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导语

唐宋时,《忆秦娥》经历了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的演进,在其词调固化定型的过程中,北宋中后苏轼、李之仪为代表的创作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秦楼月》的出现,与《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词体演进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同中见异,又异中见同,其间异同主要体现在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

从唐五代两宋词人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忆秦娥》与《秦楼月》并非简单的同调异名,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既同中见异,又异中见同,因此,两者不可轻易等同,更不可随意混同。唐五代至北宋前时期,《忆秦娥》并非四十六字体,演进至北宋中后期才定型为四十六字体,而《秦楼月》自始至终都是四十六字体。四十六字体的《忆秦娥》与《秦楼月》,在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通过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忆秦娥》与《秦楼月》之间呈现出清晰的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字数多寡,众体兼备与一枝独秀

唐五代时期,除作者归属颇受争议的《忆秦娥》(箫声咽)之外,仅有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一词留存至今,为三十八字体,而《秦楼月》一调并无词作留传后世。两宋时期,《忆秦娥》《秦楼月》的创作明显增多,据笔者手工翻检统计,《全宋词》中《忆秦娥》有99首,其中95首为四十六字体,《秦楼月》有38首,都是四十六字体。可见,从数量上看,两宋时期《忆秦娥》的创作明显多于《秦楼月》,是其2巧倍还多。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一,《全宋词》图片

《全宋词》中,张先的《忆秦娥》、欧阳修的《忆秦娥》,以及毛滂的《忆秦娥·冬夜宴东堂》和《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均非四十六字体,比较特殊。从字数上看,这首词代表了北宋前中期《忆秦娥》的3种典型体式:张先词为代表的四十一字体、欧阳修词为代表的四十五字体、毛滂词为代表的三十七字体。与五代冯延巳的三十八字体《忆秦娥》相联系,可以看到唐五代至北宋前中期《忆秦娥》在字数多寡方面的演进趋势:三十七字体演变到三十八字体,四十一字体,四十五字体。需要指出的是,毛滂虽比张先、欧阳修时代晚,然其创作为"返古",所填乃古体《忆秦娥》。

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上阕第二句 "清光偏照双荷叶" "霜风洗出山头月",比四十五字体《忆秦娥》的"脱罗裳、长恁黛眉蹙"减一字;上阕结尾两句"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与"人人怀,春困熟"相比,两三字句各增一字为两四字句;下阕第一句

"背风迎雨流珠滑" "不知今是何时节",比"展香茵、帐前明画烛"少一字;第二句"轻舟短棹先秋折" "凌歐望断音尘绝",比"眼波长、斜浸鬓云绿"少一字;结尾两句"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苦残宵,更漏促"相比,两三字句各增一字为两四字句。《忆秦娥》词体在字数上定型之后,词作明显增多,北宋中后期的秦观、晁补之、贺铸等均有创作,南渡以降,《忆秦娥》更是大量涌现。李之仪《忆秦娥》自注曰:"用太白韵",可知,北宋中后期《忆秦娥》已托名李白,且流传颇。

苏轼《双荷叶》,作于熙宁五年十二月,其时苏轼尚处于初学填词阶段,调名之所以取为《双荷叶》,是因词中有"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之句,用"双荷叶"取代"忆秦娥",是苏轼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藏拙,有意掩盖模仿广为流传的《忆秦娥》而创作的痕迹。李之仪与苏轼的创作,都是学习《忆秦娥》,从学习方式上看,李之仪是次韵,苏轼是效体。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二,苏轼画像

托名李白的《忆秦娥》、苏轼的《双荷叶》(双溪月)、李之仪的《忆秦娥·用太白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对北宋前中期《忆秦娥》的词体演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其后的《忆秦娥》创作中,四十六字体"流行开来,冯延巳等诸体遂废"。《秦楼月》之得名,大多认为源于《忆秦娥》中"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之句,这或许是《忆秦娥》与《秦楼月》之间千丝万缕联系、错综复杂关系的逻辑起点与纽带。这种得名方式,与苏轼《双荷叶》的取名相类似,因此,《秦楼月》的出现与苏轼《双荷叶》也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只是无从考证何者在先、何者在后了。现存最早的《秦楼月》是毛滂的《秦楼月·月下观花》。毛滂既有三十七字体《忆秦娥·冬夜宴东堂》、《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又有四十六字体《秦楼月·月下观花》。由此可知,在毛滂的创作时代,古体《忆秦娥》、时体《秦楼月》两者并存。

综上,从字数多寡上看,唐五代至北宋前中期,《忆秦娥》词体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词体演进通过增字、减字(二字 三字,五字,八字,七字,三字,四字)、摊破句法等方式实现,至北宋中后期最终固化定型为四十六字体,词体固化定型之后词作数量大增。相比之下,《秦楼月》不但晚出,且体式单一仅有四十六字体,词作数量远不如《忆秦娥》多。

押韵方式上,人声韵与非人声韵

唐宋时期,《忆秦娥》与《秦楼月》的异同,不仅体现在字数多寡上,还体现押韵方式上,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押不押平声韵。以现存词作来看,《忆秦娥》既押仄声韵,还押平声韵,且并非全都一韵到底,存在平仄韵换押的现象;而《秦楼月》仅押仄声韵,不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并无平仄韵换押的情况。下面,从单押人声韵、押非人声仄声韵,单押平声韵以及平仄韵换押的。

在单押人声韵上唐五代至北宋前中期,非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中,冯延巳《忆秦娥》、张先《忆秦娥》、欧阳修《忆秦娥》都押人声韵,从其押韵情况可以看出押人声韵的《忆秦娥》的演进趋势。冯延巳词、张先词,均是上、下阕各四句,句句押韵,无叠韵。可见,从冯延巳词到张先词,字数虽然增多了,但是韵

位疏密并没有发生变化。欧阳修词,上、下阕各五句,上阕一 、五句押韵,下阕、五句押韵,并非句句押韵,且无叠韵。与冯延巳、张先二词相比,韵位明显变疏了。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三,《忆秦娥》书法作品

北宋中后期,押人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上、下阕各五句,第一 三叠韵、五句押韵,韵位由疏返密,如苏轼《双荷叶》、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在押韵方式上的演进趋势有两个特点:一是韵位的由密变疏又由疏返密,二是叠韵的出现。《全宋词》中,押人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共有69首。

在押非人声仄声韵上,《全宋词》中,押非人声仄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有9首都是上、下阕各五句,第一 、五句押四非人声仄声韵。押非人声仄声韵的《秦楼月》有7 首,均是上、下阕各五句,第一 ,三叠韵、五句押四非人声仄声韵。其中,《秦楼月》(春来了)、《秦楼月》(醒人)、《秦楼月》(叶叶里)3首上声韵单押,其他4首上去声通押。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四,《秦楼月》插图

《秦楼月·和张文伯雪》,下阕第二三句"临风捉笔纶巾岸"纶巾岸"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秦楼月》,上阕末句"无香堪恨"、下阕首句"香无却有仙风韵"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秦楼月》,上阕首句"罗浮暮"、下阕前三句"行云飞人瑶台路,梦回飘渺香风度,"香风度"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秦楼月》(齐山顶),下阕首句"枝南枝北迢迢恨"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

押韵方式上,平声韵与仄声韵

《全宋词》中,押平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有17首,上、下阕各五句,第一 三(叠韵)、五句押四平韵。《全宋词》中,没有押平声韵的《秦楼月》,这一特殊现象值得关注,是《忆秦娥》与《秦楼月》体式特征的鲜明差异。还有平仄韵换押的,《全宋词》中,平仄韵换押的《忆秦娥》,仅有毛滂《忆秦娥·冬夜宴东堂》、《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二首,其押韵方式为非人声仄声韵换押平声韵。

其中,前一首,上阕前两句押去声韵,韵脚字为"醉" "碎"。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花""家";下阕前两句押上声韵韵脚字为 "我、卧",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清、人"。后一首,上阕前两句押去声韵,韵脚字为"夜""也",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忙";下阕前两句押上声韵,韵脚字为"少" "扫",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人'' "春''。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五毛滂画像

毛滂词的这种押韵方式向前演进,《忆秦娥》的押韵方式理论上有四种可能性:平声韵单押、上声韵单押、去声韵单押和上去声韵通押。纵观宋人的《忆秦娥》创作,仅去声韵单押的情形未出现,其余三种押韵方式都出现了。《全宋词》中,没有平仄韵换押的《秦楼月》,这一特殊现象同样值得关注,与前文的《秦楼月》不押平声韵之间应有密切联系,只是无从考证何者为因、何者为果。这两个特殊现象联系起来,更能说明平声韵在《秦楼月》中是缺失的。

句法的使用中,叠字句法与重叠句

唐宋时期,《忆秦娥》与《秦楼月》除了在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层面存在联系与区别之外,在句法句式层面也存在异同,具体表现在、对偶句式与复沓句式四个方面。

从叠字句法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呈现出叠字减弱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减少,二是分布的由集中到分散。唐五代北宋前中期,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中,毛滂《忆秦娥·冬夜宴东堂》、《忆秦娥· 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二首和冯延巳《忆秦娥》有叠字句,而张先《忆秦娥》、欧阳修《忆秦娥》均无叠字句,有叠字句与无叠字句的势均力敌。固化定型之后的95首《忆秦娥》中,无叠字句的多达56首,占比将近 60%,而有叠字句的仅有39首,约占一半。可见,在《忆秦娥》词体演进过程中,叠字句的减少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从叠字句的分布情况看,《忆秦娥》词体演进呈现出由集中到分散的趋势。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叠字句集中分布在上、下阕的首句和第三句,如毛滂《忆秦娥·冬夜宴东堂》上阕首句"醉醉,醉击珊瑚碎",第三句"花花,先借春光与酒家",下阕末两句"清清,揽月吟风不用人"。而固化定型之后的《忆秦娥》,叠字句不仅分布在上、下阕的首句和第三句,还分布在上、下阕的第二、四、五句。

《全宋词》中的38首《秦楼月》中,没有叠字句的有24首,约占三分之二;有叠字句的为14首,约占三分之一,也是无叠字句者居多。其中,仅上、下阕 首句、第三句有叠字句的有8首,仅上、下阕第二或四或五句有叠字句的有4首,上、下阕首句、第三句有叠字句且上、下阕第二或四或五句有叠字句的有2首,叠字句的分布也呈现分散的特点。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六,欧阳修画像

从重叠句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呈现出由无叠句到有叠句的发展趋势。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均没有叠句。北宋中后期苏轼、李之仪等人是创作中,《忆秦娥》出现了上、下阕第三句叠第二句尾三字的重叠句。这种重叠句式在其后词人的创作实践中得以强化,并最终固化定型成为《忆秦娥》鲜明的词体特征。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中,只有晁补之《忆秦娥》(牵人音)没有叠句,留下了《忆秦娥》词体演进的痕迹。其余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均有叠句句式。正式这种叠句,带来了其押韵方式上的叠韵。《秦楼月》,都是上、下阕第三句叠第二句尾三字的叠句句法。

句式使用中,对偶句式与复沓句式

从对偶句式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反映出句式齐整化、对称化的趋势。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其句式有二字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句式很不齐整,且二字句、三字句多间于五字句、七字句之间,使得五字句、七字句交错出现,分布上呈现出鲜明的不对称性。句式不齐整、不对称,因而不可能出现对偶句式。

欧阳修《忆秦娥》下阕首两句"展香茵、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两八字句虽构成对称分布,然而亦非对偶句式。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句式有三字句、七字句、四字句,比较而言,句式齐整,且上、下阕末两句均为四字句,下阕首两句均为七字句,构成对称分布,因而可以形成偶有句式。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中,有对偶句的有36首,也就是说,固化定型后的《忆秦娥》中,有将近五分之二的有对偶句。《忆秦娥》中的对偶句,分布在上阕末两句、下阕首两句和下阕末两句,合计共有46组。并且相比较而言,《秦楼月》中的对偶句的分布相对集中,不如《忆秦娥》广泛。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七,《秦楼月》书法作品

从内容上看,《忆秦娥》《秦楼月》中的对偶句,有数字对、颜色对、方位对、景物对、人事对、感觉对等。数字对,如秦观《忆秦娥》"过一阑修竹,几壑疏松";杨无咎《忆秦娥》:"扁舟一叶,别愁千斛";赵彦端《忆秦娥》"过行征雁,数声横笛";颜色对,如苏轼《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秦观《忆秦娥》:"酒楼青旆,歌板红牙"。方位对,如秦观《忆秦娥》:"水边院落,山下人家";刘克庄《忆秦娥》:"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景物对,如秦观《忆秦娥》中:"凉风清露,瑶台银阙",人事对,如朱敦儒《忆秦娥》:"惊尘心绪,转蓬踪迹",感觉对,如范成大《秦楼月》: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显而易见的是《忆秦娥》中的对偶句,内容上远比《秦楼月》丰富多彩。

从复沓句式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同样反映出句式齐整化、对称化的趋势。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由于句式的不齐整、不对称,同样不可能出现复沓句式。固化定型之后的《忆秦娥》中,出现了复沓句式。有复沓句式的《忆秦娥》有11首,也就是说,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忆秦娥》有复沓句式。《忆秦娥》的复沓句,集中分布在上、下阕末两句,合计共有12 组,具体情形三种:上阕末两句复沓的有3首,复沓句3组;下阕末两句复沓的有7首,复沓句7组;上、下阙末两句均复沓的有1首,复沓句2组。

探究《忆秦娥》与《秦楼月》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图八,《秦楼月》诗图片

上阕末两句构成复沓句式的,有刘辰翁《忆秦娥》:"今宵清绝,今宵愁绝"等 。下阕末两句构成复沓句式的,有万俟咏《忆秦娥》:"几重云岫,几重烟水";等。上、下阙末两句均构成复沓句式的,有黄机《忆秦娥》:"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秦楼月》中,没有复沓句式出现。

综上,从句法句式上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总体趋势是叠字的弱化,叠句的出现并固化定型,句式的齐整化、对称化以及对偶、复沓的出现。对偶与复沓,使得齐整、对称的句式更加工整与雅致,这是词体雅化的体现。相比较而言,《忆秦娥》的对偶句、复沓句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秦楼月》的对偶句、复沓句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集中

结束语

唐宋时期,《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字数多寡上,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变到稳。从上、下阕四句三十七字一到四句三十八字,后来的五句四十一字,五句四十五字,五句四十六字的发展过程;在押韵方式上,经历了韵位由密到疏又由疏返密,从上、下阕各四句四韵到上阕五句三韵,下阕五句四韵上、下阕各五句四韵。押韵形式多样化,从上、去声韵换押平声韵,人声韵单押到上、去声韵通押、平声韵单押、上声韵单押、人声韵单押以及叠韵出现并固化定型的发展过程;句法句式上,呈现出叠字弱化,叠句出现并固化定型,句式齐整化、对称化以及对偶、复沓句式出现的总体趋势。

《秦楼月》是词体固化定型之后的《忆秦娥》演进进程中的一支,两者之间存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之处。 言以蔽之,《忆秦娥》与《秦楼月》是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参考文献:

张綻.诗余图谱

程明善.啸余谱

万树.词律

陈廷敬,王奕清等.钦定词谱[ M ]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

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