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酷吏嚴延年升官後接母親到洛陽享福,其母剛返鄉便為他準備墓地,為何?

文史磚家


嚴延年是一個漢宣帝很器重的人。

那時候,嚴延年正在河南當太守。有一天,嚴延年的母親從家鄉去河南看他,沒住幾天就要回去。而且回去的時候對嚴延年說,我看你的喪期就要到了,我還是回去給你準備後事吧。

嚴延年的母親回去後,果然僅僅一年多一點時間,嚴延年就被判刑遭誅,遺體棄市。嚴延年的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把兒子的遺體拉回去埋葬。

(嚴延年劇照)

嚴延年既然那麼受漢宣帝的器重,為什麼又會被判棄世之刑呢?

我們先來看看嚴延年為什麼受漢宣帝器重。嚴延年最早擔任御史屬官,後來被推薦為侍御史。那時候,霍光剛剛廢了劉賀,迎立漢宣帝為皇帝。嚴延年立刻就彈劾霍光,說他“擅廢立主,無人臣禮,不道”。就是說霍光擅自廢立皇帝,不是人臣的作派。奏章上去以後,被擱置在一邊。

這個被擱置一邊的舉動,其實非常耐人尋味。很顯然,雖然當時是霍光主政,但是這份奏章應該由漢宣帝來處理。照一般的情形,漢宣帝應該處置嚴延年。因為批評霍光對皇帝擅行廢立,似乎就是說,漢宣帝不該當皇帝。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說霍光沒有臣子的樣子。這樣說,漢宣帝顯然是很高興的。所以那份奏章,漢宣帝才把它擱置一邊,不表態。

不久後,嚴延年又彈劾大司農田延年,說田延年拿著武器衝撞漢宣帝侍衛的車。田延年辯解說自己沒有衝撞。當時漢宣帝把這件事交給御史中丞辦理,御史中丞卻反過來彈劾嚴延年,說你既然知道田延年衝撞皇帝侍衛的車,為什麼不立刻發送文書,讓宮門的守衛攔住他,而是讓他隨便出入。御史中丞的意思,也是說嚴延年誣告,這樣就要判嚴延年死刑。嚴延年嚇得趕緊逃跑。

要把這件事講清楚,咱們得說說這個田延年。田延年是霍光的心腹,當時霍光想廢掉劉賀,又害怕別人說他擅行廢立,一直不敢做。這時候,是田延年鼓勵了他,說伊尹就這麼幹過,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你也可以這麼幹。後來,霍光在朝堂上提出要廢劉賀的時候,也是田延年第一個站出來表態,並且說誰要不同意,就是對漢朝江山不負責任,就應該被殺掉。這樣一來,大家只得趕緊附和了。

(霍光劇照)

由此可見,田延年與霍光有多麼鐵的關係。也正因為如此,漢宣帝不好處理霍光,把皮球踢出去,交給御史中丞來處理。御史中丞巴結霍光,找嚴延年的漏洞,最後反而要殺嚴延年。

嚴延年逃跑後,很快遇到了大赦。漢宣帝立刻授予嚴延年平陵縣縣令的官職。不久,嚴延年殺害無辜被免官。但很快,漢宣帝又讓他擔任好畤縣縣令。由此可見,漢宣帝是相當重視嚴延年的。

不久,嚴延年擔任涿郡太守,接著又擔任河南太守。

嚴延年在《漢書》中,被稱為“酷吏”。他為什麼被稱為酷吏呢?原因就在於他在擔任縣令及太守的時候,實施嚴刑峻法。用嚴厲的手段來進行治理。

嚴延年用嚴刑峻法進行地方治理,所起到的作用,其實也是非常明顯的,《漢書》記載,其結果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而且,作為皇帝,其實也比較喜歡地方官員採用這種手段進行地方治理。因為這樣做,不僅僅是打擊不法分子,更重要的是抑制地方豪強。漢武帝在世的時候,任用了不少這樣的官員,利用他們,對朝廷中那些有威脅的官員進行打擊,同時剷除地方豪強。

(漢宣帝劇照)

不過,當那些“酷吏”們做了那些事情以後,漢武帝往往又會殺掉那些“酷吏”們。怎麼殺掉他們的呢?首先,古代王朝提倡“以德治天下”,這種嚴刑峻法是絕對不能公開提倡的。皇帝對這件事默許可以,但是不能提倡。其次,既然是“酷吏”,必然得罪了不少人,因此,遭受彈劾是必然的。被彈劾後,就看皇帝願不願意保你。如果不保你,殺你也就是理直氣壯的事情。而漢武帝習慣做的一件事就是“卸磨殺驢”,因此。雖然漢武帝時期的那些“酷吏”們都能夠很快飛黃騰達,但是也很快就被治罪判死刑。

可以說,嚴延年的母親是很明白這個道理的,因此才勸嚴延年要實施“仁政”,絕對不能搞嚴刑峻法。可是嚴延年並沒有聽進去。

漢宣帝在治理上,可以說是深得漢武帝精髓,並且比漢武帝還更高明的。他雖然很器重嚴延年,可是也不敢太重用。有一次,要徵召嚴延年的文書都已經擬好了,然而最後還是沒有發出去。

這事讓嚴延年很不高興,因此就說了幾句牢騷話。很快,這些牢騷話就遭到了彈劾。漢宣帝也沒有保護他,判了他棄市之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嚴延年是東海郡下邳,也是今天的江蘇睢寧人,他擔任河南郡守的時候,她的母親從東海郡過來了,準備跟他一起過臘月,當他的母親到達洛陽的時候,碰到報囚,這個報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奏報處決死囚。

嚴延年的母親看了大吃一驚,為什麼大吃一驚呢?因為在西漢的慣例,十二月是立春,有生機的意思,所以十二月是不報囚的。

嚴母就住在都亭裡,也就是招待所裡,她不願意去嚴延年所在的郡太守的府裡,嚴延年沒辦法,只能多次到都亭去找他的母親,她的母親一直閉門不見。

嚴延年也是個孝子,他見不到母親,就在母親的緊閉的房門摘掉帽子,然後一直叩頭,嚴母也不忍心,所以就就出來見嚴延年。

嚴母語重心長的說:你是承受皇帝的恩典才能擔任一方的郡守,治理千里之地,但是你沒有施行仁政,教化百姓,反而是依靠刑罰治理,以此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這真是你的本意嗎?

嚴延年低頭認錯,又繼續磕頭,向嚴母道歉,然後給嚴母趕車,然後回到了郡府裡面去休息。

可是嚴母過完了臘月,不肯再多呆一些日子,她說:殺人太多,一定會遭到報應的,我不想在這個地方看到你以後受到刑罰,我要回去了,我就呆在東海郡,就等著你的喪期來報。

嚴延年第二年,果然被殺了。

其實嚴延年在刑罰上面確實是有問題的,他是在打擊豪強,並不是根據事實,而是通過

寫獄辭的方式,所以被他誣陷的也很多,大家覺得該死的,他卻放了,覺得不該死的,他卻殺了,所以嚴延年得罪了很多人。


歷史簡單說


不懂兩手都要硬的道理

一要抓教化

讓民眾遵善從道

依律而行

二要抓懲治

對惡行罪孽

決不姑息養奸

一查到底

嚴懲不待

而嚴氏只顧嚴懲

小過而大罰

亂捕擅殺

看似天下太平

實則暗流洶湧

百姓積怨甚多

一有時機就暴發

吃不了兜著走

朝庭必甩鍋於嚴氏

嚴氏反而成為刀下鬼

嚴母判斷正確

嚴氏一意孤行

嚴母只能返家

為嚴氏準備墓地

故,不識時務

大禍臨頭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簡單來說,是嚴母有遠見,預見了兒子的下場。

酷吏,本意為執法無情的官吏,後引申為用殘酷的方法進行審訊、統治的官吏,在奉行嚴刑逼供的中國古代,酷吏很多,其中以漢朝和唐朝的酷吏最為出名,不過這兩朝的酷吏有很大不同。

漢朝的酷吏除了用刑嚴酷以外,一般都很清廉,而且不懼權貴,因為漢朝皇帝要的就是打擊權貴,如郅(zhì)都、寧成、張湯、 周紜(yún)等人,都是廉潔奉公的官員,但由於得罪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大多沒有好下場,周紜能夠善終是他幸運。

而唐朝的酷吏幾乎無一不貪,貪汙受賄還是赤裸裸的,收了被告、再收原告。凡被捲進案子中的人,最後幾乎無一不是傾家蕩產,性命還是不保。他們

還大行誣陷之事,如來俊臣之流,想搞誰就搞誰,當民怨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這些酷吏也難逃一死。

從本質上說,酷吏都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因為統治者有對酷吏的需求,所以才導致酷吏的產生,但他們其實都是統治者手中的砍刀,覺得鈍了就換一把,砍刀本身的品德純粹看個人,漢朝酷吏道德水準高估計跟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

嚴延年就是西漢的一名酷吏,他的父親曾是丞相府的屬官,工資待遇不錯,他年紀雖小,卻也跟著父親學習了一些有關於法律方面的知識。誰承想父親英年早逝,從此家道中落,年少的嚴延年受盡冷眼,周圍人們的冷漠和落井下石直接造就了他日後冷血的性格。

嚴延年有點底子,長大後進了官府,從最低等小吏做起,邊做邊學。他做事雷厲風行,而且對法律也越來越熟捻,辦事很牢靠,因此受到上司賞識,步步升遷。

後來嚴延年做到了御史,這是個專門彈劾人的職位,嚴延年不講情面只講法理的性格獲得了很大的施展空間,他就是在此任上做出了一件聞名天下的大事。

當時漢昭帝已經去世,霍光掌控朝廷大權,他先是迎立了劉賀,僅僅二十七天後又將其廢黜,改立劉詢,是為漢宣帝。漢宣帝登基不久,嚴延年就上書彈劾霍光,說他擅自廢立皇帝違反了律法,要治罪。

當時的天下與其說是漢宣帝的,不如說是霍光的,為了保住帝位,漢宣帝將朝政全權委託給霍光,怎麼可能給他治罪?漢宣帝也怕霍光再來一出廢帝大戲啊。所以漢宣帝雖然欣賞嚴延年的剛烈,但還是把奏章丟到一邊。

嚴延年沒搞掉霍光,卻因為彈劾霍光而聲名大振,霍光為了面子考慮,也沒搞他,一個小小的御史,不值得用他的名聲來換。

嚴延年是窮過苦過的,即便當了官,也跟底層人民感同身受,因此他非常痛恨那些高官權貴和皇親國戚,對治下的那些黑惡勢力也極力打壓,儘量為底層百姓創造一個清平的社會。

嚴延年打擊權貴,維護了百姓們的利益,因而深受百姓愛戴,但要說他公正廉潔、執法不阿,卻也不妥,嚴延年廉潔是廉潔,但並不公正,因為出身的緣故,他很偏坦窮人。

在嚴延年後來當地方官的時候,他提拔下屬並不是以能力為準,而是優先考慮家境,家境不好的官吏先提拔。除此之外,嚴延年判案時也極具“仇富”特色,凡是窮人就是好人,凡是富人定是壞人,在他治下,如果窮人犯法,他會竭盡全力來給其開脫罪名,而如果是富豪,即便是被人誣陷,嚴閻年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給人定罪。

嚴延年有時候不是秉公辦案,手下人都看得出來他的偏心,可是攝於嚴延年的積威,這些人並不敢站出來指出他的錯誤。加上嚴延年熟悉律法,律法幾乎成了他手上的玩物,如果他要給人脫罪或者定罪,文書可以做的不留痕跡,除非親身經歷者,否則根本看不出辦案過程有什麼貓膩。

後來嚴延年被調到河南,成了河南郡的太守,當然,隨之而來的是他一貫的酷吏風格。

河南郡是比較富庶的地區,當地富家豪強比較多,對百姓的壓榨也比較嚴重。嚴延年還是之前的嚴延年,到任不久就開工了,案子是一場又一場地辦,人是一批一批地殺,血腥味實在太重,搞得當地居民人心惶惶,特別是家裡有點小錢的,即便沒犯事,也非常害怕嚴延年找茬懲辦他們。

嚴延年在河南郡大開殺戒,給自己贏得一個“嚴屠夫”的稱號,但他對豪強的殺戮以及對百姓的扶持,也讓河南郡路不拾遺,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了當時經濟異常繁榮的地區。

嚴延年的好友張敞此時正在首都當市長(京兆尹),張敞的治理也很嚴苛,對那些豪強貴族也不留情面,但他講究公允,有時候查清楚了還會釋放一些囚徒,不像嚴延年那樣濫殺無辜。

張敞跟嚴延年相交甚密,寫信勸嚴閻年減少殺戮、放鬆刑罰。嚴延年回信說:“河南郡是天下嚥喉之地,是東周故地,這裡雜草茂盛而禾苗荒蕪,怎麼能不剷除?”嚴延年把富豪比作雜草,甚至還在信中自誇了一番,依舊故我。

嚴延年能有今日,其實跟他母親也很大關係,嚴母的教育方式的確高明,在她教下,五個兒子都當上了大官,俸祿全都在萬石以上,街坊鄰居都稱讚她教子有方,稱她為“萬石嚴母”。

嚴延年是長子,卻也是嚴母最放心不下的一個,嚴延年派人來接她前往河南郡時,她聽說兒子殺伐過重,當即隨人前往。嚴母趕到河南城外時,正好看到嚴延年處決囚犯,而嚴延年出手,人數不是問題,絕對管夠。

老太太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血腥場面,十分震驚,她跑到城外一家驛站居住,不願進城。嚴延年是個孝子,聽到母親來了,趕緊去找她,但嚴母卻閉門不見。嚴延年急得在外面磕頭磕了數個時辰,嚴母這才打開了門。

嚴母一見兒子,立即大聲呵斥道:“你受聖上恩幸才能夠擔任郡守,獨立治理千里之地,你不施行仁愛教化,使百姓平安,卻依靠刑罰濫殺,想以此樹立自己的威信,難道這就是你做官的本意嗎?"

嚴延年連忙認錯,磕頭道歉,並說自己一定悔改,不讓母親失望,嚴母這才隨他回到府上。嚴母過完臘月後準備回鄉,在臨走前她對嚴延年說:"天道神明,殺人太多必遭報應,我在家鄉等著你的喪期到來,先給你選好墓地。“

嚴母走後,嚴延年並沒有悔改,反而變本加厲,最後被手下一名小吏舉發,小吏為了表明沒有欺騙皇帝,還服毒自殺了,漢宣帝下令調查。嚴延年的檔案裡沒有貪汙這條,但是冤殺、誹謗這種事他經常幹,一查就中,最終嚴延年被棄市處死。


平沙趣說歷史


正在洛陽飛黃騰達的嚴延年,為何其母親返鄉後就為他準備好了墓地呢?其實題目已經為此回答埋下伏筆了,因為他是酷吏!

那什麼又是“酷吏”?從字面上來看,“酷吏”就是指那些用殘酷的方法來審訊、統治人們的官吏。他們被牢牢地貼上“冷酷無情”、“殘忍惡毒”的標籤。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專門為著名酷吏所作的《酷吏列傳》。司馬遷在此傳末尾這樣寫到,“至若蜀守馮當暴挫,廣漢李貞擅磔人,東郡彌僕鋸項,天水駱璧推鹹,河東褚廣妄殺,京兆無忌、馮翊殷周蝮鷙,水衡閻奉樸擊賣請,何足數哉!”這些酷吏雖然曾據法守正,為維護國家的穩定做出了不小的的貢獻,但逐漸走入歧途,成為社會的一大禍患。而嚴延年,雖然嚴守法度,卻為人過度嚴苛,最終引火上身。

嚴延年是西漢初年的官吏。他幼時因為父親擔任丞相屬官,學習到了一些法律知識,後來回到家鄉東海郡擔任郡吏。之後嚴延年通過考核和推舉,成為了侍御史。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嚴延年上奏彈劾霍光“擅自廢立皇帝,沒有臣下的禮規,不仁道。”當時霍光的地位可謂無可動搖,所以嚴延年這個奏摺,除了能讓霍光記上嚴延年一筆,讓朝中大臣知道有嚴延年這麼個敢說話的,也就沒有更多的作用了。後來嚴延年又上書彈劾田延年,而田延年是霍光的得力助手。所以在朝中,嚴延年已經為自己樹立了自己都無法對抗的敵人。

惹惱了霍光集團,嚴延年獲罪並逃出都城。出逃途中,嚴延年幸運的遇到了天下大赦。漢宣帝念及嚴延年當初彈劾過專權的霍光,授予他平陵縣令一職。但後來嚴延年又因為犯殺害無辜之罪被罷免,之後又被提拔為好畤縣縣令。

嚴延年在地方任職期間,他為了懲治當地作亂的豪族,想出了一個很另類的辦法。辦法不常見,但正好能夠反映出嚴延年為官的“酷”。為了打擊豪強,扶助貧苦百姓,嚴延年對待貧弱之人,即使他們違法,也判無罪;面對豪族,只要他們做出侵害百姓的事,就都要羅列罪狀嚴肅處理。因為嚴延年的判刑標準極端個人化,人們只能在他的威壓之下嚴守法律。

可是嚴延年對於公正的追求過於極端,杜撰罪名汙衊了不少人。正是他這種“六親不認”的“公正不阿”,嚇到了他真心對待的好朋友府丞義。此人年老後內心惑亂,分外擔心嚴延年編織罪狀誣陷他,於是“先發制人”,在長安上書,羅列了嚴延年的十大罪名。上書以後,此人就服毒自殺,以證明自己並未欺瞞聖上。最終,漢宣帝查清楚了嚴延年那些年的所作所為,最終將他判處棄市。

題目中所說的嚴延年母親備墳墓一事,據傳正是在嚴延年出事的前一年。當時嚴延年的“酷”,已經到了連自己母親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正是考慮到兒子樹敵太多,嚴母才會早早為嚴延年準備墓地吧。

與人為善,才能收穫別人的善意。嚴守法律沒錯,恪盡職守也沒錯,但萬事有度。過度以後自然就是不同的結果。嚴延年的死,可以說是他那麼多年自己經營的結果。他自己選擇了做一名酷吏,就得接受一個酷吏的結局。


鄧海春


在古代西漢時期有一位叫嚴延年的酷吏,原本自己升官發財後,打算把自己的母親接到自己身邊盡一下孝道,可是當自己母親來到自己身邊後,果斷要求返鄉,並且在回到家鄉之後為自己的兒子準備棺材,這是在詛咒自己的兒子嗎?

這件事其實是發生在漢武帝時期的,雖說當時是漢朝的天下,但是整個天下真正的組成部分卻是世家貴族。

這些世家貴族都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是民間的重要組成結構,可以說漢朝的穩定離不開這些世家貴族的支持。

雖說漢朝需要這些世家貴族,但是最重要的根基依然還是百姓,當這些世家貴族開始無限擴張的時候,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間就會縮小。

可以說世家貴族的勢力越大,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間就越小,然後整個漢朝的國力也就更加的衰弱,所以每過一段時間,就需要一些人對這些世家貴族們進行打壓。

只能說這是一種很糾結的模式,漢朝的穩定離不開這些世家貴族,但是他們的存在卻又相當於寄生蟲,緩慢的對漢朝進行著各種輕微但是長久的破壞。

說白了就是漢朝的天子恨不得這些世家貴族們全部去死,但是卻又因為種種原因,離不開這些蛀蟲們的存在,於是酷吏之類的人物,就成了對待這些世家貴族最好的武器。

當世家貴族的某些行為有點過火的時候,漢朝的天子就會派出來這些酷吏們對這些世家貴族進行壓制,等打壓的差不多了,就給這些世家們一些甜棗。

而這些所謂的甜棗其實就是把酷吏們給拉出來斬殺,對平這些世家貴族們內心當中的不爽。

但是也並非所有的酷吏都會這樣做,所以也並非所有的酷吏都會被用來平息對方的怒火。

原本嚴延年的母親以為自己的兒子是一個聰明人,在酷吏這個位置上可能會用一些溫和的辦法。

可是等自己到了嚴延年所在之地後,直接就被嚇到了,當時正好是嚴延年捉到了一波不聽話的貴族子弟,正在拿這些人立威。

當時的情況直接就是人頭滾滾,把嚴延年的母親給嚇到了,自己的兒子根本就不懂什麼中庸之道,而是用最極端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

雖然事情很完美的得到了解決,卻也在無形當中得罪了大量的本地世家貴族,將來漢武帝為了拉攏這些地方貴族,肯定會找一個替罪羊出來的,而嚴延年就是最好的背鍋俠。

於是嚴延年的母親就開始勸自己的兒子,如果之前沒有動手的話,說不定勸一下還是有用的,現在都已經動手了,屬於騎虎難下,根本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勸得了的。

無奈之下,嚴延年的母親當場就表示自己要回老家,不能跟自己的兒子嚴延年在一起。

可以說嚴延年自己也很無奈,本來還想著讓自己的母親來享一下福的,但是自己的母親不領情不說,而對自己各種的說服教育,如果說服有用的話,嚴延年還當什麼酷吏呢。

所以在自己的母親走後,嚴延年依然我行我素,對這些地方的世家貴族依然用著最嚴厲的酷刑。

很多時你當用力過猛的時候,就會產生過猶不及的後果,嚴延年的高壓制度下,果然出現了問題,這件事終於還是鬧到了漢武帝這裡。

當時的漢武帝看看了所謂的地方世家貴族被壓制的太狠了,幾乎已經動搖了地方上面的根本,如果再讓嚴延年這麼搞下去,或許就要引起巨大的反彈了,於是嚴延年就成了平息問題的大紅棗。

果然等嚴延年的母親在鄉下為其弄好棺材後,沒過多久,自己的兒子就被斬首問罪了,只能說薑還是老的辣。


虎頭山小妖


西漢酷吏嚴延年接母親到洛陽享福的時候他正在擔任河南太守。

1、嚴延年有自己為官的優點,精明強幹,嫉惡如仇,對待屬吏情同骨肉,憑藉這個,其整個轄區內號稱沒有隱情,令行禁止,政治清明,然而在另一方面,每年的冬季,嚴延年傳令河南郡下屬的各縣把囚犯集中到郡府而判死刑,流血數里,整個河南郡稱呼嚴延年為『屠伯』。

2、嚴延年這麼做不光是做做而已,還有自己的理論依據,當他的同僚張敞來信勸他寬大一些的時候,嚴延年回信說:『河南郡乃是天下嚥喉重地,有著兩週遺風,雜草茂盛禾苗荒蕪,怎麼能不鋤去?』總之就是一句話,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就要殺就要殺就要殺。

3、嚴延年是東海郡人,她的母親從東海郡來河南郡兒子這裡過臘節,漢朝時候的臘節大致在冬至後的某個戌日,具體是哪一個戌日在西漢時並未確定,但是很明顯就是在冬季,正好看到兒子奏報朝廷處決犯人,嚴母大驚失色,當時就拒絕進入兒子的府邸停留在都亭,嚴延年拜見母親嚴母也閉門不見,過了很久,嚴母才接見兒子並指責他不對百姓施行仁德教化,卻反而過多地施刑殺人樹威,待到過完節,嚴母就告辭回鄉,臨走前說:

我不願在老年時看見親生兒子受刑被戮!走了!我會在故鄉東海郡為你掃除墓地。

一年後,嚴延年果然倒臺了。東海郡的百姓都誇讚嚴母賢明智慧(可是這誇讚老太太聽著也不舒服),也留下了『嚴母掃墓』這個典故。

也就是說,嚴延年母親在他任官的河南郡預言不施仁德過度殺戮的兒子會不得善終,所以說起返鄉為兒子準備墓地,這是一個睿智明達的老母親的眼光與遠見,只可惜嚴延年雖然頓首向母親謝罪,但是並沒有改變自己的作風,最終讓嚴母不幸而言中。

嚴延年的名字叫延年,可見父母對他的期望是健康長壽,他的弟弟叫嚴彭祖,名字也是吉祥長壽的意思,彭祖是一個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被記載在《儒林傳》中,後來官至太子太傅,估計年壽不低,說起來嚴母也算是還有安慰。


談古論金


西漢盛產酷吏,就中期而論,最有名的酷吏非嚴延年莫屬。嚴延年是東海郡人,起初擔任郡吏,後被選拔為御史屬官,不久又轉任侍御史。權臣霍光廢黜昌邑王劉賀、迎立宣帝劉病已後,嚴延年上書彈劾他“擅自廢立皇帝,沒有臣下的禮規,不仁道。”雖然宣帝沒有受理嚴延年的奏章,但內心底卻對他的勇氣很是讚賞。


等到宣帝親政後,便開始重用他,接連任命他為平陵縣令、丞相掾、好畤縣令等職務。神爵年間(前61-前58年),西羌反叛漢朝,嚴延年奉命以長史的身份,跟隨強弩將軍許延壽前往平叛,由於屢立戰功,回朝後得以升任涿郡太守。



涿郡民風剽悍,大姓西高氏、東高氏尤其兇悍不法,一連數任太守都拿他們沒辦法。可嚴延年卻不信邪,剛上任便追查他們的罪行,隨即將兩家最為兇悍的數十名成員定罪、處斬,端的是狠厲、迅速。經此一事,郡中民眾震動恐懼,再沒人敢於公然作惡(“更遣吏分考兩高,窮竟其奸,誅殺各數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遺。”見《漢書·卷九十》)。


三年後,嚴延年調任河南郡太守,並將“涿郡經驗”搬到這裡,在打擊豪強、扶助貧弱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嚴延年在任期間對待豪強非常嚴厲,只要聽聞他們有欺壓百姓的舉動,不管消息是否屬實,都一概將他們打入死牢。每年冬季,嚴延年傳令所屬各縣,將判決死刑的囚徒(很大一部分是豪強)押到郡府,然後全部處以斬首。



由於死刑犯數量極多,以至於人頭滾滾、血流數里,場面極為恐怖。對於嚴延年殺人如麻的作風,河南郡及周邊的百姓都極為恐懼,稱呼他為“屠伯”(“冬月,傳屬縣囚,會論府上,流血數里,河南號曰‘屠伯’。”引文同上)。不過在很多朝中大臣看來,嚴延年在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使得郡中令行禁止、政治清明,堪稱治世能臣。由此,頌揚嚴延年的聲音很多,而他也因此自鳴得意。


就在嚴延年志驕意滿、春風得意之際,卻遭到母親的“當頭棒喝”。原來,嚴延年出任河南太守後,便將老母從老家接到洛陽,準備讓她在大都市頤養天年。結果等到嚴母千里迢迢趕到洛陽後,正碰上嚴延年處決犯人的一幕,見他殺戮極重,心中憂懼不已,便停留在都亭(政府招待所),說什麼也不肯進入太守府。



嚴延年好不容易把老孃接到洛陽,但後者卻死活不肯踏進家門,讓他十分的尷尬。所以嚴延年暫時擱置政事,親自到都亭拜見母親,懇求她跟著自己回家。但嚴母看到兒子到來後,便緊閉房門,堅決不肯見他。嚴延年既傷心又恐懼,便摘掉官帽,在門外不斷地叩頭,哀求母親開門,並問她為何不肯見自己。


過了很久,嚴母才打開房門,一邊哭泣,一邊數落兒子道:“皇帝任命你為河南太守,是希望你能施行恩惠於百姓,讓他們能夠安居。沒想到你到任後,非但沒有推行仁愛教化,反而以濫殺為能,想以此來樹立威信,這難道是皇帝任用你的本意嗎?”嚴延年聽後,連連叩頭認錯,並親自替母親駕車,把她接回到府中。



等過完年後,嚴母不顧嚴延年的苦留,毅然踏上返鄉之路。臨行前,嚴母語重心長地跟他講:“次卿啊,天道神明、懲惡褒善,如果一個人殺戮太重,必定會遭受天譴。為娘之所以要回家,是知道你早晚必敗,不想白髮人送黑髮人。為娘走了,等到了老家,便給你準備墓地。”說完,嚴母悲泣不止,與嚴延年灑淚而別。


嚴母回到東海郡後,又跟其他兒子和族人們談起此事,告誡他們不要攀附嚴延年,以防止惹禍上身。果不其然,就在嚴母返鄉後一年後多時間,嚴延年便遭府丞義的彈劾舉報,最終因為“心懷不滿、誹謗朝政、不仁道”等罪名,被漢宣帝下令斬首示眾。經此一事,東海郡的官員、百姓都稱讚嚴母有先見之明。



(嚴)延年服罪,重頓首謝,因自為母御,歸府舍。母畢正臘,謂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獨殺。我不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遂去,歸郡,見昆弟宗人,復為言之。後歲餘,果敗。東海莫不賢知其母。引文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