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為什麼把古錢幣叫做“大錢”,有何典故?詳解咸豐元寶

今天是賦閒在家的第九天,馬上天黑了,抓緊時間給我的2100個粉絲介紹點知識,關於咸豐元寶那點事,如果偏巧對您胃口的話,可要往下看哦!


民間為什麼把古錢幣叫做“大錢”,有何典故?詳解咸豐元寶

在清·咸豐之前,不管是在史料還是在民間,均沒有“大錢”這個叫法,各種銅幣就叫“錢”或者“泉”。

話說咸豐元年,廣西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義軍一路北上,很快就席捲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此時清廷貴金屬(尤其是白銀)通貨奇缺,為了籌措軍費南下鎮壓義軍,他們首先想到的辦法是發行“官票寶鈔”,可能就是一張加蓋了官府印章的廢紙,與白銀存在一定的兌換關係,基本相當於現在銀行的承兌匯票,但承不承兌就不知道了。


民間為什麼把古錢幣叫做“大錢”,有何典故?詳解咸豐元寶

從1835年(咸豐三年)開始,官票寶鈔基本沒有人要,面對日益加劇的財政危機,清廷裡的聰明人想到,鑄造銅錢“大錢”,或許能得到百姓認可,於是中華有史以來第一款官造流通大錢誕生了,可不只是一種,具體見下表。


民間為什麼把古錢幣叫做“大錢”,有何典故?詳解咸豐元寶

到這裡,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為了收割民間財富,清廷是無所不用其極,據史料記載,1853至1861年間,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分兩批製作了各類銅、鐵大錢,

摺合白銀約820萬兩,直接利潤約725萬兩以上。

即便在清代,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各種大錢發行不久,就開始貶值,當仟的大錢只能當八佰使用,而後一路貶值為當伍佰;當伍佰大錢最終貶值為當二佰使用,如果不採取措施,流通就會壅滯,就好比現在所說的流動性枯竭,這是清廷不能接受的,因此1854年即開始回收當伍佰和當仟的大錢,次年回收所有當五十以上大錢,至剩下當五、當十大錢參與流通,但仍迅速貶值,最低時當十大錢只能做二、三文使用。


民間為什麼把古錢幣叫做“大錢”,有何典故?詳解咸豐元寶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咸豐大錢在收藏市場中的價格(普通局、不含特殊版),見下表。


民間為什麼把古錢幣叫做“大錢”,有何典故?詳解咸豐元寶

上表是小編根據經驗給出的價格,可能略低於網上的價格,另外一些拍賣紀錄幾十萬、幾百萬的不要看,多數都是騙人的,如果是圈內人就會認為小編的價格比較靠譜,這已經不低了,當仟的大錢在清朝時的價值,

摺合到現在也就值幾百塊錢,翻了近50倍

以上就是咸豐元寶的一些知識,正是從咸豐朝開始,民間才將錢幣叫做“大錢”,還有一些貶義,朋友們有興趣的可以買當五、當十的銅錢玩玩,一般三、五百塊錢,能夠普遍接受,鐵錢也不便宜,當五十的鐵錢價格也得1000塊左右,但小編不喜歡它們,總認為花幾百塊買個鐵有點浪費。

好啦,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了,祝大家身體健康,遠離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