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關羽卻斬了馬謖?

用戶6126728385449


關羽守華容道劉氏政權沒形成軍令狀就是小打小鬧的做樣子。馬謖守街亭時蜀漢經歷了兩大災難還沒有從陰影裡面走出來,劉氏政權都在岌岌可危之時,犧牲的只能是馬謖,保住諸葛亮的權威穩固劉氏政權。

關羽在此時立下軍令狀去華容道堵截曹操,最多算是“錦上添花”,甚至是“走走過場”。諸葛亮派出去的趙雲,張飛等等等都是去“打掃戰場”撿便宜的。儘管如此,有一個便宜劉備不敢撿也不想撿,這個便宜就是曹操的首級。諸葛亮神機妙算,其實就是不算他也知道在水上的大戰失敗之後,曹操的敗逃是不可避免的,他派出去的幾路人馬,戰場外打秋風,能撿多大便宜都不嫌多,唯獨曹操這一路的便宜不能撿。

別看諸葛亮忽悠東吳的時候,對“曹賊”恨不得“千刀萬剮”,但是,在骨子裡,劉備和諸葛亮都知道,曹操的勢力不好惹,最理想的局面就是赤壁大戰的鍋東吳來背,赤壁大戰的成果劉備來收。所以,曹操最好別死,假如非死不可也不能死在劉備的手中。諸葛亮知道,就是曹操死了,孫劉聯盟也就完了,劉備自己也不是曹魏的對手,並且馬上會成為包括孫權在內的諸侯們的眾矢之的。

所以,如何保證曹操不死,才是這個事情的真正實質。於是派關羽去華容道堵曹操就是最佳選擇。因為只有關羽有足夠的理由保曹操不死。曹操對關羽是有恩的,並且是“不殺之恩”。關羽“降漢不降曹”之後,曹操對關羽的關照大概就是“上馬金下馬銀”,“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就是曹操視為眼珠子的赤兔馬也是很豪爽的送給了關羽,關羽一生當中最看重的“漢壽亭侯”,也是曹操給操辦的。

就算是關羽不領情,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哪怕是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始終是不動殺心——一個單槍匹馬的關羽,連闖五關基本上就是在開玩笑。這種恩情,對於關羽來講,是一件非常沉重的心理包袱,就算是“斬顏良誅文丑”,也不能讓關羽稍顯輕鬆,關羽“義”字當先,對曹操的這種愧疚感,應該是劉備和諸葛亮都無法容忍的。

讓關羽去華容道,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就是解決關羽在曹操面前的負罪感問題,而且這種解決要很徹底,徹底到名義上關羽是用命來報答曹操的地步。在這個背景下,那個軍令狀其實也就是一個激將法,同時,也算是一紙報答說明書,關羽的命已經實實在在的交給了曹操,曹操拿他換來了自己的自由。那麼關羽的這條命,其實就完全屬於劉備了。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所以,關羽這一紙軍令狀,更像是一紙“賣身契”(也許不太準確)。但是,到了馬謖那裡,軍令狀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和關羽去華容道的背景和諸葛亮的心情都是天上地下。馬謖是被寄予極大希望,並承擔不容有誤的決定全局的重大使命的前提下籤下這一紙軍令狀的。

在諸葛亮具傾國之力北出岐山伐魏的時候,雖然不能說是背水一戰,但也是容不得有致命的閃失的。諸葛亮和司馬懿爭奪的重點、也是關鍵點就是“街亭”。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就是:街亭雖小,事關重大。馬謖的軍令狀其實是諸葛亮把自己的“命”也交給了馬謖,這相當於“以命賭命”。諸葛亮把這個“契約”看得非常重。

但是,馬謖卻是不以為然的。他非常自負,所以,儘管有這個軍令狀,但是馬謖其實並未因為這個軍令狀而感到“責任重大”而“謹小慎微”。馬謖把拿命換來的守街亭的機會,用來展現他的“不世之才”!其實他是把街亭當成了他的“試驗場”,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如何“獨出心栽”和有獨到見解。

這樣的心態,馬謖出事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當諸葛亮看到了王平送來的街亭守軍的防禦圖的時候,諸葛亮覺得自己的胸中有一口老血就要噴出來,但是他不敢。馬謖是他諸葛亮自己選的,並且是在很多人不看好的情況下選的。其實,最不看好馬謖的是已經歸天的劉備——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恰恰就“大用”了馬謖。

馬謖的這一紙軍令狀,儘管馬謖沒在意,但是諸葛亮卻非常在意,馬謖的“得瑟”讓他丟了街亭,諸葛亮一下子就遭到了“滅頂之災”,逼的諸葛亮不得不做了他一輩子僅幹過一次的冒險動作:空城計。用錯了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直接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人力物力財力全白費,這個責任必須有要負,諸葛亮不負,就必須由馬謖來負。

蜀漢的三大災難。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馬謖失街亭。馬謖不死天理何在!


小賢歷史解說


馬謖失街亭,孔明揮淚斬之,已然成了人盡皆知的事。

自漢中王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蜀漢的顧命大臣,朝廷上下事無鉅細。同時為了完成先主的遺願,開始了漫長的北伐征程。

街亭之戰乃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此戰意義重大,一戰定乾坤。然而一向用兵如神的諸葛孔明,為了提拔自己的得意門生馬謖,將最重要的關口街亭留其駐守,並令其立下軍令狀,可馬謖只會紙上談兵,並無實戰經驗,孔明的破格錄用,本想讓他一戰成名,萬沒想到使其落了個斬首示眾的下場。

關羽卻與之大相徑庭。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逼得曹軍節節敗退,關羽在諸葛亮的“威逼利誘”下,立了軍令狀,華容道堵殺曹操,勢必殺之。可真正在華容道遇上曹操時,見其已潰不成軍,拿下必是手到擒來。可他念及曹操昔日之恩,雖已報答,但仍經不住曹操的央求,願冒軍法處置之險,放曹軍歸去。最終並未被斬首。


縱觀這兩位,同樣的行為卻有著不一樣的結局。

馬謖之死,算是自作自受,因不聽孔明言,僅憑主觀臆斷,錯丟街亭,給蜀軍造成巨大損失,也讓北伐之路變得異常艱難。諸葛亮為了鞏固軍心,不得不揮淚處之。

關羽倖免,卻是意料之中,因本就是孔明之計,令其守華容道,料定會放走曹操,因為曹操命不該絕。此計是為了讓關羽送曹操一份人情,也為了挫挫關羽的銳氣,最主要的是讓他今後死心塌地的效忠蜀漢,如此一石三鳥之計,且都利大於弊,關羽又怎麼可能被殺呢。


遊子dream


首先,當時劉備實力很弱,如果殺了曹操,北方將會混亂,群雄逐鹿;或是曹家繼承問題爭執,再沒人能對東吳造成威脅,這樣東吳就會肆無忌憚的進攻荊州。劉備即使能拿下,也會很難發展。可以說劉備的發展正是抓住曹操和東吳相持。

曹操不能死,但是怎麼放是個大問題,如果是諸葛亮放,就是他無能,怎麼也解釋不了。但也不能讓張飛和趙雲背這個鍋,他們背不起。曹操於關羽有恩,讓他放可以給曹操還個人情,將來戰爭相見,不必再顧慮。而且關羽地位高,在集團裡他地位僅次於劉備,這鍋他背得起。最主要的是他太高傲,瞧不起諸葛亮和士人,所以諸葛亮要殺下他的傲氣,也好立威,讓諸將知道他連主公的兄弟也敢殺,看誰不服,當然這只是演戲,諸葛亮是不可以殺得了關羽的。但是,這也給掉荊州埋下伏筆,因為關羽脾氣太傲了,這次諸葛亮滅了他的威風,他更加不服,表面上信服,暗地卻在較勁,以致大意失荊州(這裡按三國演義討論,不予正史說)。

馬謖,是荊州大世家的五子,名士馬良之弟,跟隨諸葛亮處理軍務事,深得諸葛亮寵信,可以說是諸葛亮半個徒弟。他的失敗也是諸葛亮自己的過錯,不殺馬謖不能謝天下,更不能服眾,因為當時劉備,法正,馬良等人已經過世,沒有一個有威望的人可以救他,諸葛亮不殺就是徇私枉法。諸葛亮待馬謖如子,殺他也算是對自己過失的懲罰過。

可以說砍關羽是諸葛亮在演戲,砍馬謖是痛心,是無奈。





西粵老青年


關羽是誰

關羽是誰?與劉備的關係是義為君臣,恩同父子。這是魏國大臣劉曄說的原話。諸葛亮再有權力,也斷然不敢動關羽和張飛兩人啊。

馬謖是誰

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同樣匪淺。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史書上說,馬謖因為才華過人,深諳兵法,所以諸葛亮非常器重他,欣賞他。但問題是,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史書上也有記載。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馬謖這人,在劉備和諸葛亮兩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現在劉備駕崩了,劉備不能再左右蜀漢的用人制度,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

自食其果

事實上,劉備一死,諸葛亮就重用了馬謖。

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到底有多重用,諸葛亮每次找馬謖談論有關用兵問題,都是從白天聊到晚上,可以說徹夜長談,非常投機。

等到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馬謖隨軍出征,災難發生了。大家在討論誰可以作為先鋒的時候,當時候選人有魏延和吳懿,魏延我們都知道,趙雲死後,他就是蜀漢第一大將。

吳懿是誰,他原來是劉璋手下的將領,等到劉備入數,他又把守寡的妹妹嫁給了劉備,所以也是蜀漢重臣。

奇怪的是,諸葛亮就看上馬謖了,他不選魏延不選吳懿,偏偏挑選馬謖做先鋒。

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於是,馬謖被張郃打敗,街亭失守。

諸葛亮可以包庇馬謖嗎,當然可以,劉備死後,李嚴也死了,諸葛亮是蜀漢第一權臣,劉禪都不能左右他。但是如果他就此包庇馬謖,以後帳下誰還願意死戰,他制定和頒佈的法令,誰還願意嚴格遵守。

於是,諸葛亮殺馬謖,也必須殺馬謖。


李杜文


原因馬謖和關羽級別地位不同

諸葛亮殺的動馬謖,卻殺不動關羽,軍令狀這東西就不用太當真了,關羽的地位還不至於給諸葛亮立軍令狀,蜀漢政權劉備第一,關羽第二,雷打不動的排位,除了劉備,誰敢言斬關雲長?

馬謖與關羽就不屬於一個級別的人物,馬謖的哥哥馬良還只是關羽帳下一謀士,二人放在一起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原因關羽和馬謖同是立軍令狀但是任務不同

劉備聯合孫權抗曹,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軍,此次戰役,孫劉聯盟方面主要的參戰方是東吳水軍,總指揮官是“羽扇綸巾”的東吳周郎。劉備的隊伍,說的好聽點叫打配合,說的不好聽一點叫“撿便宜”。

關羽在此時立下軍令狀去華容道堵截曹操,最多算是“錦上添花”,甚至是“走走過場”。諸葛亮派出去的趙雲,張飛等等等都是去“打掃戰場”撿便宜的。

馬謖是被寄予極大希望,並承擔不容有誤的決定全局的重大使命的前提下籤下這一紙軍令狀的。在諸葛亮具傾國之力北出岐山伐魏的時候,雖然不能說是背水一戰,但也是容不得有致命的閃失的。諸葛亮和司馬懿爭奪的重點、也是關鍵點就是“街亭”。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就是:街亭雖小,事關重大。

馬謖本來就是諸葛亮破格提拔的,根據《襄陽記》的記載,馬謖的亮點就在於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時,建議諸葛亮攻心,諸葛亮也是採納馬謖之言,得以安撫了南中少數民族。但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可用之人很多,魏延,吳壹這種大將都沒任用先鋒,而是力排眾議任用了馬謖,這可能也是諸葛亮此生最大的用人失誤。因此,諸葛亮不斬馬謖難以服眾,自己也是降官三級以明軍法。


神奇流星宇


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早在諸葛亮意料之中,馬謖大意失街亭,則完全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一個是故意為之,一個是功虧一簣。

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而南逃,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而排兵佈陣,諸葛亮讓趙雲打頭陣,張飛居中追擊,而讓關羽守華容道是早就計劃好的事。



諸葛亮不惜用激將法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只是為了挫一挫關羽的傲氣而已,軍令狀可是軍中的生死狀,如果沒有完成任務,那麼按規定當斬關羽。

可是諸葛亮在安排關羽守華容道時,劉備就認為關羽可能會因為忠義放曹操一馬,知弟莫若兄,劉備當時瞭解關羽。



諸葛亮就明確對劉備說了,說他夜觀天象,曹操命不當絕,因此才讓關羽去守華容道,等於默認關羽義釋曹操。

其實真實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劉備集團勢力弱小,曹操的存在是孫權和劉備結成聯盟的基礎保證,曹操如果死了,劉備集團肯定立即就被孫權吞併。



所以諸葛亮賣了一個人情給關羽,讓關羽順便還一個人情給曹操,完了以後,立下軍令狀而被諸葛亮釋放的關羽,又欠一個人情還給諸葛亮,讓高傲的關羽對身為軍師的諸葛亮服服帖帖的,諸葛亮是一石三鳥之計。

因為諸葛亮與劉備早就約定好不會處罰關羽,所以諸葛亮不殺關羽。不過話又說回來,劉備在世時,無論是誰也殺不了關羽,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可是結拜兄弟。



結拜兄弟是同生共死的,關羽無論犯了多大的錯,真到論生死的時刻,也是諸葛亮能做主的,只有劉備能處理,換句話說,劉備在世,蜀漢內部沒有人能殺關羽。

再來說馬謖的大意失街亭,街亭之戰是諸葛亮掌權後的首次北伐,是最重要的一次北伐,也是最有機會取得戰略目的一次北伐。



這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讓趙雲、鄧芝在東邊擔任疑兵,吸引曹真關中主力,讓馬謖鎮守街亭,擋住從長安及中原方向往隴右五郡的援軍,然後諸葛亮親率主力,在西邊攻打隴右五郡,隴右五郡就是諸葛亮的目的,而街亭是魏軍進入隴右的唯一通道。

換句話說,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亮鐵定能拿下隴右,達到目的,但是很可惜,馬謖不僅沒有完成任務,反而讓張郃在極短時間內打得大敗,不僅讓魏軍成功進入隴右,而且將要切斷諸葛亮北伐大軍的退路。



生死存亡之際,諸葛亮果斷退兵,放棄此戰,因為馬謖的失敗而導致整個北伐的失敗,馬謖可算得上千古罪人了,也正因為這一次失敗,諸葛亮失了先機,後面的數次北伐都因曹魏早有準備而失敗,真是影響巨大。

馬謖失敗也就罷了,可偏偏他還違抗諸葛亮的命令,這可是死罪,軍隊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馬謖在街亭的失敗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的安排,放棄當道紮營,而是放棄水源,上山紮營。



如果不殺馬謖,諸葛亮今後怎麼帶隊伍?再有人不聽命令,擅自行動怎麼辦?主帥的命令如果本軍隊都不能貫徹,那不亂套了?諸葛亮不殺馬謖不足以立威。

再說了,在戰爭前有很多人選可以守街亭的,比如魏延和吳懿,甚至王平都可以,但諸葛亮都沒用,偏用馬謖,有用人唯親的嫌疑。



如果不殺馬謖,就會有人說諸葛亮是用人唯親。諸葛亮可是將依法治國、用人唯賢當作榜樣的,所以,為了洗清用人唯親的嫌疑,諸葛亮只有揮淚斬馬謖了,立不立軍令狀都會殺馬謖。

所以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諸葛亮不會處罰關羽,馬謾大意失街亭,諸葛亮必殺馬謖,形勢、時勢、後果都不相同。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羽、馬謖身份不同,任務不同,造成的後果也不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兩人身份不同。

十個馬謖,也頂不上一個關羽。


在劉備集團,劉關張這三位是合夥人,都是老闆。關羽是二將軍,是二把手。諸葛亮在牛,荊州時期,也只是個打工的。相當於職業經理人。

以他的權力和地位,根本殺不了關羽。他也不敢殺。

馬謖的地位與關羽沒法比,他只是諸葛亮的參謀和幕僚。在蜀漢沒有什麼根基,殺不殺,就是諸葛亮一句話。

第二,兩件事後果不同。

關羽放走曹操,是諸葛亮和劉備的本意。實際上最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所以,是好事,並不是壞事。劉備對比心知肚明。

馬謖失街亭,那就罪不可恕了。好端端的北伐大業,直接被他毀了。殺他十次都不算多!

換了誰都會斬馬謖的。


上將噯福斯


關羽,是劉備的義弟,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馬謖,是“白眉”馬良的弟弟,荊州世家馬家的子弟,馬氏五常中的一位。關羽和馬謖都曾有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但是,最後馬謖卻被斬首,而關羽卻安然無恙。原因如下。

其一,立下軍令狀,而最終的懲罰形式卻在上級的手裡。

所謂軍令狀,就是將領在接受任務的時候,向上級提交的保證書。軍令狀的簽訂,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指揮官的責任感,一定意義上確保作戰任務的成功性。但是,軍令狀卻也包含著很大的風險。只要是任務失敗,或者是達不到保證的要求,那簽訂軍令狀的將領是會受到懲罰的。

當然,在懲罰的形式上,很大部分的軍令狀都是沒有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將領只管保證簽下軍令狀,而失敗後的懲罰形式,主要是看上級想要怎麼懲罰。

打個比方說,在劉備駐守新野,並得到諸葛亮這位大才後,曹操的謀士們都勸說曹操攻打劉備,順便取了荊州。而在曹操率軍南下之前,為曹操打先鋒的是夏侯惇。夏侯惇在出戰前,曾向曹操立下軍令狀,言其要生擒劉備和諸葛亮等人。但是最後,夏侯惇卻被諸葛亮的一把大火給弄得鎩羽而歸。任務失敗的夏侯惇,最後也只是被曹操小懲了一下,並沒有斬首。

所以說,關羽和馬謖這兩個人都立下過軍令狀,但是懲罰的形式卻沒有明確的寫在軍令狀上,除非是這個將領特定的表示(馬謖就明確的表示了)。

其二,兩者在立下軍令狀時,所面對的環境是不一樣的。

關羽所立下的軍令狀,是發生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那時的戰役已經取得全面性的勝利,劉備所部正在準備打掃戰場,以及搶佔荊州南部。

在勝利的條件下,而且諸葛亮也很明確的知道關羽的為人處世,也清楚曹操的命並不該絕。這個時候,諸葛亮要求關羽立下軍令狀,也只不過是想打壓一下關羽的傲氣,同時也想讓關羽欠下他一個人情,以便以後關羽不再懟著他罷了。

但馬謖不同,馬謖立下軍令狀的時候,是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實主要的就是向曹魏試探,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總攻。可是馬謖這個人,因為年紀輕輕就跟在諸葛亮的身邊,而且得到諸葛亮的倚重。長期以來,馬謖的自信心已經是膨脹了,有點認不清自己的才識,沒能準確的定位自己。

在馬謖立下軍令狀之時,諸葛亮已經很明確的向其講述了街亭的重要性,而且也表明了司馬懿來勢洶洶,難以對付。但是,諸葛亮這番語重心長的話,馬謖卻沒有聽進去。因此,在諸葛亮再三確認下,馬謖很自信的簽下軍令狀,並且對著眾人表示,不但是司馬懿,就算是曹叡親自出徵,他馬謖也不怕。而且還說,如果失敗,就自願全家被斬首。

所以說,馬謖的死是他自己一個人作死。諸葛亮為了保證自己的威嚴,馬謖必須死。

其三,關羽的後臺比馬謖的大。

關羽,是劉備的二弟。而諸葛亮只是劉備麾下的一名軍師,說的好聽點,諸葛亮和劉備有著不俗的戰友情;說遠點,諸葛亮只不過是劉備麾下的一位臣子罷了。諸葛亮這點關係,根本比不上關羽這位和劉備義結金蘭的兄弟。

再者說,諸葛亮那時候也僅僅是剛剛進入劉備集團的一個萌新,跟關羽這樣的老前輩根本無法相比。所以,面對老闆的親人犯了錯誤的時候,諸葛亮也只能小小的懲戒一下,根本不敢斬殺。

而馬謖不同,馬謖也只不過是荊州世家馬家的子弟,馬良的弟弟罷了。可以說,馬謖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就是馬良。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馬良去世多時,而馬家在蜀漢集團中,根本沒有多大的話語權。

同時,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成為丞相,是蜀漢集團的實際掌控者。很大程度上來說,諸葛亮掌控著馬謖的生殺大權。雖說馬謖一直被諸葛亮所看重,可是馬謖當著眾人的面立下軍令狀,而且還立下海口。丟失街亭的馬謖,自然會被斬首。

總而言之,關羽和馬謖雖說都立下軍令狀。但是,馬謖的死亡,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死。在沒有百分百的成功率之下,馬謖還敢立下軍令狀,並保證如果失敗,甘願全家受罰。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為了保證自己的威嚴,只能按照軍令狀的內容斬殺馬謖了。



韶華傾夢


首先,要說明一點,正史華容道攔截曹操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劉備到華容道是曹操早跑了,根本沒攔截到。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淚斬馬謖是事實。根據題主提的應該是指《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那麼就來談談演義故事裡的橋段

同樣是立了軍令狀為什麼諸葛亮殺了馬謖卻沒有殺關羽?

先說說為什麼沒殺關羽。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江東孫權合力抵抗曹賊,火燒赤壁,曹操大敗,關羽立軍令狀要求帶兵赴華容道截殺曹操。

首先第一個不殺關羽的原因:是關羽經不住激將法,中了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明知曹操不能死於蜀漢之手,故意放出一條生路給曹操逃生。東吳孫權也是一樣的意思,都沒有對曹操本人下死手,在加上昔日關羽投降曹操時,曹操贈送赤兔馬、真金白銀給關羽,對關羽有恩。諸葛亮也知道關羽為人忠義,定會放了曹操,所以才安排關羽去華容道攔截曹操,讓關羽還了曹操的恩情。既然是諸葛亮的圈套,那肯定不會殺了關羽。

第二個不殺關羽的原因:此時劉備帳下將少兵弱,蜀魏吳三個集團,蜀是最弱的,而關羽又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屬於劉氏集團二當家的,又是得力干將,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能殺,也不敢殺了關羽。試想一下,如果此時殺了關羽,劉氏集團還沒壯大的隊伍就少了一員猛將,魏吳兩方可能會趁機吞了劉氏集團。再者就是諸葛亮一集團經理你敢殺董事二當家的?活膩了?所以綜合上述分析,諸葛亮是不會殺關羽的。

在來談談馬謖。為什麼馬謖立了軍令狀兵敗後卻被諸葛亮殺了?

殺馬謖有兩點原因

首先第一點,諸葛亮第一次率大軍北伐中原,諸葛亮經不住馬謖軟磨硬泡要求讓自己帶兵鎮守街亭而任用馬謖為參軍。馬謖鎮守街亭期間不聽王平諫言執意違反諸葛亮當道紮寨軍令而屯兵于山上,最終遭到司馬懿圍困燒殺,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蜀國不惜勞民傷財,千里迢迢出祁山北伐中原,還未傷到曹兵就先大敗一仗,損兵折將,所以諸葛亮一定會殺馬謖,也該殺。

第二點,諸葛亮用人不當,利用馬謖背黑鍋。劉備臨終前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之才言過其實,日後不可重用”,大概意思是說馬謖的才能只是嘴皮子厲害,只會紙上談兵,其真實本領不行,以後不能重用,更不能讓他帶兵指揮打仗。所以馬謖必須死,諸葛亮也絕對下得去手。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與真實歷史無關,如有不妥之處,歡迎評論留言


潘大蟀


華容道和失街亭是三國演義中很精彩的兩個戰役,其中的兩個主人公關羽和馬謖的情況都差不多,都是在戰前立下了軍令狀結果卻失敗而回,但是兩人的結局卻明顯不同,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放過了關羽卻斬了馬謖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兩人的身份地位和影響力不同。大家都知道,關羽關二爺那是劉備的結義兄弟,從劉備起兵起就一直追隨在其身邊,可以說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也是蜀漢中元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外,關羽一生忠義無雙,其人“傲上而不辱下,欺強而不凌弱”,體恤士卒,在軍中深得愛戴,甚至連對手曹操都很欣賞。因此,諸葛亮如若斬了關羽,就等於斬斷了劉備的一隻臂膀,甚至還會在蜀漢軍中失去軍心,這一點是諸葛亮必須顧慮到的。而馬謖則不同了,他在蜀漢中只是一個後起之輩,在街亭之戰前甚至都沒有過獨立統兵打仗的經歷,在軍中也沒什麼威望,斬了他除了有些可惜外,幾乎在蜀漢內部沒什麼不良影響。

其次,兩人的失敗對蜀漢的影響程度不同。關羽在華容道放跑曹操是在赤壁之戰大勝的情況下,對整個戰役的勝負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甚至諸葛亮在戰前早就預料到了關羽會放跑曹操,而那時曹操如果死了會對三國鼎立的格局產生不好的後果,因此諸葛亮才故意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從這一點上來說諸葛亮也不能就此斬了關羽,否則他就成了直接害死關羽的元兇。而馬謖的失敗則不同,他的失街亭直接影響了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失利,也直接害死了他帶領的2萬多的蜀軍士兵,可以說影響是非常惡劣的。況且諸葛亮在馬謖出征前就交代過街亭事關全局,不可大意,但是馬謖還是信誓旦旦的立下了軍令狀,所以說於情於理上,馬謖都難逃一死。

最後,蜀漢內部的派系林立也導致了兩人的結局不同。之前已經說過關羽是元老派的代表人物,而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代表人物,無論是人脈關係還是蜀漢內部的影響力,荊州派都是遠遠不如元老派的。如果此時斬了關羽,勢必會引起元老派和BOSS劉備的不滿,那麼以後荊州派在蜀漢內部更會受到排擠和打壓,這一點是諸葛亮不願看到的。而馬謖是馬良的弟弟,也屬於荊州派,殺了他不會引起其他派系的不滿,同時馬謖的死可以承擔大部分北伐失利的原因,而不用諸葛亮自己去承擔,因此諸葛亮才義無反顧地斬了他。

以上就是諸葛亮不殺關羽卻斬了馬謖的原因,當然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關二爺可是三國演義的主角之一,是自帶主角光環的,自然不會那麼輕易的就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