應是:

祖父之父——曾祖

父親之父——祖父

自己之父——父親

父親之子——兒子“我”

兒子之子——孫子

孫子之子——曾孫

曾孫之子——玄孫

好幸福好幸運,開枝散葉,兒兒孫孫七世同堂!


西洲曲子


三世同堂、天倫之樂,就是我們普通人所羨慕的了,四世同堂就更難得了。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五世同堂也偶爾會出現。六世同堂甚至更多,則是少之又少。


2020年剛過,山東濟南一家新添寶寶,讓他們家榮登六世同堂。最長者106歲車伊氏、二世也有92歲。可謂是幸福滿滿。


可中國歷史上竟有一個九世同堂的家族,他自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九世同堂家族(至少是有據可查的)。他就是唐朝的張公藝。


張公藝(577—676),山東人,漢初“開國三傑”之一張良第26世孫,歷北齊、北周、隋、唐4代,享年99歲(虛歲百歲)。《資治通鑑》中記載:“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部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張公藝九代同堂,子孫繁眾,人財兩旺。整個家族住有400個生活區,土地及一些財產完全歸集體所有,男女服裝統一製作,據個人可體而選。凡有探親的婦女,無論誰的孩子,不管親疏,只要近在身邊,就攜帶而去,展現出團結義氣的良好家風。據說,全家有900多人口共享餐飲,每到吃飯時間便以擊鼓為令,群坐餐廳,予以內外,男女分別入席,老人在上,晚輩在下,兒童另設桌凳,謙恭禮讓,上下仁和,雍睦燻蒸。


當朝皇帝唐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秘訣時,他寫了100個"忍"字,並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深受感動,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讚頌之。


六個爸媽


中國有沒有七代同堂的家庭?七代同堂那可太難得了,七世人都見在人世,那第一世人最少也的有一百四十多歲才行,而且還不能夠中間有斷代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夠出現七代同堂。我是沒有聽說過現實有七代同堂的事情發生過,如果算書上說的七代同堂那道聽說過,不過這是真是假我就說不清了。七世同堂就算第七代剛剛出生,第五代也有五十多了,到第三代的時候就九十多了,第三代到第一代又是兩代人,那第一代人就有一百四十多歲了,就算有人能夠活一百四十多歲,可他的後代都能夠長壽見在不斷代這就不容易了,你不能夠光是有七世人,還的七代人同活著在世才能夠算七代同堂。你要說全世界從古到今有沒有七代人同堂,這不敢說沒有這種事情,因為自己不知道不能夠代表就是沒有,現在沒有聽說有七代全都見在的七代人,能夠做到七代同堂就像傳說中的神話故事一樣了。


博愛小博士


沒見過七世同堂,倒是見過四世同堂,四世同堂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四世同堂只要少一個人就不算了,四世同堂如下:太爺爺(曾祖父、曾爺爺,我們這裡叫老老爺),太奶奶(曾祖母、曾奶奶,我們這裡叫老奶奶),爺爺(祖父,我們這裡叫老爺),奶奶(祖母),爸說(父親、我們這裡叫大大),媽媽(母親、娘),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